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5095)

作品数:25 被引量:210H指数:9
相关作者:周顺武王传辉马思琪吴萍王烁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安徽省气象局石家庄市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0篇降水
  • 7篇夏季
  • 6篇降水量
  • 5篇水汽
  • 5篇青藏
  • 5篇青藏高原
  • 5篇可降水量
  • 3篇地基GPS
  • 3篇对流层
  • 3篇温度
  • 3篇流层
  • 3篇大气可降水量
  • 2篇地面水汽压
  • 2篇对流层顶
  • 2篇日变
  • 2篇日变化
  • 2篇数值模拟
  • 2篇水汽压
  • 2篇气候
  • 2篇强对流

机构

  • 25篇南京信息工程...
  • 7篇安徽省气象局
  • 3篇云南省气象局
  • 3篇石家庄市气象...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中国气象局
  • 2篇海宁市气象局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气象局成...
  • 1篇大理国家气候...
  • 1篇内蒙古自治区...
  • 1篇安徽省气候中...
  • 1篇国家卫星气象...
  • 1篇郑州市气象局
  • 1篇山西省气象局
  • 1篇嘉兴市气象局
  • 1篇安徽省公共气...

作者

  • 21篇周顺武
  • 7篇王传辉
  • 4篇马思琪
  • 3篇吴萍
  • 3篇阎访
  • 3篇孙绩华
  • 3篇刘园园
  • 3篇王烁
  • 3篇秦亚兰
  • 2篇王美蓉
  • 2篇马悦
  • 2篇徐威
  • 1篇周鑫
  • 1篇柳艳菊
  • 1篇王毅勇
  • 1篇覃丹宇
  • 1篇张人禾
  • 1篇刘建宇
  • 1篇李社宗
  • 1篇刘炜

