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黑龙江省青年科学基金(QCT07C100)

作品数:1 被引量:10H指数:1
相关作者:陈会荣高成刘相轸赵振环李敬文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动物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痉挛
  • 1篇蛛网膜
  • 1篇蛛网膜下
  • 1篇蛛网膜下腔
  • 1篇蛛网膜下腔出...
  • 1篇网膜
  • 1篇下腔出血
  • 1篇颅内
  • 1篇膜下
  • 1篇脑损伤
  • 1篇痉挛
  • 1篇出血
  • 1篇大鼠蛛网膜下...

机构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1篇李敬文
  • 1篇赵振环
  • 1篇刘相轸
  • 1篇高成
  • 1篇陈会荣

传媒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年份

  • 1篇2008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三种方法制作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探讨三种方法制作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颈内动脉穿刺法(PIC)、枕大池2次注血法(ACM)和交叉前池注血法(APC)制作大鼠SAH模型。观察不同模型的病死率、蛛网膜下腔血液分布及含量、脑血管痉挛程度及持续时间、伴发脑水肿、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等方面的改变。结果三种方法均成功制作SAH模型。病死率:PIC为46.2%,ACM为25.0%,APC为11.1%。血管痉挛高峰时间:PIC与APC均为第2天,第3~5天恢复正常;ACM为第5天,持续7 d。蛛网膜下腔血液量:ACM为(240.50±25.38)lμ,APC为(172.15±25.45)μl;PIC模型变异大,为60~520 lμ,平均(267.12±45.86)μl。PIC模型脑水肿最重,ACM与APC模型脑水肿相对较轻。PIC模型造成严重的BBB通透性损害,另两组损害程度相近。结论三种方法制成的模型适用于研究SAH不同病理生理改变的需要。PIC脑水肿重,病死率高,适用于SAH后脑损害的机制研究;ACM脑血管痉挛的时间特征与人SAH后血管痉挛接近,适用于血管痉挛的机制研究;APC血液恒定分布于前循环,病死率低,适用于研究SAH后急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
高成陈会荣刘相轸赵振环李敬文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血管痉挛颅内脑损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