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1BZ57)

作品数:17 被引量:14H指数:2
相关作者:马涛王晓飞师海军胡星刘祥文更多>>
相关机构:内蒙古大学西北大学西安财经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3篇文学
  • 2篇政治
  • 2篇小说
  • 2篇写作
  • 2篇教学
  • 2篇古典
  • 2篇红楼
  • 2篇红楼梦
  • 1篇心路
  • 1篇心性
  • 1篇心性修养
  • 1篇形而上
  • 1篇叙述性
  • 1篇意境
  • 1篇意象
  • 1篇忧患
  • 1篇语言
  • 1篇语言文学
  • 1篇语言文学专业
  • 1篇哲学

机构

  • 5篇内蒙古大学
  • 3篇西北大学
  • 2篇华中师范大学
  • 2篇上海大学
  • 2篇西安财经学院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马涛
  • 2篇王晓飞
  • 1篇刘祥文
  • 1篇熊英琴
  • 1篇师海军
  • 1篇王杰春
  • 1篇胡星

传媒

  • 8篇西安文理学院...
  • 4篇陕西学前师范...
  • 1篇电影文学
  • 1篇陕西教育学院...
  • 1篇黑河学刊

年份

  • 3篇2014
  • 9篇2013
  • 3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浅析《阿凡达》中的生态美学观被引量:2
2012年
随着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日益恶化,人们的生态意识不断加强,对生态问题的重视成为全人类迫切的行为,这在许多影视文艺作品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美国著名导演卡梅隆拍摄的《阿凡达》就是一部杰出的生态电影,这部给全世界人们带来震撼视觉效应的3D电影,体现出了鲜明的生态主题。影片中营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并反思“人类中心主义”与“科技至上”思想的危害性与负面影响,探讨了人类未来的生存前景问题,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刘祥文赵曼
关键词:《阿凡达》人类中心主义生态美学
书信体小说的叙述性辨析——以两部西方经典作品为蓝本
2013年
西方文学中的书信体小说自出现之始就受到读者的热烈追捧和专家学者的持续关注,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亦有深远的影响。其中《新爱洛伊丝》是卢梭的对话式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的独白式书信体小说。以叙事学理论为依据,比较两部作品在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方面的异同,分析其叙述特点,可以加深我们对书信体小说文体的认识,并丰富和完善叙事学的研究品类。
王杰春
关键词: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意境与禅趣——论沈奇《天生丽质》的诗美特性被引量:1
2012年
从诗歌的意境与禅趣赏析入手,可以发现实验组诗《天生丽质》在通过现代汉语与现代形式向古典诗境的有机转换与完美呈现中,体现出诗人沈奇以"古典理想之现代重构"进行诗歌文本实验的初衷,表现了他探寻文化记忆里诗美和诗境,以及在沟通古典传统与现代汉语和现代意识诗性联系的多种尝试。
熊英琴
关键词:《天生丽质》意境禅趣
“尔汝群物”与“强草木以还泪债”——从钱钟书的“物我”观看古典诗学中的三种境界
2013年
钱钟书通过从"观物"之"我"所呈现出的不同心性修养入手,探讨了三种物我关系。第一种是具万物一体之爱的"大我"之境;第二种是"挟私蔽欲"的"小我"之境;第三种是呈现万物的本真情态,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无我"之境。
马涛
关键词:三种境界
《哈姆雷特》中的荣誉观被引量:1
2013年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古老的荣誉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段,人们的评价准则由出身高贵、英雄行为向普世道德心转变,由对君王个人的忠诚转向对国家集体的忠诚。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剧中,通过主要人物的话语和行为,充分展现了欧洲当时新旧荣誉观混杂交替与选择标准的逐渐变化。
王晓飞
关键词:《哈姆雷特》
天才的“形而上”痛苦——论死亡忧患对李贺及其诗歌的影响
2013年
在死亡的压迫下,李贺以青春的生命负荷着极为深沉的年命之悲,表达出一种对生命和时间的"形而上"的焦虑与迷惘。这使他很自然地去思考永恒与毁灭,享乐与死亡,天国与地狱等这些"形而上"的问题。"死亡忧患"直接影响了李贺的诗歌创作。
马涛
关键词:形而上
略论唐代的同年关系
2014年
同年关系伴随着科举取士而出现,得到广大士子的普遍认同。唐代作为科举日益兴盛的时代,同年关系不仅象征着友情,同时也是仕途发展顺逆的重要因素,对唐代党争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同年之间彼此唱和,或因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促进了文学风气的转变,对唐代文学的发展作用显而易见。
王琦宇
关键词:唐代政治影响文学影响
藕叶清香胜花气——论香菱名字的文化寓意与现实批判性被引量:1
2014年
曹雪芹将屈子所创的美人香草意象象征手法运用到小说叙事之中,使喷勃着"烈香"的"金桂"与弥散着"清香"的"莲菱"形成了一组相互对峙的象征性意象,其中蕴藏着浓缩了的文化信息和一番"微言大义"。香菱的血脉及文化渊源来自于具有高人逸士身份的甄士隐,而"金桂"象征着世俗文化中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高人逸士正是曹雪芹正邪二赋所来的"与世难容""有命无运"的人物,他们与世俗的文化价值相抵触,深受其压抑,而"莲菱"意象与"金桂"意象正完成了这样一种象征喻示。在这种象征意象背后,是审美文化与价值观的巨大差异,而曹雪芹正是通过意象暗寓褒贬,寄托他的文化理想。
马涛
关键词:红楼梦象征意象文化寓意
莎士比亚笔下的僭主——理查三世和麦克白形象异同浅析被引量:1
2013年
同为莎士比亚笔下的僭主形象,在理查三世和麦克白身上有许多相同特征,但在人物形象,篡位动机,以及是否存在道德心等方面的描写却存在巨大差异。细究这些同异处,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窥探莎翁的政治理想与他眼中的合法君王风貌。
王晓飞
关键词:理查三世麦克白政治理想
“乡土小说”写作视角变化探迹——以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为例
2013年
乡土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最大的家族",其中"乡土小说"更是佳作迭出,尤以长篇形式为最。在已有的八届茅盾文学奖36部获奖作品中(不包括两部荣誉奖),乡土小说有13部之多,占获奖作品总数的36.1%。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乡土中国历史进程的巨大变革,有着深厚文学传统的乡土题材小说的关注热点,也随之发生了与时俱进的变化。
董青玲
关键词:茅盾文学奖写作视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