传媒

  • 5篇气象与环境科...
  • 4篇高原气象
  • 3篇干旱气象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中国科技论文
  • 2篇第33届中国...
  • 1篇科技通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气象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气象科技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Advanc...
  • 1篇内蒙古气象
  • 1篇第34届中国...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8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33a河南省四季地面水汽压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2
2013年
利用河南省49个地面气象台站1979—2011年的月平均地面水汽压资料,分析了近33a来河南省四季水汽压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夏季地面水汽压进行了分区。结果表明:①河南省四季地面水汽压多年平均的空间分布较为相似,都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②EOF分解表明,河南省四季地面水汽压空间变化的最主要分布是全省一致型。③河南省四季地面水汽压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除冬季主要存在准15a的年代际变化外,其余季节则在多数时段存在着准5a左右的年际变化;各季地面水汽压均呈线性增加趋势,其中冬春(夏秋)季增加趋势(不)明显。④通过REOF分解,结合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可将河南省夏季地面水汽压分为豫北、豫东南和豫西3个区。
刘园园周顺武吴裴裴
关键词:地面水汽压
JICA项目地基GPS大气可降水量资料精度检验被引量:3
2017年
利用中日JICA项目2011—2012年位于青藏高原及其东部山区6个GPS探测的逐时大气可降水量(GPSPWV)以及探空观测计算得到的每日2个时次(0:00 UTC和12:00 UTC)的大气可降水量资料(RS-PWV),验证GPS-PWV资料的准确度,分析了其误差的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地面气温对误差的影响。结果表明:(1)受海拔高度的影响,GPS-PWV普遍比RS-PWV偏高;受水汽含量的影响,12:00 UTC的偏差普遍大于0:00 UTC,但两者之间逐日变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其相关关系通过了0.001的显著性检验。(2)各站GPS-PWV和RS-PWV的平均均方根误差(RMSE)在0.23~0.33 cm,平均相对误差(MRE)在9.13%~29.01%,RMSE(MRE)随着站点海拔高度降低而增大(减小)。(3)各站PWV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其PWV偏差同样具有明显的年变化特征:在7—9月最大,在12月至次年3月较低。(4)各站PWV偏差频率分布在0:00 UTC的峰值中心位于0 cm,偏差主要集中在-0.1~0.1 cm,而12:00 UTC的峰值中心相对右移,峰值要比0:00 UTC低,偏差值分布较分散。(5)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地面温度升高,PWV偏差有所增加。
马思琪周顺武王毅勇孙绩华
关键词:地基GPS探空观测大气可降水量
利用FY-2F快速扫描资料分析对流初生阶段的云顶物理量特征被引量:13
2019年
基于FY-2F静止气象卫星提供的2015年5—9月的高分辨率数据,通过温度阈值法识别出深、浅对流后,分析和比较了深、浅对流在对流初生(convective initiation,CI)至发展阶段中云顶高度、云顶快速降温率(cloud top cooling rate,CTC)以及多通道差值等云顶物理量特征的变化异同。结果表明:深、浅对流在CI阶段的云顶物理量特征具有相似变化特征,即云顶高度均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CTC值均先减小后增大;深、浅对流差异表现为深(浅)对流云顶上升高度能(不能)超越水汽层高度;深对流CTC最低值较浅对流CTC最低值更低。基于CI阶段深、浅对流的CTC最低值的差异,通过个例验证,表明利用深、浅对流CTC最低值的差异,可以在识别出CI的基础,判断出CI是否发展成为深对流,从而能提前做出预警。
周鑫周顺武覃丹宇孙阳
关键词:深对流
西风槽影响下豫西北两类强对流天气流型和物理量特征分析被引量:11
2018年
西风槽是诱发豫西北雷雨大风和暴雨等强对流天气的一种重要的天气系统。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和探空资料,对2001-2015年6-9月受西风槽影响在豫西北发生的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分析发现,由于近地面暖湿空气势力和侵入冷空气的强弱不同,致使天气系统配置差异显著。根据不同天气系统配置,将由西风槽入侵引起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分为斜压锋生类和低层暖平流强迫抬升类两种。斜压锋生类的显著特征是配合高空槽的移近,影响系统在700 h Pa上有明显的冷槽,在近地面层有明显的锋生和锋面移近,锋面逼近使抬升运动增强是强对流天气启动的重要因素;低层暖平流强迫类的影响系统在700 h Pa上有位势高度槽而无冷槽,槽的南段紧贴或者落后于500 h Pa槽线,呈前倾结构,强的热力不稳定和深层垂直风切变所形成的动力不稳定是引发这类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因素,地面辐合线、干线触发了强对流天气。二者在物理量场分布上也有着显著的异同:相同之处在于两类强对流天气均有较强的位势不稳定且积累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两类强对流过程的0℃层均接近或超过5km。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1)斜压锋生类中低层湿度更大,湿层更厚。2)低层暖平流强迫类850-500 h Pa的温差均值为27. 7℃,大于斜压锋生类的温差。3)斜压锋生类K指数均值达39. 6℃,低层暖平流强迫类K指数均值为28. 7℃,二者差值高达10. 9℃,而其抬升凝结高度却明显偏低。4)斜压锋生类中低层的垂直风切变较大,而低层暖平流强迫类的对流层高层与近地面间的垂直风切变较大。
司福意赵海清李社宗
关键词:强对流物理量特征
锋面涡旋诱发南海热带气旋Noguri(2002)的数值试验被引量:1
2016年
利用WRF_ARW模式,对锋面型涡旋诱发南海强热带风暴Noguri(2002)的生成过程进行模拟研究。通过对动力学和热力学物理量的诊断分析,讨论了锋面型初始涡旋诱发热带气旋(TC)的可能途径和机制。结果表明:该类型TC与热带扰动诱发TC的过程相类似,强对流单体(如积云塔)与环境场间的相互作用发挥重要作用,而这些对流尺度系统的活动受较大尺度系统调控。在环境场强垂直风切变情况下,初始涡旋在发展过程中,表现为垂直方向上涡旋结构由倾斜向垂直演变的过程,涡度、螺旋度和水汽场均存在若干次振荡。进一步分析表明,水汽和对流循环的反馈对涡旋的振荡发展很重要,且与环境场垂直风切变的强弱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徐梦婷葛旭阳周顺武王传辉
关键词:热带气旋风切变
