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9001)

作品数:10 被引量:48H指数:5
相关作者:邱勇朱泽章孙旭朱锋钱邦平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脊柱
  • 9篇脊柱侧
  • 9篇脊柱侧凸
  • 9篇侧凸
  • 5篇特发性脊柱
  • 5篇特发性脊柱侧...
  • 4篇青少年特发性
  • 3篇手术
  • 3篇青少年特发性...
  • 3篇矫形
  • 2篇胸椎
  • 2篇影像
  • 2篇影像学
  • 2篇前路
  • 2篇外科
  • 2篇外科手术
  • 2篇小脑
  • 2篇小脑扁桃体
  • 2篇疗效
  • 2篇矫形外科

机构

  • 9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10篇邱勇
  • 8篇孙旭
  • 8篇朱泽章
  • 7篇朱锋
  • 7篇钱邦平
  • 5篇毛赛虎
  • 5篇王斌
  • 5篇刘臻
  • 3篇丁旗
  • 3篇马薇薇
  • 2篇赵清华
  • 2篇俞杨
  • 1篇袁硕
  • 1篇邱旭升
  • 1篇徐磊磊
  • 1篇束昊
  • 1篇蒋军
  • 1篇刘学光
  • 1篇吴涛
  • 1篇吴涛

传媒

  • 4篇中华外科杂志
  • 4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临床小儿外科...

