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Q2007E04)

作品数:11 被引量:128H指数:8
相关作者:陈中红查明金强刘太勋任拥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11篇凹陷
  • 9篇东营凹陷
  • 7篇古近系
  • 5篇东营凹陷古近...
  • 5篇断陷
  • 5篇断陷湖盆
  • 5篇油气
  • 5篇湖盆
  • 5篇成藏
  • 4篇油气成藏
  • 2篇源岩
  • 2篇沾化凹陷
  • 2篇水化学
  • 2篇水化学场
  • 2篇藿烷
  • 2篇矿化
  • 2篇矿化度
  • 2篇湖相
  • 2篇化学场
  • 1篇盐岩

机构

  • 11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11篇陈中红
  • 10篇查明
  • 4篇金强
  • 1篇杨勇
  • 1篇刘太勋
  • 1篇任拥军
  • 1篇曲江秀
  • 1篇宋国奇
  • 1篇张善文
  • 1篇王黎
  • 1篇高卫红

传媒

  • 3篇沉积学报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石油学报
  • 1篇地质科学
  • 1篇湖泊科学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陆相断陷咸化湖盆地层水化学场响应及与油气聚集关系——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为例被引量:9
2010年
东营凹陷古近系水化学场分布与湖盆演化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矿化度从深到浅逐渐降低,体现出沉积环境开放性的增强。高矿化度分布是咸化湖盆重要特征,盐岩溶解、扩散、运移和断裂沟通是其主要成因。在这种高矿化度地层水化学场中主要发育CaCl_2水型,在盆地边缘低矿化度地层水中,以NaHCO_3水型为主,同时发育有少量低—较高矿化度的Na_2SO_4水型和MgCl_2水型。对东营凹陷大量实测地层水及油气性质资料分析表明:东营凹陷CaCl_2水型指示地层封闭性条件较好的还原环境,在该环境中油气藏分布最为广泛,目前发现的高矿化度(>100 g/L)油藏与CaCl_2水型相关;低矿化度(<10 g/L)NaHCO_3水型指示封闭性条件差、水交替强烈的水文流畅环境,对油气聚集不利,可形成次生油气藏;高矿化度(30~100g/L)的NaHCO_3水型对油气聚集也有利,在该水型中多形成原生油气藏,其成因与地幔高浓度的CO_2运移及断裂通道的沟通作用有关;研究区高矿化度(>30 g/L)Na_2SO_4水型的形成与膏盐有关,其中可形成原生油气藏;低矿化度Na_2SO_4水型指示封闭性条件差的氧化环境,对油气聚集不利。研究结果表明,在东营凹陷断陷咸化湖盆中,含NaHCO_3水型的地层环境更能代表地层水交替强烈的开放性沉积环境,而Na_2SO_4水型分布多与硫酸盐有关;东营凹陷表现出高矿化度的NaHCO_3水型和Na_2SO_4水型等异常地层水环境,但在各类型地层水环境中油气藏都有所发现,显示出典型断陷咸化湖盆中水化学场分布特征及与油气成藏之间独特的相互关系。
陈中红查明
关键词:矿化度油气成藏断陷湖盆东营凹陷
山东东营凹陷前古近系水化学场、水动力场与油气成藏被引量:24
2008年
东营凹陷前古近系水化学特征对沉积环境有着良好的响应,从太古宙到早古生代的寒武纪,由于海水的侵入,使矿化度和氯离子含量出现增大的物质响应,但从奥陶纪到中生代,构造作用变强,水深总体变浅,保存环境变差,矿化度和氯离子含量总体降低。水化学剖面具有一定的分带性,大致可以划分为3种水文环境:水文流畅带(0~1.1km)、水文阻滞过渡带(1.1~1.75 km)和水文迟缓带(〉1.75 km)。在各带矿化度、主要离子含量及离子组合系数等水化学参数具有不同的响应,其中水文阻滞过渡带和水文迟缓带对油气成藏有利。主要发育CaC l2型水和NaHCO3型水,随着矿化度的升高,NaHCO3型水逐渐被CaC l2型水取代。前古近系水动力场具有一定的对称性,从太古宙到中生代,水动力场中心和水动力场对称轴线发生变化。盆地内部发育以离心流为主的水动力场,在盆地边缘发育以向心流为主的水动力场,在离心流与向心流相接触的离心流泄水地带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位置。