近30年河南省夏季地面水汽压演变特征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被引量:5
2013年
利用河南省49个地面气象台站近30 a(1979 2008年)的逐月地面水汽压资料,分析了近30 a来河南省夏季水汽压的演变特征,讨论了夏季地面水汽压与地面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南省夏季水汽压和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都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特征;夏季地面水汽压和降水量空间分布主要呈现出全省一致型。通过Morlet小波分析发现,夏季水汽压存在着的准2 a和3~5 a的年际振荡,而夏季降水量存在准2 a和准6~7 a的年际振荡。M-K检验表明,夏季水汽压和降水量均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存在由少到多的突变。
刘园园周顺武王传辉吴裴裴
关键词:降水年际变化突变
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夏季水汽输送和降水分布影响的新研究被引量:47
2017年
基于1961—2016年中国地面台站降水观测资料和多种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部型和中部型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夏季水汽输送和降水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1)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在发生当年和次年有明显的不同,主要影响是在其发生的次年,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夏季降水明显偏多。(2)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当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偏东偏弱,水汽输送条件较弱,不利于中国大范围降水的发生;中部型事件当年夏季,低纬度印度洋和西太平洋蒸发异常偏强,来自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西北太平洋向华南地区的水汽输送和净水汽收支增加,有利于华南地区降水的异常增多。(3)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次年夏季,副热带太平洋蒸发异常偏强,副高西伸,由于东亚-太平洋(EAP)遥相关型的建立,副高西侧的强西南气流将来自太平洋蒸发的大量水汽持续输送至中国中东部地区。此外,在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影响下中高纬度地区建立了亚洲双阻型环流,其间的低槽冷涡与上游阻高之间的强偏北气流有利于北冰洋的水汽持续输送到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中国大部分地区净水汽收支均增加,中国北方和南方地区的降水均产生了明显的同步性增多响应,形成了南北两条异常雨带。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次年夏季,副高较常年偏西且偏北,来自太平洋蒸发的大量水汽输送到江淮地区,使其净水汽收支增加和降水偏多。因此,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不仅对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南方地区的降水有重要影响,对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的降水异常也有相当的作用。
吴萍丁一汇柳艳菊
关键词:水汽输送降水遥相关型
地基遥感西藏改则站大气可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其与夏季降水的关系被引量:4
2016年
利用中日JICA项目2010—2011年期间的地基GPS探测逐时大气可降水量(PWV)资料,分析了西藏西部改则站PWV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及其与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该站PWV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高(低)值出现在6—9(12—3)月,呈现出明显的单峰型变化特征,同时表现出春季持续上升和秋季快速下降的特点。(2)谐波分析表明,改则站各季PWV日变化均以日循环为主,只是夏季也表现出一定的半日循环特征。(3)改则站PWV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低值一般出现在当地时间的凌晨至次日上午,各季谷值普遍出现在当地时间10∶00前后;高值通常出现在当地的午后至午夜,但各季最大值出现时间不固定;(4)改则站降水通常都发生在PWV高值期,降水发生前后PWV有明显的逐渐积累与迅速下降的变化特征,PWV达到峰值的时间提前于降水。PWV对累积降水频次的影响要比累积降水量更显著。
周顺武王烁马思琪王传辉丁锋
关键词:降水大气可降水量地基GPS日变化
海宁市近地面臭氧污染特征及气象影响因素被引量:2
2021年
基于2015-2018年逐小时的臭氧(O3)浓度、逐日最大8 h滑动平均浓度数据,分析了海宁市近地面O3浓度、超标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气象资料初步讨论了气象因素对O3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海宁市O3污染季节特征明显,春季最重、夏季、秋季次之、冬季最轻,主要污染时段是3~10月;2015-2018年O3浓度和各级超标日数总体上呈现出不明显地下降趋势,其中春、秋季保持平稳,夏季下降不明显,冬季下降趋势明显;(2)O3浓度呈现"单峰"型日变化特征,最低浓度出现在06时左右,最高浓度出现在14时前后,主要超标时段是12时~17时;(3)O3浓度与气温、日照时数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与相对湿度、风速则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表明较高的气温、较长的日照对于高O3浓度的出现具有正作用,而较高的相对湿度、较大的风速均不利于高浓度O3的出现。
秦亚兰秦亚兰何斌凌佳瑶朱情逸丁晓敏
关键词:臭氧浓度超标率气象因素
近30年青藏高原臭氧总量亏损的可能原因及其与对流层顶高度的联系被引量:12
2012年
基于总臭氧测绘光谱计TOMS和太阳向后紫外线散射仪SBUV结合得到的30年(1979-2008年)全球月平均臭氧总量资料,首先分析了近30年青藏高原(下称高原)上空臭氧总量的下降趋势,然后讨论了高原动力抬升作用对臭氧总量的影响,最后探讨了高原臭氧总量亏损与高原对流层顶高度的联系。结果表明,高原臭氧总量及其下降趋势均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差异,与同纬度非高原区相比,高原地区各月的臭氧总量均偏低,特别是在3-9月臭氧亏损严重;近30年高原地区臭氧总量在各季节均呈现出下降趋势,除了秋季外,其下降幅度均超过同纬度其他地区;春、夏季高原动力抬升有利于对流层低浓度的臭氧含量向平流层输送,从而导致高原臭氧总量的减少。近30年春、夏季高原臭氧总量亏损与夏季高原第二对流层顶高度的抬升存在着密切关系。
周顺武杨双艳张人禾李慧王美蓉
关键词:青藏高原臭氧总量对流层顶高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