年份

  • 1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儿童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的影像学特点与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研究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1年7月至2008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年龄10岁以下的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患儿.观察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测量胸椎后凸、腰椎前凸、MRI扫描上小脑扁桃体下坠程度、空洞的形态和长度以及空洞与脊髓的最大比值(S/C最大比值),对以上测量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共40例患儿入选,男23例(23/40,57.5%),女17例(17/40,42.5%),其中累及胸弯37例,包括左胸弯9例,占22.5%(9/40).典型侧凸模式中不典型特征发牛率为72.7%(16/21).胸椎后凸角平均为25.4°,胸椎正常后凸与过度后凸24例(24/40,60%);腰椎前凸角平均53.1°,MRI扫描发现其中36例(36/40,90%)伴有脊髓空洞.结论 儿童Chiari畸形以胸弯累及多见,不典型弯型及典型弯型中不典型特征较多见,胸椎后凸角较大,对于具有上述特征的低龄患儿,建议行MRI扫描.
吴涛孙旭朱泽章王斌毛赛虎束昊邱勇
关键词:CHIARI畸形脊柱侧凸影像学特点MRI扫描脊髓空洞小脑扁桃体
特发性脊柱侧凸患儿围生长速率高峰期支具治疗的疗效评估
2012年
规范化支具治疗是骨骼未成熟轻中度特发性脊柱侧凸(IS)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式之一,其疗效与生长潜能的多少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外支具治疗有效性的相关研究多局限于生长速率高峰期(PHV)后,尚缺乏针对PHV之前即开始支具治疗的IS患者的疗效评估。本研究将通过前瞻性长期纵向随访,评估PHV发生前至生长速率减至2cm/年以下(围PHV期)IS患儿支具治疗的临床疗效,并探讨骨骼系统生长发育成熟度指标对侧凸进展期的预测价值。
毛赛虎朱泽章孙旭钱邦平徐磊磊刘臻朱锋邱勇
关键词:特发性脊柱侧凸支具治疗疗效评估生长速率患儿骨骼系统
成人后路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固定钉道的CT测量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对成人后路经第2骶椎骶髂(S2 alar-iliac,S2AI)螺钉固定钉道各参数进行CT测量,探讨S2AI螺钉固定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骨盆正常的50例腰椎病变患者,年龄20~60岁,平均46.1岁,其中男25例,女25例。对其骨盆行螺旋CT薄层扫描和三维重建,采用Light Speed工作站模拟理想的S2AI螺钉固定钉道。选择S1骶孔外缘1mm的垂线和下缘1mm的水平线的交点为进钉点,前后旋转三维骨盆图像,得到骨髓腔最长与最宽的骨盆横断面,在此横断面穿过髂骨中央部位的直线即为理想的S2AI螺钉固定钉道,测量此钉道在矢状面上尾向偏角(sagittal angle,SA)、在横断面上与正中线的夹角(transverse angle,TA)、钉道最大长度(maximal length,ML)、钉道在骶骨内的长度(sacral length,SL)、横断面上髂骨髓腔的最窄宽度(iliac width,IW)及进钉点与皮肤的垂直距离(skin distance,SD)。结果:所有患者均存在理想的S2AI螺钉固定钉道,该钉道穿过骶骨侧块和骶髂关节,穿行于髂骨内。SA、TA、ML、SL、IW及SD在男性分别为29.56°±8.38°、36.11°±3.38°、120.94±7.89mm、26.56±4.08mm、17.00±3.16mm和44.01±12.10mm,在女性分别为35.11°±7.03°、36.69°±3.21°、115.21±8.80mm、27.85±5.56mm、14.85±2.51mm和47.97±13.39mm,女性钉道SA、ML和IW与男性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但女性TA、SL和SD与男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床应用S2AI螺钉固定具有可行性,但要注意置钉方向、长度以及性别间的差异等;术前骨盆CT三维重建及钉道模拟有助于术中S2AI螺钉的准确置入。
袁硕邱勇朱锋朱泽章刘学光赵清华
关键词:骶髂螺钉CT三维重建CT测量
纵向可撑开型人工钛肋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早期疗效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纵向可撑开型人工钛肋技术(VEPTR)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EOS)的早期疗效。方法本组共入选11例自2006年12月至2011年7月行VEPTR技术治疗的EOS患者。男性8例,女性3例,初次手术时年龄3.1~9.8岁,平均(7±3)岁。在初次手术时放置VEPTR器械,使用肋骨-肋骨连接和肋骨-腰椎连接。术后每6~12个月行撑开延长术1次。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顶椎偏移、胸椎高度和T1~S1高度。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患者初次术前、初次术后和末次随访影像学测量结果,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初次手术后随访12—52个月,平均(32±11)个月。全部患者共接受手术41次,平均3.7次/例;共进行VEPTR撑开延长手术30次,平均2.7次/例。本组患者平均8个月行撑开延长1次。从术前到末次随访,主弯Cobb角从78°±18°减少到55°±11°(t=4.931,P〈0.05),顶椎偏移和胸椎后凸角在初次术后明显减小,随访时又有轻度增大。胸椎高度从(13.3±2.0)cm增加到(17.2±2.4)cm(t=8.365,P〈0.001),T1-S1高度从(24.4±3.8)cm增加到(32.5±5.3)cm(t=9.080,P〈0.001)。末次随访时与初次置入VEPTR术前相比,胸椎高度和T1~S1高度分别增加(4.0±1.3)cm和(8.1±2.6)cm。置入VEPTR术后,平均每次撑开术后胸椎高度和T1-S1高度分别可增加(0.8±0.3)cm和(1.8±0.4)cm。本组中有6例(共8例次)发生术中和(或)术后并发症,包括肋骨抱钩移位、迟发性感染、术中胸膜破裂和腰椎螺钉松动。结论VEPTR技术可有效控制EOS患者脊柱侧凸畸形的进展,并能保持脊柱和胸廓的生长,可作为EOS治疗的有效方法。由于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临床需要严格控制适应证。