查明陈中红
关键词:水化学场水动力场油气成藏东营凹陷
典型断陷湖盆C_(27)三降藿烷参数演化及其控制因素——以东营凹陷古近系为例被引量:13
2010年
为研究实际地质体或地质剖面中的C27三降藿烷生物标志物同分异构体的演化、分布和主要控制因素,对目前关注的东营凹陷深层烃源岩进行了较密集的取心、测试和分析(丰8、丰深1、史121、史126井),在此基础上,对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和四段和孔店组等主要烃源岩层系(深度上横跨2 700~4 200 m)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7~3.572 km,除Tm的相对含量随埋藏深度增加总体降低以外,其他参数Ts、Ts+Tm的相对含量(相对于191质谱图中总离子流的百分含量)及Ts/Tm及Ts/(Ts+Tm)值均总体上随埋藏深度增加总体呈升高趋势;而在3.572~4.2 km,上述各参数随埋藏深度的关系均发生了"逆转"。研究发现,C27三降藿烷成熟度参数的分布除与其同分异构体的生成速率、热稳定性及异构化作用密切相关外,还与一些高分子化合物在裂解过程中向Ts的转化有关;热力作用宏观上控制了相关参数的分布,相关参数的逆转与碳酸盐矿物的富集密切相关,碳酸盐矿物对C27三降藿烷成熟度参数具有抑制作用或迟缓效应。
陈中红查明金强
关键词:热演化碳酸盐岩东营凹陷
断陷湖盆超压分布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被引量:29
2008年
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古近系的超压在渤南洼陷和五号桩洼陷的沙三段中—下亚段大套泥岩和沙四段灰色膏盐岩段中分布,但在不同层位超压分布略有差别;常压—低压系统发育于上部层段,剖面上形成二元结构。从埋深上看,2 500m以上地层基本为常压或低压,2 500m以下地层开始出现较明显的压力异常。沾化凹陷超压系统对应主力烃源岩系沙三中、下亚段及沙四上亚段,生烃作用是超压的重要成因,但超压对生烃的抑制作用不明显。超压体系构成了准封闭的超压封存箱型自源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同时也通过幕式排放为浅层的新近系及古近系的沙三段上亚段—东营组常压开放性它源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提供油源及成藏动力。断裂是超压体系泻压的重要渠道,也是油气幕式排放的主要途径,与断裂沟通的砂岩体及背斜构造是有利的勘探目标,超压泥岩体周围的透镜状砂体是潜在的目标。
陈中红查明
关键词:沾化凹陷断陷湖盆超压系统油气成藏
东营凹陷古近系升藿烷生物标志物参数分布及演变规律被引量:10
2011年
为研究实际地质体或地质剖面中的C31到C3517α(H),21β(H)升藿烷生物标志物构型转化参数22S/(22S+22R)及升藿烷指数C35/∑(C31—C35)等的分布、演化特征,对东营凹陷主要烃源岩层系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淡水—微咸水层系)和沙河街组四段(咸水层系)的系列样品进行了研究,分析样品来源于1 300~4 000的暗色泥岩,其中2 800~4 000 m的样品对应于东营凹陷古近系烃源岩的生油初期到生油晚期。