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西省农科院青年创新基金(2010-CQN004)

作品数:7 被引量:59H指数:3
相关作者:林洪鑫袁展汽肖运萍刘仁根汪瑞清更多>>
相关机构: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农科院青年创新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水稻
  • 4篇株距
  • 4篇高产
  • 3篇晚稻
  • 3篇超高产
  • 2篇氮量
  • 2篇早晚稻
  • 2篇施氮
  • 2篇施氮量
  • 1篇氮素
  • 1篇氮素积累
  • 1篇氮素吸收
  • 1篇行株距
  • 1篇英文
  • 1篇优质高产
  • 1篇栽培
  • 1篇栽培技术
  • 1篇早稻
  • 1篇早稻产量
  • 1篇素积

机构

  • 7篇江西省农业科...

作者

  • 7篇林洪鑫
  • 6篇肖运萍
  • 6篇袁展汽
  • 5篇刘仁根
  • 3篇彭春瑞
  • 3篇汪瑞清
  • 1篇刘光荣
  • 1篇胡启锋
  • 1篇张结刚
  • 1篇杨成春

传媒

  • 2篇中国稻米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Agricu...

年份

  • 4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水稻合理密植及其优质高产机理研究进展被引量:33
2011年
合理密植是水稻高产优质栽培的重要措施之一,包括合理的每蔸基本苗数、单位面积蔸数和行株距配置3部分。笔者从每蔸基本苗数、单位面积蔸数和行株距配置3个方面综述了栽插密度对水稻群体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指导。
林洪鑫肖运萍袁展汽刘仁根汪瑞清
关键词:水稻合理密植优质高产
行/株距比对超高产早稻产量和上部三叶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于2011和2012年,采用再裂区设计,以超高产早稻中嘉早17和淦鑫203为材料,在31.20万蔸/hm2密度下,研究了行/株距比对不同品种产量和上部三叶形态特征的影响及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两品种施氮处理的产量均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淦鑫203的产量在不施氮时以RS/IS5.0(40.0 cm×8.0 cm)和RS/IS2.8(30.0 cm×10.7 cm)略高,在施氮时以RS/IS2.8和RS/IS2.0(25.0 cm×12.8 cm)显著高于RS/IS5.0和RS/IS1.3(20.0 cm×16.0 cm);而中嘉早17的产量在不施氮时以RS/IS2.0和RS/IS1.3显著高于RS/IS5.0和RS/IS2.8;在施氮时以RS/IS2.8、RS/IS2.0和RS/IS1.3显著高于RS/IS5.0。淦鑫203以RS/IS2.8和RS/IS2.0,中嘉早17以RS/IS2.0和RS/IS1.3有利于水稻高产和氮高效,而RS/IS5.0不利于水稻高产和氮高效。RS/IS对倒一叶的开张角和叶面积,倒二叶的基角,倒三叶的基角、叶长、叶宽和叶面积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淦鑫203倒二叶的开张角、叶宽和倒三叶的叶面积与产量正相关,而中嘉早17倒二叶的基角、叶宽和倒三叶的开张角、叶宽与产量正相关。
林洪鑫彭春瑞袁展汽肖运萍刘仁根汪瑞清
关键词:施氮量
行株距比对超高产晚稻产量和上部三叶的影响
2014年
2011和2012年,采用再裂区设计,以超高产晚稻淦鑫688和五丰优T025为材料,在31.20万丛/hm2密度下,研究了行/株距比对不同品种产量和上部三叶形态特征的影响及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淦鑫688不施氮时,RS/IS(行株距比值)为2.0和2.8的处理产量显著高于比值为5.0和1.3的处理;在施氮时,RS/IS为5.0和2.0的处理产量显著高于2.8和1.3的处理。五丰优T025不施氮时的产量表现为RS/IS为1.3的处理显著高于5.0和2.8的处理;而在施氮时表现为RS/IS为5.0的处理显著高于2.0和1.3的处理。施氮时,RS/IS为2.0的处理提高了氮素积累总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而RS/IS为5.0的处理降低了籽粒需氮量;不论施氮与否,两个品种在RS/IS为2.0时,倒1至倒3叶的基角、开张角和叶长较小。
林洪鑫袁展汽彭春瑞肖运萍刘仁根汪瑞清
关键词:水稻超高产施氮量
冷浸田改良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18
2011年
综述了冷浸田改良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冷浸田今后改良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方向。
林洪鑫刘光荣
关键词:冷浸田栽培技术
行/株距比对超高产早晚稻产量和上部三叶的影响(英文)被引量:2
2014年
于2011和2012年,采用裂区设计,以超高产早稻淦鑫203、中嘉早17和晚稻淦鑫688、五丰优T025为材料,在31.20万蔸/hm2密度下,研究了行/株距比(RS/IS)对超高产早晚稻产量和上部三叶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晚稻四品种产量均以RS/IS2.0处理(25.0 cm×12.8 cm)较高,每穗粒数均以RS/IS2.8处理(30.0 cm×10.7 cm)较多,千粒重均以RS/IS1.3处理(20.0 cm×16.0 cm)较重,而生物产量、氮素积累总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均以RS/IS5.0处理(40.0 cm×8.0 cm)较低。早晚稻四品种的倒二叶基角和开张角以RS/IS5.0处理较大,以RS/IS2.0处理较小;倒二叶叶面积以RS/IS5.0处理较大,RS/IS1.3处理较小。
林洪鑫彭春瑞雷享亮袁展汽肖运萍刘仁根胡启锋张结刚
行/株距比对早晚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2014年
为双季水稻的合理配置行/株距比(RS/IS)提供理论依据。以早稻‘淦鑫203’、‘中嘉早17’和晚稻‘淦鑫688’、‘五丰优T025’为材料,在31.20万蔸/hm2密度下,研究了行/株距比对早晚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早稻品种的产量以RS/IS2.8(30.0 cm×10.7 cm)和RS/IS2.0(25.0 cm×12.8 cm)处理较高,以RS/IS5.0(40.0 cm×8.0 cm)和RS/IS1.3(20.0 cm×16.0 cm)处理较低,而晚稻品种以RS/IS5.0和RS/IS2.0处理较高,以RS/IS2.8和RS/IS1.3处理较低。早稻氮素积累总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以RS/IS2.0处理较高,以RS/IS5.0处理较低,100 kg籽粒需氮量以RS/IS1.3处理较高,以RS/IS2.0处理较低;而晚稻氮素积累总量、100 kg籽粒需氮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以RS/IS2.8处理较高,以RS/IS5.0处理较低。可见,在该试验条件下,早晚稻4个品种采用25.0 cm×12.8 cm种植方式时的产量较高,采用20.0 cm×16.0 cm种植方式较低,氮素积累总量、100 kg籽粒需氮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以40.0cm×8.0cm较低。
杨成春林洪鑫袁展汽肖运萍刘仁根
关键词:水稻氮素积累
水稻上部三叶形态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2年
上部三叶是水稻抽穗后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对稻谷最终产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理想形态的塑造是水稻高产育种和栽培的追求目标。本文综述了水稻上部三叶的理想形态、遗传特性、栽培影响因子及与产量的关系,并就生产中栽培措施对上部三叶形态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林洪鑫袁展汽肖运萍
关键词:水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