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1499)

作品数:7 被引量:26H指数:3
相关作者:潘萌郑捷许人超朱海琴董娟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天疱疮
  • 3篇细胞
  • 2篇调节性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细胞
  • 2篇节性
  • 2篇抗体
  • 1篇大疱
  • 1篇大疱性
  • 1篇大疱性皮肤病
  • 1篇调节性B细胞
  • 1篇调节性T细胞
  • 1篇寻常型
  • 1篇寻常型天疱疮
  • 1篇寻常性
  • 1篇寻常性银屑病
  • 1篇银屑
  • 1篇银屑病
  • 1篇印迹
  • 1篇特异

机构

  • 7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免疫学...

作者

  • 7篇潘萌
  • 6篇郑捷
  • 4篇许人超
  • 3篇朱海琴
  • 2篇董娟
  • 2篇王颖
  • 1篇元慧杰
  • 1篇吴桂菊
  • 1篇张晨星
  • 1篇刘芝翠
  • 1篇张燕
  • 1篇陈娅苑
  • 1篇曾维宏

传媒

  • 4篇中华皮肤科杂...
  • 2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银屑病并发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1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对银屑病并发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及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11例银屑病并发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患者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大疱病的诱发因素、免疫病理以及治疗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部分患者的特异性致病性抗体进行检测。结果:11例患者中1例为女性,10例为男性,平均年龄(70.55±11.08)岁。患者在银屑病发生后平均(15.36±9.19)年出现大疱性皮肤病;4例患者在出现大疱病前有明确的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史。7例患者并发天疱疮,4例并发类天疱疮。7例天疱疮患者中4例免疫荧光检查阳性,而阴性的2例患者中外周血检出高滴度抗Dsg1抗体,另有1例结果不详;4例类天疱疮患者中3例患者免疫荧光检查阳性,2例患者抗BP180抗体阳性。这些患者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对并发的免疫性大疱病均有较好疗效,对原有的银屑病亦有一定的疗效。结论:银屑病并发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临床上较为罕见,对该病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早期合理的临床治疗,尽早控制病情。
董娟吴桂菊郑捷潘萌
关键词:寻常性银屑病回顾性分析
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天疱疮抗体的比较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比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免疫印迹技术(IBT)检测天疱疮抗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天疱疮患者(PV13例,PF10例)及10例正常对照者行ELISA检测血清中抗桥粒芯糖蛋白(Dsg)1和Dsg3抗体滴度;并用正常包皮分离表皮后提取的蛋白为底物行IBT检测,并与ELISA方法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方法阳性率均为91.30%,两种方法对PV和PF抗体的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0和1.000)。结论 ELISA和IBT在天疱疮的实验室诊断中均有重要价值,ELISA方法更简便、迅速。
许人超郑捷潘萌
关键词: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印迹技术天疱疮
天疱疮患者调节性B细胞与致病性抗体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调节性B细胞(Breg)在天疱疮发病中的免疫介导机制。方法以CD19^+CD24^hiCD38^hi作为Breg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48例天疱疮患者及20例健康人外周血中Breg占CD19^+B细胞的比例,观察不同严重程度患者的Breg比例变化趋势。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Dsg1、Dsg3抗体滴度、亚型,分析其与Breg比例的相关性。结果天疱疮患者外周血Breg占CDf19+B细胞的比例(11.54%±0.97%)与健康对照组(8.19%±0.8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且急性期轻度患者该比例(5.17%±2.14%)与中度患者(11.38%±5.30%,P=0.042)、重度患者(11.17%±5.31%,P=0.046)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reg比例与抗Dsgl抗体亚型IgG4以及IgG4/IgG1的比值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27,0.565,P值均〈0.01)。结论Breg主要和抗体产生以及疾病活动相关,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尚待研究。
陈娅苑许人超朱海琴潘萌郑捷
关键词:天疱疮B淋巴细胞抗体
辅助性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在天疱疮发病中的作用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调节性T(Treg)细胞在天疱疮发病中的免疫介导机制。方法:采用FACS检测51例天疱疮患者外周血中CD3^+CD8^-T细胞(即CD3^+CD4^+T细胞)IL-17A表达,以及CD4^+CD25hiFoxp3^+Treg细胞水平,并与26例正常对照比较;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桥粒芯糖蛋白(Dsg)1、Dsg3抗体滴度、亚型,分析其与Th17和Treg细胞相关性。结果:天疱疮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4),并且急性期升高更为明显,急性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5);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并且急性期和稳定期患者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P值分别为<0.001和=0.015),同时急性期患者显著低于稳定期患者(P=0.024);天疱疮患者外周血Th17与Treg细胞比例呈负相关(r=-0.532,P<0.001)。急性期患者抗Dsg1和Dsg3抗体滴度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期,并且急性期患者抗体亚型IgG4/IgG1比值显著升高。Dsg1和Dsg3抗体滴度水平及抗体亚型与Th17和Treg细胞比例无相关性。结论:天疱疮患者外周血Th17与Treg细胞失平衡,参与天疱疮致病。急性期患者抗体滴度显著升高,其中IgG4亚型是主要的致病性抗体。