研究结果表明,C31、C32、C33、C34、C35升藿烷(17α(H),21β(H))构型转化参数的分布除与异构体之间的手性碳立体构型转化作用有关外,不同异构体之间降解或裂解速率和新生成速率的差异也是其主要控制因素,沉积环境(如高盐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分布;从未熟—低熟状态到成熟状态,相关升藿烷构型转化参数22S/(22S+22R)总体均表现出随埋藏深度增大而加大的特点,并从离散状态聚集到热演化的平衡状态附近;在到达成熟状态后,相关升藿烷的构型转化参数22S/(22S+22R)从缓慢增大过渡到一个持续的热演化平衡状态,并且该构型转化参数的热演化平衡状态对应于生油门限附近;在高盐环境中除C33升藿烷保持不变的热演化平衡状态外,其它升藿烷均呈现不同幅度的逆转特征,表明高含量的盐类矿物对升藿烷成熟度参数亦具有抑制作用或迟缓效应;C31、C32、C33、C34、C3517α升藿烷之间的22S/(22S+22R)分布型式复杂多变,其中对于成熟源岩样品,C35升藿烷22S/(22S+22R)值变化强烈,表现出"翘尾"状的上升型特征和"坠尾"状的下降型特征,而对于低熟—未熟样品,C32升藿烷的22S/(22S+22R)显示相对高值,并且多数样品显示为C31C33C35的偶数碳优势的特征;研究显示C31到C33升藿烷的构型转化参数S/(S+R)热演化平衡值均为0.6,而C34S/(S+R)及C35S/(S+R)热演化平衡值相对较高,沙三段、沙四段的C34 S/(S+R)及沙四段的C35 S/(S+R)
陈中红查明金强任拥军
关键词:生物标志东营凹陷
牛38井湖相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负异常与有机组分含量相关性被引量:2
2009年
对东营凹陷牛38井古近系沙河街组有机碳富集的沙三中、下亚段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平均值分别达到2.0%、4.0%)进行了大量样品的分析测试及研究,发现该层段烃源岩存在明显的镜质体反射率Ro抑制现象(负异常),表现在2770~2900m处Ro值整体分布正常,而其下的2900~3370m处Ro值分布偏离正常发展轨迹.为考查Ro出现负异常的成因,对该井沙河街组湖相烃源岩出现的Ro负异常与有机组分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Ro异常值与壳质组含量、腐泥组含量呈正向线性统计关系,而与镜质组含量呈负向线性统计关系,与惰质组关系不明显.在剖面分布上,Ro抑制层段对应较高含量的壳质组与腐泥组.Ro值与H含量及H/O比呈负向线性统计关系,与O含量呈正向线性统计关系.研究结果初步显示高含量的壳质组、腐泥组与Ro负异常关系密切,壳质组和腐泥组中氢的富集,是导致Ro抑制现象的一重要成因.
陈中红曲江秀高卫红
关键词:东营凹陷烃源岩成熟度
东营凹陷古近系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其主控因素被引量:8
2008年
东营凹陷古近系深层裂解气勘探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目前对其成藏条件及其主控因素认识不清,因而制约了该区深层天然气的进一步勘探。对研究区大量的地球化学生烃指标、天然气组成指标及地层压力指标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认为东营凹陷古近系深层拥有古近系渐新统沙河街组沙三下亚段、沙四段以及古近系古新统—始新统孔店组二段共计3套烃源岩层系,形成复合天然气生烃系统,深层裂解气形成于新近系上新统明化镇组中晚期,属于晚期成藏。由于沙四段中部大套膏盐岩的分割,古近系深层超压体系具有盐上、盐下两个次一级超压"封存箱"系统,相应形成盐上、盐下两套天然气成藏系统。各类扇体及次生孔隙是该区深层气主要的储集体及储集空间。该区沙三段中、下部沉积的深湖相灰色泥岩、油页岩,沙三段中上部的中厚层暗色泥岩夹钙质泥岩,以及沙四段中部的大套膏盐层构成了多套优质区域盖层,与弱的后期构造运动相互配置,形成良好的裂解气保存条件。古近系深层发育断层气藏、构造—岩性气藏、各类沉积扇体形成的岩性气藏,其中后者应为该区近期深层天然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陈中红查明张善文宋国奇
关键词:东营凹陷古近纪气藏形成生储盖组合勘探区
典型蒸发岩与泥岩共生沉积体系中元素及烃类物质响应——以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四段为例被引量:6
2009年
