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C08Y46)

作品数:5 被引量:86H指数:3
相关作者:曾丽红张柏宋开山杜嘉王宗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蒸散
  • 3篇蒸散量
  • 2篇遥感
  • 2篇作物蒸散量
  • 2篇SEBAL模...
  • 2篇参考作物
  • 2篇参考作物蒸散
  • 2篇参考作物蒸散...
  • 1篇地表
  • 1篇地表参数
  • 1篇地表温度
  • 1篇扎龙湿地
  • 1篇植被
  • 1篇植被覆盖
  • 1篇植被覆盖度
  • 1篇湿地
  • 1篇松嫩平原
  • 1篇土地利用
  • 1篇能量平衡
  • 1篇气象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5篇宋开山
  • 5篇张柏
  • 5篇曾丽红
  • 4篇杜嘉
  • 3篇王宗明
  • 1篇刘殿伟

传媒

  • 2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农业系统科学...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测绘科学

年份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松嫩平原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利用松嫩平原19个站点的常规气象数据,采用FAO最新推荐的P-M公式计算了松嫩平原2000-2007年的参考作物日蒸散量、月蒸散量及年蒸散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年际、年内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参考作物蒸散量对主要影响因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①松嫩平原的多年平均参考作物蒸散量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通榆、白城为全区的高蒸散中心,北安为低蒸散中心;②松嫩平原多年平均参考作物月蒸散量最高值出现在5月,而不是出现在气温最高的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③在参考作物蒸散量的诸多影响因素中,日最高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的影响最为明显,其次是日平均风速与日照时数,日最低气温与高程对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影响很小,几乎可以忽略。图8,表2,参15。
曾丽红宋开山张柏王宗明刘殿伟杜嘉
关键词:松嫩平原参考作物蒸散
利用SEBAL模型与P-M公式估算乌裕尔河下游地表蒸散被引量:3
2009年
先通过SEBAL模型估算了乌裕尔河下游沼泽旱地交错区1992年7月9日、1994年7月15日、1995年7月18日、1999年7月13日4个时相的日蒸散量,并通过P-M公式与作物系数进行时间尺度扩展得到了这4个时相所处月份的蒸散量,最后对日蒸散量、作物系数、月蒸散量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日蒸散量的频率分布图呈双峰结构,分别体现了旱地的蒸散特征、湿地与水体的蒸散特征;平均日蒸散量依照1994-07-15、1999-07-13、1995-07-18、1992-07-09的顺序依次降低;时相1994-07-15的平均日蒸散量与平均作物系数最高;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日平均风速、日照时数、日最低气温对参考作物日蒸散量的影响较为明显。
曾丽红宋开山张柏王宗明杜嘉
关键词:遥感蒸散作物系数
东北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对主要气象要素的敏感性分析被引量:66
2010年
利用国家气象局提供的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通过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东北地区1961-2008年生长季(5-9月)逐日的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分析了ET0及主要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响应曲线、敏感矩阵、敏感系数等方法分析了ET0对气温、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平均相对湿度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近50a来,东北地区的气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P<0.01),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平均相对湿度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东北地区生长季平均日ET0在以3.60mm.d-1为平均值、±0.3mm.d-1的范围内波动,总体上比较稳定,最大值出现在2001年(3.87mm.d-1),最小值出现在1990年(3.28mm.d-1);(2)当气温、日照时数、平均风速的变化量从-20%变化到20%时,ET0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当平均相对湿度的变化量从-20%增加到20%时,ET0则逐渐减小;(3)气温、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平均相对湿度的生长季平均日敏感系数均具有较强的空间分异特性,其中气温变化对ET0的影响最为明显,其次是平均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对ET0的影响较小。
曾丽红宋开山张柏王宗明
关键词:PENMAN-MONTEITH公式
基于SEBAL模型的扎龙湿地蒸散量反演被引量:11
2008年
以扎龙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SEBAL模型结合ETM+遥感影像、DEM及研究区附近12个站点的气象数据,反演得到净辐射量、土壤热通量、感热通量等地表能量通量;然后通过能量平衡方程得到潜热通量,并推算得到日蒸散量值。结合2001年的土地利用图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日蒸散量特征,发现水体、沼泽地具有较高的日蒸散量,水田、草地、林地次之,旱地、未利用地、居民点较低,符合蒸散规律,说明SEBAL模型在区域蒸散量估算方面具有较大的实用性。
曾丽红宋开山张柏杜嘉
关键词:蒸散量能量平衡SEBAL模型扎龙湿地ETM+影像
基于遥感的蒸散与土地利用及主要地表参数的关系研究——以乌裕尔河下游为例被引量:3
2010年
以TM/E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自动分类与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提取了研究区1992~2001年共5个时相的土地利用信息;采用SEBAL模型估算影像过境当天的日蒸散量;最后对蒸散与土地利用变化、植被覆盖度及地表温度等地表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体、湿地具有较高的日蒸散量,草地、旱地、林地次之,盐碱地、居民地最低。说明蒸散与地表温度、植被覆盖度等密切相关,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上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曾丽红宋开山张柏杜嘉
关键词:蒸散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地表温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