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C2006000744)

作品数:23 被引量:101H指数:8
相关作者:马春红贾银锁李运朝董文琦崔四平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石家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4篇玉米
  • 18篇病菌
  • 14篇玉米小斑病
  • 14篇玉米小斑病菌
  • 14篇小斑病
  • 14篇小斑病菌
  • 14篇斑病
  • 12篇毒素
  • 12篇小种
  • 9篇玉米小斑病菌...
  • 8篇培养滤液
  • 7篇毒素培养滤液
  • 6篇抗性
  • 5篇叶片
  • 5篇玉米叶
  • 5篇玉米叶片
  • 5篇细胞
  • 5篇酶活性
  • 5篇抗病
  • 5篇过氧化物酶

机构

  • 26篇河北省农林科...
  • 6篇沈阳农业大学
  • 5篇河北师范大学
  • 4篇石家庄市疾病...
  • 3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唐山师范学院
  • 1篇石家庄农业学...

作者

  • 25篇马春红
  • 20篇贾银锁
  • 19篇李运朝
  • 17篇董文琦
  • 13篇崔四平
  • 10篇翟彩霞
  • 7篇商闯
  • 6篇范尉尉
  • 6篇侯立白
  • 5篇李秀丽
  • 5篇王立安
  • 4篇刘子会
  • 4篇郑秋玲
  • 3篇曾孟潜
  • 3篇及增发
  • 3篇吴哲
  • 2篇李九云
  • 1篇张香云
  • 1篇陈霞
  • 1篇郑彦平

传媒

  • 7篇华北农学报
  • 4篇河北农业科学
  • 3篇玉米科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生物防治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Agricu...
  • 1篇分子细胞生物...
  • 1篇中国植物保护...

