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2230)

作品数:5 被引量:38H指数:3
相关作者:王小红张长江朱研谭朝霞胡亚君更多>>
相关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肝炎
  • 4篇慢性
  • 4篇肝炎病毒
  • 4篇丙型
  • 4篇丙型肝炎
  • 4篇病毒
  • 3篇慢性丙型
  • 3篇慢性丙型肝炎
  • 3篇丙型肝炎病毒
  • 2篇慢性丙型肝炎...
  • 2篇慢性丙型肝炎...
  • 2篇肝炎病毒感染
  • 2篇丙型肝炎病毒...
  • 2篇病毒感染
  • 1篇多器官损伤
  • 1篇序贯
  • 1篇序贯治疗
  • 1篇乙型
  • 1篇乙型肝炎
  • 1篇乙型肝炎病毒

机构

  • 5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5篇王小红
  • 4篇朱研
  • 4篇张长江
  • 2篇胡亚君
  • 2篇谭朝霞
  • 2篇王宇明
  • 1篇汤影子
  • 1篇兰林
  • 1篇毛青
  • 1篇熊瑜琳
  • 1篇李俊刚
  • 1篇周吉军
  • 1篇刘霖
  • 1篇李权润
  • 1篇袁婧

传媒

  • 2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长期随访中的复发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8
2012年
目的观察和分析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获得应答后的复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长期随访资料完整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资料纳入回顾性统计分析。治疗方案为聚乙二醇干扰素或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依基因型分别为24周(非1b型)或48周(1b型)。主要观察指标为血清HCVRNA载量,影响因素纳入了年龄、性别、HCV基因型、基线HCVRNA载量及干扰素类型。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影响因素的分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46例慢陛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结束后平均随访(33.5土16.4)个月,最短12个月,最长85个月,累计复发率为14.8%。随访第1~6个月内复发概率最大,为8.W/O,第7~12个月为1.4%、第13~18个月为1.40/0、第19~24个月为1.6%、第25~30个月为1.1%,30个月后未见复发。65.0%(13/20)的复发病例发生于治疗结束后6个月内,但之后2年内仍有35.0%(7/20)病例复发。HCV基因lb型和非1b型患者复发率分别为20.40/0和12.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和未复发患者平均基线HCVRNA载量分别为(6.86±1.01)log。拷贝/ml和(6.60±1.21)logl0拷贝/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聚乙二醇干扰素-2b,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及普通干扰素a治疗后复发率分别为12.1%、14.O%及15.O‰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复发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6.15±11.89)岁,高于未复发患者的(37.41±10.65)岁,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2,P=0.001)。结论接受病毒基因型指导的标准抗病毒方案的患者,只有年龄与复发显著相关,高龄患者容易复发。基因型指导的抗病毒方案基本上消除了病毒因素对治疗应答的影响。
李权润张长江熊瑜琳朱研谭朝霞胡亚君袁婧王小红
关键词:复发随访研究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肝外表现被引量:4
2011年
现有研究表明,HCV具有嗜肝细胞和嗜淋巴细胞特性,可引起慢性肝脏损伤和多种肝外表现(extrahepatic manifestations,EHM),是一种多器官损伤的慢性肝脏疾病。HCV表现出的特征性的嗜B淋巴细胞现象是HCV感染相关的EHM依据之一。根据研究的不同,40%~76%的HCV感染者至少有一种EHME,而且,EHM也可作为HCV感染的首发表现,如皮肤损伤等。
张长江朱研王小红
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外表现HCV感染慢性肝脏疾病多器官损伤细胞特性
慢性1b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包膜2基因正选择位点分析及功能意义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纵向分析自然免疫压力下慢性1b型HCV感染者E2基因的系统进化模式及正选择位点,初步探讨E2基因正选择位点的分布与已知功能区之间的关系。方法:未抗病毒治疗的3例慢性1b型HCV感染者及其系列血清样本均来自中国人HCV感染患者系列标本库(CQueen cohort)。对每例感染者3个连续时间点的血清样本进行HCV5′端6000bp基因组的扩增、克隆,每个时间点随机挑选25~33个克隆对E2基因测序,用MEGA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用固定效应似然法检测HCV E2基因的正选择位点。结果:3例HCV慢性感染者的9份血清样本均获清晰、无杂带的6030bp的目的片段。慢性HCV感染者体内病毒准种的复杂程度并非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而进行性增加,在某个时间点上准种变异株的序列可能会趋于一致。准种优势变异株在间隔半年时间以上已发生更替。对每位患者动态的准种变异株进行正选择位点的分析,共检测到5个氨基酸(aa)位点:aa384、aa399、aa410、aa475和aa522,分布于HCV E2基因HVR1区、HVR2区及HCV E2-CD81分子结合区。结论:基于动态变化的HCV准种优势株的相关研究,可考虑选择间隔半年以上时间点的血清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慢性HCV感染过程中,HCV E2基因位于重要功能区的aa位点受到了宿主强烈的免疫压力,aa384、aa399及aa410位点的变异可能导致HCV发生体液免疫逃逸;而aa475和aa522位点的变异则可能通过影响HVR2区的功能或HCV E2-CD81分子的亲和力或改变CD81分子的结构而导致HCV发生先天免疫逃逸。该研究为分析HCV C-NS3基因片段的正选择位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朱研毛青兰林胡亚君谭朝霞张长江王宇明王小红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适应性进化正选择
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序贯治疗中的乙型肝炎病毒准种动力学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 研究HBV准种群体在拉米夫定(LAM)与恩替卡韦(ETV)序贯治疗过程中的动态演变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对2例采用LAM-ETV序贯治疗出现不同临床结果的患者进行了近4年的随访,用多聚酶链反应-克隆-测序的方法研究HBV准种组成的长程动态演变,用最大似然法建立遗传进化树分析代表序列的遗传进化关系,结合血清学和病毒学指标分析HBV准种演变与临床过程的关系. 结果 2例患者均出现了LAM耐药病毒学突破,采用ETV治疗后,1例患者获得了持续病毒学应答,另一例患者在ETV治疗72周时又出现病毒学突破.病毒学突破均发生在原有对药物敏感的优势准种被耐药株替代时,ETV耐药与rtL180M+S202G+M204V三联突变株成为优势准种密切相关,准种动力学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提示LAM治疗筛选出的rtL180M合并M204V联合突变株在HBV种群中的累积与此三联突变株的出现有直接关系.结论 HBV准种组成与核苷类药物敏感性密切相关,LAM耐药株可进一步演化为ETV耐药株,对使用核苷类药物治疗的患者进行HBV准种监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刘霖汤影子李俊刚周吉军王小红王宇明
关键词:拉米夫定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综合征诊疗进展被引量:1
2010年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伴随多器官损害的慢性肝脏疾病。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综合征(MCS)最为常见,可引起皮肤、肾脏、神经系统、血液系统、血管系统等多系统器官受累。IFN-α治疗可加重HCV相关性神经病变,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受累器官的部位、损害的严重程度等多方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本文就MCS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的进展做一综述。
张长江朱研王小红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