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40083)

作品数:3 被引量:40H指数:3
相关作者:柴永峰赵智勇郭文治裴蕾许琦更多>>
相关机构: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育种工程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小麦
  • 1篇冬小麦
  • 1篇选育
  • 1篇选育研究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叶绿素荧光
  • 1篇叶绿素荧光特...
  • 1篇荧光参数
  • 1篇栽培
  • 1篇中国小麦
  • 1篇强筋
  • 1篇强筋小麦
  • 1篇株高
  • 1篇基因
  • 1篇光合特性
  • 1篇光合作用
  • 1篇分子标记
  • 1篇高产
  • 1篇高产栽培

机构

  • 2篇山西省农业科...
  • 1篇山西省农业科...

作者

  • 3篇柴永峰
  • 2篇刘跃鹏
  • 2篇杨淑巧
  • 2篇赵智勇
  • 2篇许琦
  • 2篇裴蕾
  • 2篇郭文治
  • 1篇邵新胜
  • 1篇李秀绒
  • 1篇孙来虎
  • 1篇王晓民
  • 1篇杨娜

传媒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陕西农业科学
  • 1篇农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冬小麦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研究被引量:12
2015年
随着小麦收获指数的提高,高光效育种将是小麦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育种手段,通过分析210份小麦材料拔节期、抽穗期、灌浆后期3个生理阶段的光合生理特性和叶绿素荧光特性,探讨了小麦不同光合指数和叶绿素荧光指数相互之间的相关关系,以期为小麦高光效育种提供一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拔节期、抽穗期、灌浆后期光合速率平均值分别为13.49、16.22、7.83μmol/(m2·s),变异范围分别为0.70-22.06、5.59-25.17、0.82-17.1μmol/(m2·s);胞间CO2浓度平均值分别为222.1、200.5、232.9 vpm,变异范围分别为153.0-330.3、147.0-275.7156.8-321.0 vpm;蒸腾速率平均值分别为3.41、4.45、3.28 mmol/(m2·s),变异范围分别为0.67-6.55、1.97-7.33、1.03-6.22 mmol/(m2·s);气孔导度平均值分别为0.18、0.20、0.10 mol/(m2·s),变异范围分别为0.02-0.44、0.05-0.52、0.02-0.27 mol/(m2·s);叶面温度平均值分别为27.5℃、32.2℃、34.7℃,变异范围分别为18.4-36.4℃,23.2-37.1℃,25.5-42.9℃。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的初始荧光平均值分别为91.9、40.5,变异范围分别为49.33-125.33、17.67-63.67,最大荧光平均值分别为522.6、224.3,变异范围分别为287.6-668.7、84.3-375.3;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平均值都为0.82,变异范围分别为0.78-0.88、0.75-0.88。相关分析表明,不论是拔节期、抽穗期还是灌浆后期,光合速率都与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正相关。在小麦抽穗期光合速率与胞间CO2浓度相关不显著,但在拔节期和灌浆后期光合速率与胞间CO2浓度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气孔导度与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在小麦3个生理时期都呈正相关,且大部分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胞间CO2浓度与蒸腾速率在拔节期和灌浆后期呈显著负相关;通过叶面温度与其他光合指标的相关分析,推断小麦的最佳光合温度为20℃左右;通�
杨淑巧许琦刘跃鹏王晓民柴永峰裴蕾郭文治
关键词:小麦光合特性荧光参数
强筋小麦新品种运旱618选育研究被引量:15
2013年
"运旱618"是以晋麦47为对照,以提高面筋强力为主目标而育成。各项品质指标稳定达到国标强筋小麦标准。主要特性表现为弱冬性,中早熟,穗较大,粒质硬,容重较高,成穗中等,抗青干,落黄好,熟相佳。高产栽培适宜播期应比常年晚5-10d左右,为10月上中旬,每667m2适宜基本苗20万左右,注意培育冬前壮苗,力求达到667m2成穗28万-33万,穗粒数32-36粒,千粒重38-43g,具有与晋麦47相当的产量潜力和相同的抗旱能力。
柴永峰李秀绒赵智勇孙来虎邵新胜
关键词:强筋小麦高产栽培选育研究
中国小麦主要矮秆基因的分布及其对株高的影响被引量:13
2014年
为了了解矮秆基因在中国冬麦区的分布及利用情况和明确矮秆基因对小麦株高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小麦的水肥利用效率,利用前人开发的矮秆基因分子标记和收集的210份冬小麦材料研究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和Rht8在中国冬麦区的分布和利用情况。结果表明:210份冬小麦材料含有矮秆基因RhtB1b的材料有51份,占总材料的24.3%;含有矮秆基因Rht-D1b的材料有40份,占19.0%;含有Rht8矮秆基因的材料有94份,占44.8%。含有Rht-B1b的小麦材料平均株高为84.0cm,不含有Rht-B1b的小麦材料的平均株高为93.7cm;含有Rht-D1b的小麦材料平均株高为77.9cm,不含有Rht-D1b的小麦材料的平均株高为94.6cm;含有Rht8的小麦材料平均株高为90.0cm,不含有Rht8的小麦材料的平均株高为92.5cm;Rht-B1b、Rht-D1b和Rht8对小麦平均株高的降秆作用分别为9.7cm、16.7cm和2.5cm。进一步分析不同矮秆基因组合的联合分布情况,同时分析不同矮秆基因的联合降秆作用,结果表明3个矮秆基因的联合降秆作用大于2个矮秆基因的降秆作用,2个矮秆基因的联合降秆作用大于单个矮秆基因的降秆作用;另外还对分子标记在小麦矮秆基因的选择利用方面进行了探讨。
许琦杨娜柴永峰杨淑巧赵智勇裴蕾郭文治刘跃鹏
关键词:小麦矮秆基因分子标记株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