年份

  • 1篇2011
  • 6篇2010
  • 2篇2009
  • 10篇2008
  • 7篇2007
  • 2篇2006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玉米离体根冠细胞凋亡的荧光显微观察(简报)被引量:10
2008年
1969年Smedegard-Petersen和Nelson首次报道玉米小斑病菌毒素(Helminthosporium maydis toxin,简称Hm-毒素)时曾利用抑制种子根生长法和离体叶片法对Hm-毒素进行生物测定。以后Lim等人在小斑病菌T小种毒素(简称HMT毒素)的研究中提出了抑制根伸长法在抗病性鉴定和选育抗病品种方面有应用价值。但是,抑制根伸长法受种子个体间生活力差异的影响较大,不够理想,加上不同毒素制剂之间结果的差异大,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大困难。1982年,
商闯贾银锁侯立白马春红
关键词: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培养滤液凋亡
HMC毒素培养滤液对专化寄主玉米叶片诱导抗病性及相关酶的影响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研究HMC毒素培养滤液对玉米叶片诱导抗病性作用及抗病性相关酶的影响。【方法】以两对同核异质玉米自交系(B37和C103)为试材,采用离体叶片法检测不同稀释倍数的HMC毒素培养滤液对专化寄主玉米叶片的致病性,从中筛选适宜诱导的有效浓度,在诱导中和接种后两个阶段分别测定防御酶活性及与抗病性相关物质含量等生理指标。【结果】不同基因型与不同细胞质玉米都可以利用低浓度HMC毒素培养滤液诱导以增强其抗性;不同处理时期,植物抗病性相关酶活性呈现不同的动态变化;不同的诱导处理均导致抗病性反应的产生,对C细胞质的预处理效果好于N细胞质,且具有浓度效应。【结论】低浓度HMC毒素培养滤液预处理后,刺激了POD、PAL酶活性提高和MDA含量下降,以此来启动玉米本身的防卫系统,因钝化作用而抑制侵染,当再接种高浓度HMC毒素培养滤液后,抗病性相关酶得到了进一步激活,使C细胞质玉米对HMC敏感性降低,从而玉米叶片呈现出抗病性。
商闯贾银锁马春红董文琦李运朝崔四平侯立白
关键词: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培养滤液
黄萎病菌毒素粗提液对棉花抗性酶的诱导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对黄萎病菌毒素滤液诱导棉花体内抗病性相关酶的研究,探索棉花黄萎病菌诱导抗性的生理机制。【方法】以4种浓度[病菌滤液原液(VD)、1﹕20、1﹕40、1﹕50]的黄萎病菌毒素液,在0、12、24、48、60、72 h预处理后,观察4~6叶龄棉苗叶和根的外部表现及发病情况,测定其植株形态的4~6片真叶萎蔫指标和体内相关抗性酶的变化。【结果】(1)不同浓度的毒素液浸泡棉根48 h后,1﹕20组,真叶萎蔫,子叶倒挂;1﹕40组,真叶轻度萎蔫,子叶萎蔫;1﹕50组,仅表现为子叶失水,1~2片真叶略显失水,大多数真叶完好;而VD对照组表现为3级危害,严重萎蔫。当毒素液浓度降至1﹕50时,预处理棉苗72 h,虽子叶下垂,但真叶完好,对照全株萎蔫;再接高浓度毒素液48 h后,子叶倒挂,真叶开始失水,但对照子叶脱落,真叶严重失水且萎蔫。总之,1﹕50组对黄萎病的抵抗力均强于1﹕20与1﹕40组的预处理。(2)1﹕50预处理组不仅能降低棉株体内有害物质MDA的含量,例如预处理12 h达最低值0.536μmol.g-1,为同时刻对照2.055μmol.g-1的24%,显著差异;同时提高了体内抗性相关酶POD活性,例如预处理72 h活性高达11.94μg.mg-1.min-1,而对照在24 h后即已检测不出POD活性。SOD的活性也呈现较高水平且一直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例如经预处理再接高浓度毒素液72 h后,SOD活性高达12.8μg.mg-1.min-1,而对照在24 h后也检测不出SOD活性。从而缓解了黄萎病菌毒素液对棉花的侵害,提高棉花的抗病性。【结论】适宜浓度(1﹕50)的黄萎病菌毒素液可以做为生物激发子成功地诱导棉花对黄萎病的系统获得抗性。
马春红范尉尉董文琦李运朝崔四平贾银锁
关键词:棉花诱导系统抗性棉花黄萎病过氧化物酶丙二醛
不同浓度的水杨酸诱导玉米抗小斑病T小种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用系列浓度的水杨酸(SA)处理玉米不育细胞质 C103-T 和正常 NC103细胞质叶片3天后,接种玉米小斑病菌 T 小种毒素孢子悬浮液,检测病斑面积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1 mmol/L 和19 mmol...
马春红翟彩霞李运朝崔四平贾银锁
关键词:水杨酸过氧化物酶诱导抗性
文献传递
玉米新改良群体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被引量:6
2011年
选用36份新种质合成相互轮回选择的2个基础群体(NRRSPⅠC0和NRRSPⅡC0)及常规的6个玉米优势群,测定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探讨其利用前景。结果表明,Tan-HzC5酶活性最高,抗病性最好,且Tan-HzC5、NRRSPⅡC0与ReidC2的PPO活性处于同一较高水平;Luda、PFC5的活性最低,与前三者差异极显著;Pn6C4、NRRSPⅠC0和Lan.C2居中。NRRSPⅡC0与NRRSPⅠC0田间表现高抗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Luda高度感病。PPO活性高低与田间抗感病害的试验结果相吻合。
