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9034)

作品数:6 被引量:29H指数:4
相关作者:孙凌云王丹丹李霞曾小峰刘慧青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医学重点人才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系统性红斑
  • 4篇系统性红斑狼...
  • 4篇细胞
  • 4篇狼疮
  • 4篇红斑
  • 4篇红斑狼疮
  • 4篇干细胞
  • 3篇脐带
  • 3篇脐带间充质干...
  • 3篇系统性红斑狼...
  • 3篇间充质
  • 3篇间充质干细胞
  • 3篇间质干细胞
  • 3篇红斑狼疮患者
  • 3篇充质干细胞
  • 1篇低亲和力
  • 1篇调节性
  • 1篇调节性T细胞
  • 1篇多糖
  • 1篇抑制性

机构

  • 5篇南京大学医学...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徐州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孙凌云
  • 4篇王丹丹
  • 3篇李霞
  • 2篇汤郁
  • 2篇张继云
  • 2篇曾小峰
  • 2篇刘慧青
  • 1篇华冰珠
  • 1篇王红
  • 1篇赵艳霞
  • 1篇冯学兵
  • 1篇刘蕾
  • 1篇刘布骏
  • 1篇魏志文
  • 1篇周士亮
  • 1篇张华勇
  • 1篇侯亚义
  • 1篇施冬艳
  • 1篇孟德芳
  • 1篇缪康杰

