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所长基金(IS201366007)

作品数:4 被引量:30H指数:3
相关作者:周海涛郑宇宋成科孙启凯张维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所长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地震
  • 2篇断裂带
  • 2篇裂带
  • 2篇S7
  • 1篇地震后
  • 1篇地震活动
  • 1篇地震活动性
  • 1篇地震前
  • 1篇定年
  • 1篇东段
  • 1篇短基线
  • 1篇形变
  • 1篇岩体
  • 1篇岩体特征
  • 1篇震后
  • 1篇震前
  • 1篇数据分析
  • 1篇锆石
  • 1篇锆石定年
  • 1篇鲜水河断裂

机构

  • 4篇中国地震局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3篇周海涛
  • 2篇宋成科
  • 2篇郑宇
  • 1篇周伟
  • 1篇徐东卓
  • 1篇夏峰
  • 1篇张维杰
  • 1篇朱爽
  • 1篇李腊月
  • 1篇沈小七
  • 1篇孟庆筱
  • 1篇李进武
  • 1篇陈兆辉
  • 1篇孙启凯
  • 1篇王佳龙

传媒

  • 2篇地震研究
  • 1篇华北地震科学
  • 1篇地质通报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利用水准测量数据分析芦山M_S7.0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应变积累被引量:3
2015年
利用2010年和2013年两期一等水准测量数据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南段芦山MS7.0地震前的应变积累。结果表明:(1)汶川地震的发生明显加速了该区域应变积累的过程,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主要断层区域垂直形变速率为6-9 mm/a,表明汶川地震的发生加速了此次芦山地震的孕育过程;靠近鲜水河断裂带区域垂直形变速率为1-5 mm/a,低于汶川地震前的隆升速度。(2)芦山地震并未释放该区域长期积累的应变能,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仍然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
宋成科李腊月孟庆筱郑宇管见夏峰周海涛李进武
川滇地区部分连续GPS测点形变异常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通过对川滇地区连续GPS测点进行分析,发现在宁南地区存在一定的形变异常,而跨断层水准资料也显示有同样的异常。安宁河断裂、则木河断裂周边连续GPS测点运动速率相对于小江断裂北段有一定的差异。综合分析宁南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跨断层水准测线、连续GPS测点运动差异、历史地震活动性、b值、重力场变化特征等资料,认为在宁南及其周边地区可能存在一定的应力积累,在则木河断裂与小江断裂交汇部位及其南部可能存在一定的应力积累。
周海涛陈兆辉朱爽周伟沈小七
关键词:地震活动性
内蒙古阿拉善地块中北部地区辉长岩岩体特征、锆石定年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17
2014年
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地质剖面测制及研究发现,阿拉善左旗乌力吉地区分布有基性岩,其侵入上石炭统阿木山组中,后又被晚期酸性岩浆侵入,与其接触关系为侵入接触。研究表明,该基性岩主要由角闪辉长岩和辉长闪长岩组成,其中角闪辉长岩为主体岩性。采用LA-ICP-MS技术对其中典型的具基性岩浆特征的锆石进行了U-Th-Pb同位素测定,获得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48.0±0.9Ma,为早三叠世。结合区域构造和岩性关系,该地区辉长岩的形成年龄明显晚于区域内古亚洲洋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作用结束的时间,因此其并非是古亚洲洋板块向华北板块于晚古生代俯冲引起的构造岩浆旋回早期阶段的产物,而更可能与大规模的陆内裂解有关,并产生于地幔物质上涌造成的区域性大陆拉张环境中。
徐东卓张维杰周海涛孙启凯
关键词:阿拉善地块角闪辉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
芦山M_S7.0地震后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活动特征被引量:2
2015年
在大地震沿鲜水河断裂带向ES迁移和鲜水河断裂带SE段较长时间未发生强震的背景下,本文收集了2013年芦山MS7.0地震前后(2010—2014年)鲜水河断裂带SE段3个跨断层短基线测点数据,分析了芦山地震前后该段近场断裂活动。研究结果表明:1)芦山地震前后,鲜水河断裂带在SE段断层的走滑方式存在左旋和右旋相互交替现象。2)芦山地震后该段近场滑动速率小于1mm/a,与震前较长时间的测量结果相比无明显变化,说明SE段已经进入震间锁闭阶段,应变持续积累,芦山地震并未对该区域断裂活动产生明显影响。根据断层运动随时间变化的模型,认为鲜水河断裂带SE段距离该段上次大地震时间长于EW段距离上次大地震的时间是2段滑动速率不同的原因之一。
宋成科王佳龙郑宇
关键词:短基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