东营凹陷沙四段中、下亚段是中国东部典型的新生代第三系蒸发岩与烃源岩共生沉积体系。对其中两口深层井(郝科1井、丰深2井)沙四段含盐层段进行了较密集的取芯,对其中无机元素组成特征、碳同位素及有机质丰度、成熟度、生烃指标等进行了测试及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元素响应差异明显,铝及锰、钡含量为低值响应,钠、钙、镁含量为高值响应,锶含量显示异常高值;特征元素比值分布上也有明显响应,V/Ni、(Fe+Al)/(Ca+Mg)出现低值响应,Sr/Ba、Fe/Mn、Sr/Ca均出现高值响应;元素分布离散性和波动性比较明显,无机元素在蒸发岩中亏损,而在相邻泥岩中相对富集(钠除外,钠在蒸发岩中富集);不同族组分和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值分别分布于-28‰~-21‰和-32‰~-18‰,有机质族组分间碳同位素分馏效应相对小(<-2‰),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曲线上,C17、C18的δ13C值相对较高而变化显著;热演化和TSR反应造成对烃源岩中残留烃类碳同位素δ13C值的增重作用;所检测含盐井段具有良好的生、排烃能力,有机质组分中腐泥组占绝对优势,有机质类型为Ⅰ型和Ⅱ1型,烃源岩原始生烃潜量及排烃量可分别达到40mg/g和20mg/g,排烃效率基本在60%以上,但它在平面上和剖面上均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与蒸发岩共生的泥岩有机质丰度、成熟度及生、排烃各项指标要高于蒸发岩,高热演化可导致其残余生排烃能力下降。
陈中红查明金强
关键词:无机元素碳同位素蒸发岩东营凹陷
东营凹陷古近系古湖盆演化与水化学场响应被引量:23
2008年
东营凹陷古近系水化学场分布与湖盆演化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以CaCl2水型为主的高矿化度地层水是东营凹陷古近系咸化湖盆的典型响应特征,矿化度从深到逐渐降低,体现出从咸化湖盆向微咸化湖盆及淡水湖盆演化的地球化学响应.剖面上可以划分为四种水文环境:强开放性水文流畅带(地表到1.1km)、弱开放性水文流畅带(1.1-2.0km)、水文阻滞过渡带(2.0-2.5km)和封闭性水文迟缓带(2.5km以下),水化学剖面的分带性与压力分布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东营凹陷古近系水化学场经历了早期的沉积与淋滤的交替和新生代的埋藏封闭作用期,其中在东营运动时期古近系水化学场表现最为活跃,是深层卤水咸化地表浅层淡水从而使浅层出现高矿化度地层水的关键作用期,断裂的沟通起了重要作用,显示出断陷湖盆的典型特征.
陈中红查明刘太勋
关键词:矿化度油气成藏断陷湖盆东营凹陷
济阳坳陷沾化凹陷古近系水化学场对湖盆演化的响应及其油气意义被引量:6
2009年
通过对沾化凹陷古近系1160条数据体的试油资料、原油物性资料的分析,对沾化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到东营组的水化学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沾化凹陷古近系水化学场分布特征与湖盆演化的旋回性有良好对应关系,从湖盆的断陷初期阶段到断陷鼎盛阶段(沙河街组四段到三段),湖盆水体加深及淡化,矿化度及氯离子含量平均值逐渐下降;而在湖盆的总体萎缩阶段(从沙河街组二段到东营组沉积期),水体总体变浅,矿化度及氯离子含量平均值总体增大。在各阶段,地层水类型均以NaHCO3型占绝对优势(比例达到80%),显示了典型的开放型湖盆的地层水场特征。NaHCO3型地层水主要分布于地层水矿化度较低(<15g/L)的地层中,指示了水交替活动强烈的开放水文环境,对油气保存不利;而相对较高矿化度(≥15g/L)的NaHCO3型地层水主要分布于生烃洼陷(渤南洼陷等)内部及义东断裂构造带附近,其成因主要与油气田形成和高含量的、以深部幔源为主的CO2气及断裂沟通有关,其对应的原油密度基本小于0.9g/mL,指示了相对有利的油气保存环境。
陈中红王黎杨勇查明
关键词:沾化凹陷古近系断陷湖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