传媒

  • 4篇中华风湿病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草药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1
  • 2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真菌多糖激发子对桦褐孔菌多酚积累影响的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研究真菌多糖激发子对深层培养的桦褐孔菌抗氧化和抗肿瘤酚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方法在桦褐孔菌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15、45、100μg/mL的真菌多糖激发子,测定胞内外多酚的量和主要组成成分,抗氧化活性和抗肿瘤活性,并测定不同培养条件下菌丝体内苯丙氨酸解氨酶和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多酚的量以Folin-Ciocalteu法测定。利用HPLC法测定多酚的组成成分。抗氧化活性以清除超氧阴离子的能力表示。利用MTT法测定多酚对HeLa细胞的抑制率。苯丙氨酸解氨酶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均以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结果添加45μg/mL的真菌多糖激发子可使桦褐孔菌胞内、胞外酚类化合物分别达到最高水平71.8和182.1 mg/L,明显地高于正常对照组胞内(42.6 mg/g)和胞外(83.6 mg/L)。真菌多糖激发子显著提高了苯丙氨酸解氨酶和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不同培养条件下产生的胞内、胞外酚类化合物主要组成成分不同,但均具有抗氧化和抗肿瘤等活性,尤其是添加45μg/mL真菌多糖激发子的培养体系。结论真菌多糖激发子可上调深层发酵培养的桦褐孔菌酚类化合物的积累以及抗氧化和抑制肿瘤细胞的活性。
赵艳霞缪康杰魏志文张梅梅郑维发
关键词:桦褐孔菌深层发酵酚类化合物抗肿瘤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hl7细胞的调节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体内外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CD3^+CD8^-ILl7A^+T淋巴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UC-MSCs移植治疗14例SLE患者,观察移植前后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时间点患者外周血CD3^+CD8-ILl7A^+T细胞百分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白细胞介素(IL)-6、转化生长因子(TGF)-B、IL-17A、IL-22表达水平。10例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别与UC—MSCs按不同比例体外共培养72h,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中CD3^+CD8-ILl7A^+T细胞百分率。采用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UC—MSCs移植后患者疾病活动指数评分(SLEDAI)在3个月(7.8±1.2,t=2.19)及6个月(6.9±0.9,t=4.2)均显著低于移植前(10.4±0.9,P〈O.05);尿蛋白定量(24h)移植后6个月显著下降[(1489±260)与(2454±322)mg,t=2.6,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在移植后1、3、6个月均显著高于移植前(尸〈0.05),补体c3移植后持续升高。UC—MSCs移植后1个月及6个月,患者外周血CD3^+CD8-ILl7A^+T淋巴细胞百分率显著下降(P〈0.05)。UC—MSCs与SLE患者PBMC共培养可显著下调CD3^+CD8-ILl7A^+T淋巴细胞百分率(P〈0.05),但无剂量依赖性。UC—MSCs移植后患者血浆IL-6、TGF—β、IL-17A、IL-22水平与移植前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UC—MSCs移植治疗SLE有效,移植后SLE患者PBMC中CD3^+CD8-ILl7A6+T淋巴细胞水平显著下降。
刘慧青孙凌云王丹丹汤郁张继云
关键词:红斑狼疮间质干细胞移植T淋巴细胞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上调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调节性T细胞的机制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上调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的作用机制。方法20例SLE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别与UC-MSC以不同比例共培养72h,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中CIM’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分别以SLE患者及正常人PBMC及血清刺激UC-MSC,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UC-MSCTGF-B1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共培养上清TGF-p1表达水平。并构建TGF-B1小干扰RNA(siRNA)干扰UC-MSCTGF-p1表达及在共培养体系中加入TGF-B1抑制剂,探讨UC-MSC对SLE患者Treg细胞的调节作用。结果UC-MSC呈剂量依赖性上调SLE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且不依赖细胞直接接触,而对正常人外周血Treg细胞无调节作用。与无刺激组及健康志愿者PBMC刺激组相比,SLE患者PBMC显著促进UC-MSCTGF-β1mRNA表达(1.00±0.09,1.95±0.62,4.20±2.34,P〈0.05),细胞培养上清TGF-β1水平显著升高。SLE患者血清(5%)促进UC-MSC表达TGF-β1mRNA(12.19±4.49),显著高于胎牛血清及正常人血清培养组(1.33±0.06,2.53±0.72),P〈0.01。TGF-β1siRNA干扰的UC-MSC对SLE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无上调作用(SLEPBMC+TGF-β1siRNAUC-MSC组2.33%±0.99%,SLEPBMC组1.80%±0.65%,P〉0.05)。此外,TGFN特异性抑制剂SB431542显著抑制UC-MSC对SLE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的调节作用(UC-MSC+SIM31542组4.58%±2.10%,UC-MSC组7.85%±3.54%,P〈0.05)。结论SLE患者免疫微环境可显著刺激UC-MSC表达TGF-β1,后者在UC-MSC上调SLE患者Treg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
鲁琳王丹丹李霞曾小峰孙凌云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调节性T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
IκB激酶复合物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及增殖的作用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EE)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迁移、增殖变化,并探讨IκB激酶复合物(IKK—β)对SLE患者BMSCs迁移及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分离法分离培养6例SEE患者及6名健康人BMSCs;通过细胞划痕实验和构建侵袭小室检测BMSC8迁移、活细胞计数(CCK-8)检测BMSCs增殖能力;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IKK-βmRNA表达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IKK—β、磷酸化IKK—β表达水平;观察加入IKK—β抑制剂对SLE患者BMSCs增殖、迁移的影响。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秩和检验。结果①体外培养过程中,SLE患者BMSCs迁移率(5.2±3.8)‰与增殖能力(0.21±0.49)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BMSCs迁移率(7.0±2.9)‰及增殖能力(1.0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SLE患者BMSCsIKK—β基因表达水平(1.9±1.4)与健康人(1.9±2.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EE患者BMSCs磷酸化IKK—B蛋白表达水平(1.41±0.19)显著高于健康人(0.93±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IKK—β抑制剂能够增加SLE患者BMSCs的迁移率(3.3±1.6)%。和增殖能力(1.13±0.26),高于未加IKK—β抑制剂组迁移率(2.3±1.1)‰与增殖能力(0.81±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EE患者BMSCs在体外培养过程中,迁移、增殖能力较健康人显著降低,其机制可能是SEE患者体内IKK—β的表达增加,通过活化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影响迁移与增殖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了BMSCs的迁移与增殖。
张继云刘蕾孟德芳汤郁施冬艳王丹丹刘慧青李霞孙凌云
关键词:红斑狼疮细胞运动间质干细胞IΚB激酶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移植治疗重症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UC—MSCs移植治疗12例SLE患者,评价患者移植前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结果UC~MSCs移植后,12例SLE患者随访1~26个月。移植后1个月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由(18±4)分降低为(10+4)分(12例,P〈0.01),3个月时持续降为(7±4)分(9例)。UC—MSCs移植后1个月尿蛋白定量(24h)由(3359±1248)mg降低为(2103_+749)mg(9例,P〈0.01),移植后3个月[(1427±616)mg与(3342±1333)mg,8例,P〈0.01],2例患者随访至26个月尿蛋白持续下降。5例肾功能不全者血清肌酐由移植前(416±250)μmol/L降至移植后1个月(264±119)μmol/L(P〈0.05);移植后3个月降至(226±103)μmol/L,与移植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低蛋白血症患者移植后1个月血清白蛋白显著上升[(24±4)g/L与(29±3)g/L,P=0.01],3个月上升至(30±4)g/L。4例患者移植后血小板显著上升,3例患者移植后血清补体C3升高。所有患者均无移植相关并发症。结论UC—MSCs移植治疗重症SLE安全有效,长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王丹丹张华勇冯学兵华冰珠刘布骏王红叶圣勤胡祥曾小峰侯亚义孙凌云
关键词:红斑狼疮间质干细胞脐带
FcγRⅡb与自身免疫病的研究进展
2011年
FcγRⅡb(CD32b)是能与免疫球蛋白G(IgG)Fc段低亲和力结合的抑制性受体。胞内段具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TIM),介导免疫抑制作用。FcγRⅡb作为外周免疫耐受检查点能维持体液免疫耐受,FcγRⅡb表达下调或功能异常,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现就FcγRⅡb的表达、分型、功能及在自身免疫病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周士亮李霞孙凌云
关键词:自身免疫病外周免疫耐受免疫抑制作用抑制性受体低亲和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