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A810030)

作品数:6 被引量:26H指数:3
相关作者:谢海军顾绍梅马润凡更多>>
相关机构:郑州大学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篇群体性
  • 4篇群体性事件
  • 2篇政治
  • 2篇无直接利益冲...
  • 1篇动因
  • 1篇对抗性
  • 1篇政治认同
  • 1篇政治属性
  • 1篇执政
  • 1篇执政以来
  • 1篇中国公民
  • 1篇中国公民社会
  • 1篇中国政治
  • 1篇人民
  • 1篇人民内部
  • 1篇人民内部矛盾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属性
  • 1篇生成动因
  • 1篇物质利益矛盾

机构

  • 5篇郑州大学
  • 1篇中共河南省委...

作者

  • 4篇谢海军
  • 1篇马润凡
  • 1篇顾绍梅

传媒

  • 1篇云南行政学院...
  • 1篇中州学刊
  • 1篇马克思主义研...
  • 1篇学习论坛
  • 1篇中共福建省委...
  • 1篇四川行政学院...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非均衡:当前中国公民社会影响政策过程的主要特征
2013年
在公民社会的选择性政策参与取向、政策过程的开放程度和制度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等三个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公民社会影响政策过程的"非均衡"特征比较凸显:实际参与和影响政策过程的范围不均衡;官办组织与草根组织影响政策过程的方式选择不均衡;影响政策过程的效能不均衡。这种非均衡特征的存在,不但会影响公民社会政策认同功能的提升,而且易破坏政策过程民主化的进程。但在中国公民社会的产生与发展均与国家主动让渡的空间密切相关的生发逻辑下,随着中国公民社会的日臻成熟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日渐深入,以上影响因素都将随着国家与社会间合作共赢关系的逐渐形成而被破解。由此,由"非均衡"走向"均衡",将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影响政策过程的基本趋向。
马润凡
关键词:中国公民社会非均衡性
“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动因及逻辑关系分析被引量:12
2014年
与传统利益群体性事件动因逻辑关系"压迫—反应"的简单因果模式不同,"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生成动因的逻辑关系呈现出"利益受损的基础性动因———利益表达受阻的中间变量——不公平感社会心理"的复杂模式。"利益受损的基础性动因"是"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源头,在事件现场"隐性"存在;利益表达受阻是连接"无直接利益冲突"产生的基础性动因和不公平感社会心理产生的中间变量;不公平感社会心理冲突是无直接利益相关者参与事件现场行动的"显性"直接动因,"泄愤性攻击"是社会心理冲突能量的宣泄,更多表现为"暴力抗争"。
谢海军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动因
“无直接利益冲突”折射人民内部矛盾的深层次变化被引量:1
2014年
作为观察社会矛盾变迁的窗口,群体性事件变化的背后是社会矛盾的变迁。"无直接利益冲突"这类新型群体性事件的有增无减,反映出中国社会矛盾的深层次变迁:参与主体多元化反映出社会利益关系的"断裂化";冲突手段暴力化反映出中国社会局部矛盾对抗性增强;矛盾生成复杂化反映出制度内利益渠道表达的迟钝化和绩效的有限性;事件现场演变的特点具有现代风险社会的特征。
谢海军
关键词:人民内部矛盾对抗性风险社会
党执政以来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实践历程及经验启示被引量:1
2011年
党执政以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和生成原因各不相同。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新中国成立初期党注重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期,注重解决群众的物质利益诉求;21世纪初期以来,注重在发展的基础上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总结党认识和处理群体性事件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后处理这类事件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顾绍梅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
我国群体性事件范畴的历史演变及其属性认知变迁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属性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我们认识事物的首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区分不同类型社会矛盾的首要标准。中国共产党对群体性事件属性的认知,集中体现在近60年来群体性事件概念范畴的变迁中,从"群众闹事"经过"治安事件"、"突发事件"到"群体性事件"概念范畴的转换,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群体性事件属性的认知从最初侧重于"政治属性"经过"法律属性"、"社会属性"到"多元属性"的变迁,既折射出中共对特定社会矛盾属性认知的深化探索,也反映出中共维稳理念的变迁。
谢海军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政治属性法律属性社会属性
中国政治认同困境演变路径的分类及其特征分析被引量:9
2012年
政治认同困境的起源和基础是物质利益矛盾,经过"不公平感"社会心理的中间环节和变量,导致以制度和价值为核心内容认同危机的产生。改革开放后中国政治认同困境产生的起点、演变路径和环节并不相同,主要来源于三个路径:一是从物质利益矛盾的起点经过利益表达受阻的双重因素间接导致的政治认同困境;二是利益相对受损群体产生的"相对剥夺感"导致的政治认同困境;三是部分公共权力异化直接导致民众产生的政治认同困境。不同路径产生的政治认同困境具有若干共同特征,社会公平公正问题成为不同政治认同困境产生的共同冲突源,政治认同困境正在由政治心理层面向潜在的政治冲突行为转变。
谢海军
关键词:政治认同物质利益矛盾群体性事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