许人超朱海琴潘萌郑捷
关键词:天疱疮TH17细胞调节性T细胞
副肿瘤性天疱疮11例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 探讨副肿瘤性天疱疮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对上海瑞金医院皮肤科病房收治的11例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 11例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中,10例有口唇、口腔黏膜的糜烂或溃疡.11例患者在出现皮损后经CT检查均发现内脏单发肿瘤,其中8例为Castleman病.6例患者出现阻塞性细支气管炎.所有患者术前曾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5例患者肿瘤切除后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和沙利度胺联合治疗2~7个月皮肤及黏膜损害治愈,肺部症状缓解.结论 口腔黏膜糜烂或溃疡为副肿瘤性天疱疮最常见首发临床表现;Castleman病是最常见的伴发肿瘤;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切除肿瘤是成功治疗的关键;术后糖皮质激素联合沙利度胺治疗有效.
张燕潘萌
天疱疮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活化状态及其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天疱疮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CD4+T细胞的活化状态及其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情况。方法收集天疱疮患者90例,其中初发24例,稳定期51例,复发期15例;健康对照30例。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天疱疮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的活化标志CD69及其表面共刺激分子,包括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诱导性协同刺激分子(ICOS)、CD40配体(CD40L)和OX40的表达情况,并和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用Graphpad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test)检验。结果天疱疮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CD69表达比例为(2.46±0.19)%,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26±0.19)%,P〈0.01],且初发、稳定期和复发期天疱疮患者CD4+T细胞表面CD69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但不同病期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天疱疮患者CD4+T细胞表面ICAM-1、CD40L和OX40的表达比例分别为(55.88±1.67)%、(2.23±0.22)%和(2.55±0.29)%,分别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7.75±2.52)%、(0.73±0.07)%和(0.62±0.17)%,P〈0.05或0.01],但在初发、稳定期和复发期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COS的表达在初发患者中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3.73±0.60)%和(2.39±0.16)%(P〈0.05)。结论天疱疮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处于相对活化的状态,其表面的共刺激分子也呈高表达,表明CD4+T细胞可能通过高表达的共刺激分子和B细胞相互作用,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刘芝翠元慧杰曾维宏张晨星王颖郑捷潘萌
关键词:天疱疮T淋巴细胞共刺激分子
寻常型天疱疮患者抗原特异性Th细胞的研究
2014年
目的探讨寻常型天疱疮(pemphigusvulgaris,PV)患者抗原特异性Th1和Th2细胞在不同疾病阶段的变化,进一步了解自身反应性T细胞在疾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4例PV患者资料,合成桥粒芯糖蛋白抗原肽段DG3(96~112).体外用该肽段分别刺激患者的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用酶联免疫斑点(EusPOT)方法检测干扰素(IFN)-γ+Th1细胞和白介素(IL)-4+Th2细胞的数量,以及记忆性B细胞的数量。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对各组数值进行比较,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Th细胞、记忆性B细胞及抗桥粒芯糖蛋白3(Dsg3)抗体滴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4例Pv患者男女比例1.67:1,平均年龄(56.59±14.66)岁。5×10^5个PBMC中,PV患者特异性IFN-γ+Th1细胞绝对数为420.18±350.29,高于健康对照145.12±8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患者特异性IL-4+Th2的细胞数(366.76±192.44)与健康对照(335.88±164.96)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V患者外周血中特异性IL-4+Th2占总Th2细胞的百分率为37.03%±23.44%,特异性IFN-γ+Th1细胞为23.62%±16.77%;7例患者进行了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比较。特异性IL-4+Th2细胞的数量在治疗后(241.68±160.60)较治疗前(452.82±199.29)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P〈0.05)。特异性卟细胞、记忆性B细胞及抗Dsg3抗体滴度之间无统计学相关性(均P〉0.05o结论抗原肽段DG3(96~112)含有被PV患者特异性Th细胞识别的致病性抗原表位;特异性IFN-γ+Th1细胞和IL-4+Th2细胞均在疾病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特异性IL-4+Th2细胞在疾病活动中可能起到了更重要的致病作用。
董娟王颖朱海琴许人超郑捷潘萌
关键词:天疱疮TH1细胞TH2细胞ELISPOT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