邱勇孙旭王斌丁旗朱泽章钱邦平俞杨朱锋马薇薇
关键词:脊柱侧凸假体和植入物矫形外科手术
近端固定椎的选择对Lenke5型脊柱侧凸前路矫形疗效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 探讨近端固定椎的选择对Lenke 5型脊柱侧凸前路融合术矫形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接受前路选择性单棒矫形手术治疗且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女性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36例,近端固定至上端椎21例、近端固定至上端椎下方椎体15例.两组患者平均年龄为(15.3±1.8)岁和(15.5±1.9)岁,平均胸腰或腰主弯Cobb角为46.2°和46.7°,近端胸弯为26.3°和29.6°.平均融合节段为5.3和4.8个椎体.结果 两组平均随访31和33个月.冠状面胸腰或腰主弯矫正率为79%和70%(P=0.062),近端胸弯自发矫正率为46%和29%(P=0.044).矢状面上,术前和术后两组患者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矢状面平衡维持于较小的负平衡.胸椎后凸角分别有4.0°和2.3°的轻度增加,末次随访时近端固定至上端椎组大于近端固定至上端椎下方椎体组(P=0.029).胸腰段交界性成角均表现为轻度后凸增加,并最终保持2°~4°后凸角.近端交界性后凸均有轻度增加,融合节段成角均呈前凸减小甚至出现后凸趋势.结论 Lenke 5型脊柱侧凸行前路选择性融合术中,近端融合至上端椎较固定至端椎下方椎体可获得更好的冠状面主弯矫正和近端胸弯自发性矫正,矢状面矫形效果相似.
孙旭邱勇王斌俞扬朱泽章钱邦平朱锋马薇薇刘臻
关键词:脊柱侧凸胸椎腰椎矫形外科手术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不同弯型患者椎体和椎间盘楔形变的差异及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比较不同弯型、不同Cobb角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椎体和椎间盘楔形变及其对整体Cobb角构成的差异,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2007年1月~2009年6月对收治的110例单弯型AIS患者按弯型分组,其中主胸弯39例(A组),胸腰弯33例(B组),主腰弯38例(C组)。每组根据侧凸Cobb角大小再分为〈40°和≥40°两个亚组。分别测量每个主弯范围内所有椎体和椎间盘的楔形变角(楔变角),并分别计算椎体与椎间盘楔变角之和分别占整个主弯Cobb角的百分比(楔变角所占Cobb角比率)。结果:全部患者平均年龄13.6±1.9岁;平均Cobb角34.4°±10.5°;平均Risser征2.4±1.7。三组间平均年龄、Cobb角、Risser征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椎体楔变角及所占比率明显大于椎间盘(21.9°±5.6°比13.7±5.9°,62.3%比37.7%,P〈0.001),B组与C组椎间盘楔变角及所占比率明显大于椎体(24.1°±9.2°比10.4°±3.8°,69.0%比31.0%,P〈0.001;25.1°±7.2°比7.7°±2.4°,76.6%比23.4%,P〈0.001)。各组内Cobb角≥40°患者的椎体与椎间盘楔变角均显著大于Cobb角〈40°患者的楔变角(P〈0.001)。随Cobb角增加,A组患者椎体楔变角占整体Cobb角比率仍然大于椎间盘,而B组和C组患者椎间盘楔变角占整体Cobb角比率仍然大于椎体。三组顶椎楔变角均与相应Cobb角大小成显著线性正相关(P〈0.001)。结论:AIS各种弯型侧凸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椎体与椎间盘楔形变。主胸弯Cobb角构成以椎体楔形变为主,胸腰弯和主腰弯则以椎间盘楔形变为主,提示不同弯型间可能存在不同的生物力学发生机制。
丁旗邱勇孙旭王斌毛赛虎季明亮
关键词:脊柱侧凸椎体椎间盘
后路矫形手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高度的影响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评估后路矫形手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脊柱高度的矫正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0年1月-2011年6月接受后路矫形内固定术的AIS患者277例,单弯(single curve,SC)173例,双弯(double curve,DC)104例,站立位主弯Cobb角平均53.63°±15.38。(40°±140°),仰卧位主弯Cobb角43.87°±15.01°(20°-124°)。脊柱高度(spinal height,SH)定义为仰卧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上T1椎体上终板中点至S1椎体上终板中点之间的垂直距离。测量术前、术后SH,△SH为手术矫正SH值。评估不同Cobb角侧凸患者的△SH,并采用偏相关分析评估脊柱侧凸术前Cobb角、Cobb角矫正值、Cobb角矫正率、术前SH及术后SH与ASH的相关性。结果:SC组仰卧位Cobb角术后矫正至15.69°±921。(4°±79°),DC组仰卧位主弯Cobb角术后矫正至19.50°±13.07°(3°-95°),矫正率分别为69.7%和65.5%。SC组和DC组术前SH分别为41.29±2.96cm和39.97±3.26cm,术后SH分别为43.77±2.71cm和42.86±3.04em。SC组术前仰卧位Cobb角分别为≤30°、31°-40°、41°-50°、51°-60°、61°-70°、71°-80°、〉80°时,SH分别为1.97±0.79cm、2.14±0.63cm、2.52±0.65cm、2.77±0.51cm、3.92±0.61cm、4.33±0.22cm、4.85±0.22cm;而在DC组中,△SH分别为2.37±0.60cm、2.35±0.69cm、2.56±0.53cm、3.27±0.40em、3.79±0.94cm、3.89±1.11cm、5.46±0.91cm。ASH与术前Cobb角[SC:r=0.702,P〈0.001;DC(主弯+次发弯):r=0.718,P〈0.0011、Cobb角矫正值[SC:r=0.659,P〈0.001;DC(主弯+次发弯):r=0.698,P〈0.001]和术后SH[SC:r=0.182,P=0.017;DC(主弯±次发弯):r=0.213,P=O.0331呈显著相关性,但与Cobb角矫正率[SC:r=0.083,P〉0.05;DC(主弯+次发弯):r=0.039,P〉0.05]和术前SH[SC:r=-0.082,P〉
