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CZS018)

作品数:17 被引量:43H指数:5
相关作者:丁修真蒋威郭文安王硕侯林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师范大学枣庄学院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文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历史地理
  • 2篇文化科学
  • 2篇文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1篇科举
  • 6篇清代
  • 6篇塾师
  • 6篇明代
  • 4篇地理
  • 3篇乡村
  • 3篇举人
  • 2篇述论
  • 2篇科举人才
  • 1篇地理分布
  • 1篇地理现象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弟子
  • 1篇定额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初探
  • 1篇兴衰
  • 1篇研究范式
  • 1篇演进
  • 1篇语文

机构

  • 9篇安徽师范大学
  • 6篇枣庄学院
  • 2篇南京大学
  • 1篇淮安信息职业...

作者

  • 9篇丁修真
  • 6篇蒋威
  • 2篇郭文安
  • 1篇侯林
  • 1篇王硕

传媒

  • 2篇安徽师范大学...
  • 2篇长江师范学院...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史研究
  • 1篇江海学刊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船山学刊
  • 1篇中国经济史研...
  • 1篇史林
  • 1篇阜阳师范学院...
  • 1篇江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池州学院学报
  • 1篇徽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科举的“在地”:论科举史的地方脉络——以明代常熟县为中心被引量:8
2016年
近年来,随着科举文献的不断整理与出版,科举专经这一现象越来越得到学界的关注。区别于之前的科举史,尤其是地方科举史研究,科举专经的关注角度从对科举群体数量与时空分布的静态考察转为对科举群体专经活动的动态分析,从而为地方科举史的讨论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内容。有鉴于此,本文以明代常熟地区为例,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爬梳,尝试着对该地区的专经表现、专经历程以及专经演进等方面加以考察,以观察作为国家制度的科举如何嵌入地方社会,即"在地化"这一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本文也将重新检视明代科举发达地区的成功之路,以期能够为地方科举史的书写提供另一可行的进路。
丁修真
略论清代塾师的觅馆与荐馆
2016年
在清代,民间蒙养教育的不正规性与不稳定性造成了塾师们在其职业生涯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失馆与觅馆的痛苦。在塾师们觅馆与寻找荐馆人的过程中,同族、姻亲等亲人与朋友、同学等熟人群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荐馆人的社会威望、地位与信誉也影响着荐馆的成败与好坏。影响塾师们觅馆的因素既有本人的考试成绩、学历及德行人品等内在因素,也有名人赞誉及教学效果等外在因素。其中,教学效果的好坏是影响他们觅馆难易的关键性因素。
蒋威
关键词:清代塾师
清中叶江南乡村塾师陈梓的无儿心理初探
2017年
陈梓乃清中叶江南地区乡村塾师与底层士人的典型代表。二子夭折所形成的无儿状态致使其终生拥有一种特殊的无儿心理。这种无儿心理在情绪上表现为痛苦与绝望;在观念上表现为"尽人事以待天命";在心理行为上表现为艳羡他人子孙满堂及梦儿与梦生儿。陈梓的无儿心理所导致的悲剧人生是国家意识形态、社会风气习俗与亲朋好友的言论共同影响的结果。以陈梓为个案,研究他的无儿心理,深化了我们对于历史上小人物心理世界的探讨,可以看做是此类问题研究方法的一种尝试。
蒋威侯林
关键词:清代
科举的竞争:明代南直隶地区《春秋》专经现象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因明代乡试分经取士的原则,使得同一解额区内,所业本经相同的科举群体,存在着竞争关系。受此影响,明代南直隶地区的《春秋》经取士,大致呈现为两个阶段的变化。正德以前,《春秋》经科举成功者几乎为徽州籍士子独占,嘉靖、万历之后,苏州开始崛起,常州、镇江等地也纷纷占据一席之地,地区间的《春秋》经竞争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在此过程中,又可见元明之际地方科举传统因国家干涉造成的中断,科举竞争加剧背景下科举人士的改经与科举家族的新旧更替,以及商业出版冲击下地方习经风气的流转等现象。对南直隶科举《春秋》经现象的考察,为重新理解地方科举人才地理的分布与演变、地方科举的兴衰更替提供了一个较翔实的案例。
丁修真
关键词:南直隶
旧途与新路:科举人才地理研究的范式转向被引量:2
2019年
在科举人才地理学术命题的发展脉络中,丁文江《历史人物与地理的关系》一文无疑具有开创意义。该文的研究范式及其存在的问题,也为此后大多数相关研究所承袭。正因为如此,近三十年来,科举人才地理研究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招致了部分学者"千篇一律,难出新意"的批评。时下科举人才地理的出路,需注意在实践原有范式的旧途之中,寻找新的方向,克服过于依赖归纳法所带来的缺陷。近年来兴起的专经研究则是走向新途的一条可能路径。
丁修真
关键词:研究范式
明代乡试录取率考述被引量:5
2016年
明代全国的乡试平均录取率为4.71%。从明初至明末,全国以及各地的乡试平均录取率不断下降,充分反映出士子仕进难度逐渐增大、科举上行流动日渐壅滞的长期趋势。就地域比较而言,明前期各省直间的乡试录取率差异显著。中期以后,朝廷开始制订固定统一的乡试录取率,并由两直隶推广到全国,使各政区间实际录取率差距大为缩小,从而进一步维护了科举的区域公平。该政策的推行,强化了科举"公平选士"的核心理念,为解决高招录取区域失衡问题提供了些许启示。
郭文安
关键词:科举录取率
决科之利:科举时代专经现象述论——兼论科举人才的地理分布被引量:13
2015年
科举专经,是指科举考试中所出现的科举群体对特定经书的依赖现象。该现象发端于唐,积淀于两宋,至元明而蔚为大观。学界对此虽已有不少关注,但就科举专经的历史演变,其所内含的科举意义等方面尚未见专论。相较于地区文化、经济等背景因素,科举人才的成功与专经取向的关联更为直接。科举地理所呈现的人才分布与地区差异,是长期以来科举专经制度与地方科举互动的结果。
丁修真
明代岁考制度及其社会流动功能
2017年
作为生员考核的新形式,明代天顺年间确立的岁考制度,依托完善的运行机制,对生员群体的社会流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与科举考试一样,岁考亦成为了明代社会流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岁考影响生员社会流动的广度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超过了科举,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同时,岁考还作为科举的补充,部分消解了由科举极低的录取率所带来的社会负面心态,在彼时相对固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中,为生员阶层注入了些许活力。
郭文安
关键词:生员社会流动科举明代
明代科举地理现象的再认识——以徽州府科举群体为例被引量:9
2014年
通过对明代乡试录、会试录等科举文献的量化分析,以徽州府为中心,重新探讨该地区科举群体地理分布的历史现象。明代科举制度设计中的地域均衡原则,在府与府之间的录取结果上仍然得到了体现。以学区代替籍贯为基准的统计方法,更有利于观察科举群体地区差异的消长变化。在明代五经分试录取的原则下,地区科举群体分布差异除了经济社会层面上的解释,地区士子的专经化很可能是造成科举群体地理分布差异更深层次的原因。
丁修真
清代塾师的教学活动述论
2014年
清代塾师的教学模式相对固定与单调,蒙师每天的教学活动主要集中在背书、写仿、讲书、学对、习幼仪等活动上;举业师的教学活动则集中在教学生如何破承、起讲,学做八股文与批改作文上。但是,塾师们具体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坚韧态度与创造精神,值得今日语文教育者学习与借鉴。
蒋威王硕
关键词:清代塾师教学语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