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2090)

作品数:5 被引量:125H指数:4
相关作者:曹剑冯进来胡凯陈琰边立曾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东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篇油气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地质
  • 2篇东南
  • 2篇东南部
  • 2篇中国东南
  • 2篇中国东南部
  • 2篇盆地
  • 2篇混积岩
  • 2篇储层
  • 1篇地质意义
  • 1篇优质储层
  • 1篇油藏
  • 1篇油藏地球化学
  • 1篇油气成藏
  • 1篇油气地球化学
  • 1篇油气地质
  • 1篇油气地质意义
  • 1篇油水

机构

  • 6篇南京大学
  • 2篇东北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石油青海...
  • 1篇中国石化石油...

作者

  • 6篇曹剑
  • 2篇陈琰
  • 2篇边立曾
  • 2篇王绪龙
  • 2篇胡凯
  • 2篇胡文瑄
  • 2篇冯进来
  • 1篇唐勇
  • 1篇胡广
  • 1篇杨少勇
  • 1篇施春华
  • 1篇姚素平
  • 1篇陈笑夜
  • 1篇谢小敏
  • 1篇赵健
  • 1篇刘云田
  • 1篇张越迁
  • 1篇王小林
  • 1篇向宝力
  • 1篇张国卿

传媒

  • 2篇地质论评
  • 1篇石油学报
  • 1篇岩石学报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年份

  • 3篇2012
  • 3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陆相湖盆海侵地质事件识别及其对烃源岩形成影响被引量:10
2012年
陆相湖盆一些烃源岩的形成是否与海侵地质作用有关,这在石油地质学的陆相生油理论研究中,是一个具有一定不确定性的重要科学和实践应用问题。为给全面深入理解该问题提供参考,笔者等述评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值得进一步深入工作的方向。首先剖析了是否有海侵作用发生,为此分析了海侵的各类识别证据,并主要归纳为生物学、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这3个方面,多方面证据指示一些湖相烃源岩在形成过程中的确很可能有海侵地质事件发生。海侵对烃源岩形成具有影响,并主要体现在有机质丰度、类型及烃源岩规模上,且通常使得丰度增高、类型变好、规模变大,优化了烃源岩质量。未来为了进一步深化对该问题的认识,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对海侵识别宏微观证据的综合研究,另一方面可寻找在沉积环境上具有延续性和过渡性的研究实例,从海相到海侵湖相再到湖相,如中国东南部下白垩统,开展时空上的对比分析。这对全面准确认识烃源岩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为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陈笑夜曹剑施春华边立曾
关键词:烃源岩陆相湖盆海侵中国东南部
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积岩及其油气地质意义被引量:66
2011年
根据混积岩的分类命名、沉积环境和沉积模式等的研究现状及其在石油地质领域的研究进展,综合分析得出:有利于混合沉积的沉积相主要是滨海相、滨浅湖相,其次是浅海陆棚、陆表海、三角洲相等;对其沉积环境的分析表明,滨海相混积岩发育的控制因素是潮汐作用、相对比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以及有利于低等生物发育的浅海环境,控制滨浅湖相混积岩发育的因素是频繁的湖平面和气候的变化;因此认为深入探讨混积岩的沉积微相及其环境因素,对于完善和统一混积岩独立的分类方案和命名体系是一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结合柴西北区古近系和新近系中深层湖相混积岩的研究实例,初步提出了湖相和海相的混合沉积综合模式示意图;根据与混积岩相关的烃源岩和油气储层的研究资料认为,滨、浅海相和滨、浅湖等海(湖)陆过渡地带的混合沉积,也可成为优质储层和烃源岩的勘探靶区。
冯进来胡凯曹剑陈琰王龙刚张英王牧赵健
关键词:混积岩沉积相相模式优质储层
浙江石浦下白垩统灰岩微相分析与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通过对浙江象山石浦灰岩剖面系统的岩相学研究,总结出4种基本灰岩微相类型,即生物碎屑泥晶灰岩、泥晶鲕粒灰岩或鲕粒泥晶灰岩、叠层石泥灰岩、薄层—条带状泥灰岩,其形成于潮坪、鲕粒滩和浅海等三种沉积环境。结合整个剖面岩性变化规律,划分出4个沉积旋回,反映了3次主要海侵过程。并利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技术,首次获得了该剖面下部凝灰岩夹层中锆石U-Pb年龄为114±2 Ma,确定了该剖面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这一成果对于深化我国东南沿海早白垩世构造—沉积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王学寅胡文瑄胡广姚素平曹剑王小林谢小敏
关键词:微相LA-ICP-MS锆石U-PB年龄中国东南部
准噶尔盆地油水层无机地球化学响应与识别被引量:4
2012年
油气水层识别目前通常采用测录井方法,有时也结合一些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但在遇到复杂油气运聚时出现了不确定性,带来了经济损失和勘探风险。为探索新的解决途径,以准噶尔盆地腹部陆西地区为例,基于烃-水-岩相互作用机理,通过无机地球化学方法,提出了两项比较有效的响应与识别标志,分别是储层烃-水-岩相互作用特征及其典型成岩矿物的原位地球化学组成,相比而言,全岩地球化学组成反映的是一种"平均"信息,因而识别效果不佳。在研究区,自油层、油水同层、水层、干层,依次储层含油气丰度逐渐降低,与油气充注相关的溶蚀作用逐渐减弱,典型是方解石和长石类碱性矿物在酸性含油气流体作用下的溶蚀;而成岩矿物组合特征亦有变化,高岭石、高岭石-黄铁矿-赤铁矿、菱铁矿-绿泥石、绿泥石分别指示4类产层。4类产层中成岩方解石的Mn元素丰度(MnO质量分数平均值)一般要分别>2.5%、2.0%~2.5%、1.5%~2.0%、<1.0%。这些具体指标可应用于研究区油气勘探实践,同时思路和方法可供同类工作借鉴参考。
曹剑王绪龙胡文瑄张越迁唐勇向宝力
关键词:油气成藏油水层油藏地球化学成岩作用准噶尔盆地
准噶尔盆地腹部深层油气地球化学与运聚特征
全球油气勘探随勘探程度不断升高,逐步由浅层向深层拓展是一个重要趋势。在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目前勘探以中浅层为主,为给今后勘探提供战略储备新领域,需要对深层的油气分布规律与勘探潜力展开研究,本次工作针对目前深层已发现的油气...
曹剑王绪龙张越迁杨梦云王斌蓝文芳吴明孙平安
文献传递
柴达木盆地中深层混积岩储层形成机制被引量:46
2011年
通过岩心观测、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岩石物性等分析,系统阐述了柴达木盆地典型中深层(西北区南翼山构造E32-N1)混积岩的岩石学、储集空间/物性和成岩作用等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储层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混积岩以(泥质)泥晶灰岩、钙质含量较高的砂岩和粉砂岩及其混积岩为主;储集空间以溶蚀改造的裂缝和粒间溶蚀孔隙为特征,物性总体表现为低孔-特低孔、超低渗-非渗透;有利于形成储层的成岩作用是溶蚀和构造裂缝作用;储层形成机制可归纳为"岩性是基础,裂缝是条件,溶蚀是关键"。这可为区域中深层混积岩储层,乃至陆相湖泊混合沉积储层的研究与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借鉴与参考。
冯进来曹剑胡凯陈琰杨少勇刘云田边立曾张国卿
关键词:混积岩储层溶蚀裂缝柴达木盆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