钱邦平毛赛虎孙旭刘臻朱泽章朱锋邱勇
关键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手术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基因多态性与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的相关研究
2010年
目的探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N-2(TIMP-2)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疾病易感性和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诊治的354例女性胸弯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AIS组)和2005年3月至2006年6月210名健康体检女性青少年(对照组)。选取TIMP-2基因启动子区-418G/C(rs8179090)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对这该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比较不同基因型在AIS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分布差异,并分析基因多态性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结果rs8179090多态性位点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IS组中,体质量指数(BMI)〈17kg/m2或主弯Cobb角/〉40。的患者中C等位基因的比例分别显著高于BMI≥17kg/m2或主弯Cobb角〈40。者(P〈0.05)。已经达到骨骼成熟且自然史未受干扰的患者中,GC型和CC型患者的主弯Cobb角平均值显著大于GG型患者(P〈0.05)。结论TIMP-2基因启动子区-418G/C(rs8179090)多态性位点与女性胸弯型AIS患者青春期异常生长模式和侧凸进展有关,TIMP-2基因是胸弯型AIS的疾病修饰基因。
蒋军邱勇钱邦平邱旭升刘臻毛赛虎赵清华
关键词:脊柱侧凸基因金属蛋白酶类组织抑制剂人体质量指数
主胸腰弯或腰弯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行前路选择性融合术后胸弯失代偿的危险因素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统计主胸腰弯或腰弯型(Lenke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行前路选择性胸腰弯或腰弯融合术后胸弯失代偿或近端附加现象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1年6月至2008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Lenke5型获得规律随访2年以上的AIS患者130例,男性16例,女性114例;年龄12~18岁,平均(14.8±1.6)岁;主弯Cobb角为40°-73°,平均46°±6°;均接受前路选择性胸腰弯或腰弯融合术。分别根据手术时上端固定椎(UW)与上端椎(UEV)的关系、Risser征及UIV偏离C7铅垂线(C7PL)情况进行分组,采用Fisher检验比较不同分组附加现象的发生情况,并采用t检验对附加现象组与非附加现象组病例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共有11例(8.5%)患者发生近端附加现象。所有患者术前近端胸弯Cobb角为25°±7°,术后末次随访平均胸腰弯或腰弯Cobb角为9°±4°,胸弯Cobb角为11°±5°。附加现象的发生率:Risser征0—1级组(3/8)明显高于2—3级组(12.1%)和4—5级组(4.5%);UIV选择UEV下2个及以下椎体组的附加现象发生率(2/3)明显高于UIV选择UEV下1个椎体组(16.1%)和UIV选择UEV组(4.7%);术前C7PL完全偏离UIV组(19.5%)显著高于C7PL位于UIV椎弓根与外缘之间组(3.6%)和C7PL位于UIV双侧椎弓根之间组(3.O%)。Fisher精确检验示不同分组内附加现象的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enke5型青少年AIS行前路选择性胸腰弯或腰弯融合术后有发生胸弯失代偿的风险,DIV的选择及患者骨骼成熟度均与术后胸弯失代偿的发生密切相关。
丁旗邱勇孙旭王斌朱泽章俞杨钱邦平朱锋马薇薇
关键词:脊柱侧凸脊柱融合术
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小脑扁桃体位置与后颅窝容积关系的影像学观察
2012年
目的:比较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患者与年龄匹配的非脊柱畸形患者后颅窝容积的差异,探讨IS患者后颅窝发育异常与小脑扁桃体生理性下疝的关系。方法:从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我科收治的500例IS患者中选取70例年龄16~20岁、Risser征5级、术前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及颈枕部MRI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A组),男48例,女22例,侧凸平均Cobb角51.2°±14.1°。选取年龄匹配的58例非脊柱畸形患者作为对照组(B组),男27例,女31例。测量两组研究对象头颈正中矢状位MRI中小脑扁桃体下缘超出枕骨大孔连线(AB线)的距离(d值)、枕骨大孔前后径(AB)、斜坡长度(AD)、枕上长度(BC)以及后颅窝矢状径(CD),比较两组小脑扁桃体位置及后颅窝容积差异。根据MRI表现,将IS组患者分为伴生理性小脑扁桃体下疝组(A1组)和不伴生理性小脑扁桃体下疝组(A2组),分析后颅窝容积与小脑扁桃体生理性下疝间关系及主弯Cobb角与小脑扁桃体生理性下疝程度的相关性。结果:A组d值和枕骨大孔前后径明显大于B组(P<0.05),而AD、BC以及CD均明显小于B组(P<0.05)。A组患者d值与主弯Cobb角无显著相关性(P>0.05),其生理性小脑扁桃体下疝发生率为22.9%,A1组患者BC显著小于A2组患者(P<0.05),AB、AD、CD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S患者小脑扁桃体位置低可能与其后颅窝枕骨大孔增大而斜坡、枕骨发育受限有关,IS患者成骨异常可能也影响到了其后颅窝发育。
吴涛刘臻朱泽章孙旭朱锋钱邦平邱勇
关键词:特发性脊柱侧凸小脑扁桃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