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C740060)

作品数:5 被引量:13H指数:2
相关作者:林素娥郑幸徐美红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语言文字

主题

  • 3篇教士
  • 3篇传教
  • 3篇传教士
  • 2篇宁波话
  • 1篇疑问句
  • 1篇用法
  • 1篇语序
  • 1篇语序类型
  • 1篇顺行
  • 1篇排他性
  • 1篇问句
  • 1篇介词
  • 1篇句式
  • 1篇句式杂糅
  • 1篇差比
  • 1篇差比句

机构

  • 5篇上海大学

作者

  • 5篇林素娥
  • 1篇郑幸
  • 1篇徐美红

传媒

  • 2篇方言
  • 1篇语文研究
  • 1篇语言科学
  • 1篇语言研究集刊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宁波话“还是”差比句被引量:3
2014年
宁波话等吴语中"还是"可构成"比较基准-还是-比较主体-比较参项"特殊词序的差比句,文献可见它用于一百多年前宁波话中,这种差比句虽不能用来表异比、等比、极比、疑比等,但它可较自由地表达两比较项在某个属性、程度、数量、状态等的差异,仍活跃于今宁波话、象山话、富阳话等吴方言中,应是吴语中的一种新兴差比句。
林素娥郑幸
关键词:宁波话
从近代西人文献看百年前吴语中四种“顺行结构”被引量:2
2013年
上海话、宁波话和温州话等吴语中四种“顺行结构”于百年前即处于消退进程中,相应的“逆行结构”得到发展,成为基本结构,表现出吴语0v语序的类型演变倾向;且四种结构演变的细微差异也反映出宁波话、温州话和上海话在OV语序类型的倾向上由强到弱。
林素娥
关键词:语序类型
从近代西人文献看上海话“阿”字疑问句的消变被引量:1
2012年
从近代西人文献来看,"阿"字疑问句自19世纪末借入上海话,虽有短暂发展,但句法组合能力一直偏低,且多与功能相近的上海话自源结构"VP(?)""VP呢啥"构成杂糅句式使用,20世纪40年代始随着杂糅句式的消失,它也开始退出上海话是非问系统。文章认为,"阿"字疑问句在上海话中的消变过程说明方言语法系统本身具有较强的排他能力。
林素娥徐美红
关键词:句式杂糅排他性
19世纪以来吴语反复问句类型的演变被引量:1
2014年
19世纪以来吴语反复问句一直以"V-Neg."为基本类型,但"V-Neg.-V"的使用随着官话对吴语的影响而逐步增多,不过,"VO-Neg.-V""V-得-C-V-Neg.-C"结构的消退和"NP V-Neg.""NP V-Neg.-V"的兴盛使得吴语反复问句类型特征更加鲜明,吴语反复问句类型的演变动力更多来自其句法类型特征的要求,尽管也受到与普通话接触所带来的影响。
林素娥
一百多年前宁波话连-介词“等”的用法及其来源被引量:10
2015年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传教士编写的各类宁波话文献中"等"为兼用做连词的介词,功能活跃,尽管在今宁波话已消失。结合明清吴语文献及南方其他汉语方言如湘方言邵东话、石城(龙岗)客家话中"等"皆可用做给予义动词、致使义动词和被动标记。汉语方言中"等"的语法化路径为"等给予">"等让、使">"等被动标记";同时表致使义的"等"还可以演变为伴随介词,并进一步发展为其他介词和并列连词,这种演变也具有类型学依据。
林素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