马春红郑秋玲张凤莲李运朝崔四平贾银锁曾孟潜
关键词:玉米多酚氧化酶活性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诱导玉米离体根冠细胞凋亡的检测被引量:10
2010年
将玉米同核异质体不育细胞质CB37及其正常保持系NB37的离体根冠细胞分为4组,其中3组分别用质量浓度50μg/mL、100μg/mL和150μg/mL的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HMC)毒素诱导,1组用pH6.5PBS诱导作为对照,诱导时间分别为1h、4h和7h。然后采用中性红与伊文思蓝染色、吖啶橙(AO)与溴化乙啶(EB)复染和Hoechst33258染色3种方法检测玉米根冠细胞的凋亡状况。结果表明:HMC毒素诱导玉米根冠细胞发生凋亡,并出现凋亡小体与染色体边集形态特征。中性红与伊文思蓝染色,只能检测出活细胞和死细胞,且在3种毒素浓度、3种处理时间下,CB37的根冠细胞死亡率均高于NB37;采用AO与EB复染方法,用150μg/mLHMC毒素处理7h时,CB37细胞凋亡率达到最高值70.2%,而NB37仅为36.7%;经Hoechst33258染色后,CB37用150μg/mLHMC毒素处理7h时达到最大凋亡率为74.5%,而NB37为30.7%。专效性HMC毒素对C细胞质敏感,在毒素伤害细胞致死过程中,C细胞质的细胞死亡率远高于N细胞质;在诱导细胞凋亡程序中,C细胞质的细胞凋亡率也远高于N细胞质,且其凋亡率随诱导质量浓度和诱导时间的增加而增加;AO、EB复染与Hoechst33258染色两者相比,细胞凋亡率接近,准确度均高,图像清晰,且费用相当,但前者可以区分早期和晚期凋亡细胞,而后者不能区分。
马春红李秀丽董文琦李运朝崔四平贾银锁王立安
关键词: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细胞凋亡
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毒素诱导对玉米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9
2010年
分别采用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Hel minthospolium maydis T小种毒素(HMT毒素)和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培养滤液中的提取蛋白及菌丝细胞壁的提取液,预处理不同玉米品种3叶期叶片后再接种高浓度HMT毒素,在无菌条件下培养5 d后测量叶片病斑大小,并测定玉米叶片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只有纯化的低浓度HMT毒素能够作为激发子诱导玉米获得系统性广谱抗性,但不同玉米品种所需的最适合浓度有差异;TC103以质量浓度0.025μg/mL毒素预处理效果最好,PAL活性最高;TB37和TMo17 2个自交系,以质量浓度分别为0.025μg/mL和0.050μg/mL的毒素预处理效果最好。
马春红翟彩霞郑秋玲董文琦李运朝崔四平范尉尉贾银锁
关键词:毒素激发子苯丙氨酸解氨酶
玉米小斑病菌复壮培养基的筛选被引量:4
2008年
选用7种培养基对出现退化的玉米小斑病菌进行复壮培养。结果显示:通过V8培养基和玉米苗浸汁培养基获得的复壮菌株,菌落形态表现为菌丝黑密粗壮,且生长速度(分别为6.46 mm/d和6.33 mm/d)、产孢量(分别为2.72×106个/mL和1.92×106个/mL)和致病力等均得到恢复与提高。复壮后的病毒粗提液,对C和N细胞质产生较强的专效性毒害,反映出对菌株复壮的高度有效性。
李秀丽董文琦李运朝贾银锁马春红王立安
关键词:玉米小斑病菌产孢量致病力
南非优质蛋白玉米品种比较试验初报被引量:4
2010年
对从南非引进的24份优质蛋白玉米材料进行了初步试种,并比较了配制的特征特性、植株性状、籽粒品质和产量。结果显示:(1)南非22号较对照农大108增产44.4%,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且株型紧凑、叶片上冲、株高1.9 m、健壮抗病、根系发达,籽粒粗蛋白质含量(达10.85%)和赖氨酸含量(达0.38%)均高于对照;南非9号增产37.5%,南非3号增产11.2%,但籽粒赖氨酸含量均低于对照。(2)在24个南非品种中,有14个品种籽粒赖氨酸含量高于农大108,其中,南非2号和5号含量达0.4%以上;南非22号和23号籽粒粗蛋白含量均高达10%以上。(3)南非品种普遍根系发达,茎秆坚韧抗倒;有的抗病、抗逆性强,有的植株高大,可能选育出优质青贮品种与种质资源。
马春红李运朝及增发吴哲崔四平贾银锁
关键词:优质蛋白玉米生育期抗病性
玉米小斑病菌C毒素培养滤液对玉米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诱导效应被引量:20
2008年
分别用不同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毒素培养滤液处理两种基因型(B37和C103)同核异质系的玉米叶片后再接高浓度毒素培养滤液,观察其病斑大小并测定与抗病相关的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对CB37的处理,以1∶50处理效果较好,PAL酶活性最高;对CC103的处理,以1∶60处理效果较好,PAL酶活性最高。在不同基因型、不同细胞质中所需激发子最有效地激活浓度及激活时间不同,确定了低浓度C毒素作为激发子来诱导玉米的获得性抗性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商闯马春红李运朝翟彩霞董文琦崔四平侯立白贾银锁
关键词: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