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6JZD0006)

作品数:15 被引量:153H指数:7
相关作者:高丙中李立张金岭宋红娟李荣荣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经济管理
  • 7篇社会学
  • 5篇文化科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非物质文化
  • 5篇非物质文化遗...
  • 4篇知识
  • 4篇知识生产
  • 3篇人类学
  • 3篇文化
  • 2篇世俗主义
  • 2篇迷信
  • 2篇民族志
  • 2篇化生
  • 2篇法国社会
  • 2篇非物质文化遗...
  • 2篇村落
  • 1篇地戏
  • 1篇新文化
  • 1篇新文化运动
  • 1篇信仰
  • 1篇遗产保护工作
  • 1篇元旦
  • 1篇社会

机构

  • 11篇北京大学
  • 2篇云南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作者

  • 4篇高丙中
  • 3篇李立
  • 3篇张金岭
  • 1篇李荣荣
  • 1篇周歆红
  • 1篇王立阳
  • 1篇宋红娟
  • 1篇宋红娟

传媒

  • 3篇思想战线
  • 3篇西北民族研究
  • 1篇开放时代
  • 1篇浙江社会科学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云南社会科学
  • 1篇贵州民族研究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宗教人类学

年份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迷信”概念的发生学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个难题的探讨被引量:20
2009年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与保护工作中最大的一项理论难点是对"迷信"的认识问题。解决"迷信"概念困扰的一个必要工作应该从这个概念的社会发生学做起。"迷信"是19世纪末年经由日本传入中国的一个西方概念,它在中国现代早期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演变,内涵逐渐从对宗教问题的讨论扩大到对诸多社会现象的批判与否定,而这个具有武断性质的"迷信"概念却长久以来被人们作为常识予以接受。通过对"迷信"概念的发生学研究,意在启发公众(起码是学界)把一直以来主流话语中的迷信概念与它所指的社会现象分开看待。
宋红娟
关键词:迷信民间信仰新文化运动
关于文化生态失衡与文化生态建设的思考被引量:44
2012年
中国的文化问题是社会关系问题的表现,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建设中国的文化生态,就是要调整中国的文化定位和社会关系,把它们的关系重新理顺,成为常态。这就是文化生态建设的基本使命。其中,时空框架是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匹配,是非物质文化在社会中正常生长的重要条件,我们特别需要探讨如何重建时空框架的中国属性。文化生态建设要让那些曾经被贬低的人的文化得到承认,让他们也有自主的"文化自觉",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文化自觉"。
高丙中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建设文化自觉
法国社会中的世俗主义与天主教式微
2010年
法国早在1905年就确立了政教分离的原则,在这个主张世俗主义的现代民族国家中,天主教日渐式微,人们的宗教信仰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社会也因此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天主教会的“财政危机”折射出其现代生存的合法性危机,世俗主义意识形态与传统宗教信仰的冲突,以及外来宗教信仰群体的社会融入问题等.这些现象让我们看到了当代法国社会中合法性边界的流动,同时也强化了宗教作为人类社会一个历史范畴的印象.
张金岭
关键词:世俗主义教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知识生产的新型共同体--基于村落研究经验的分析被引量:7
2009年
荣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事象大多散落在民间村落。当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学界议题,村落与学界的关系就变得愈加紧密。在学界与村落、词与物之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是学界与村落、学者与村民双方对话、博弈的产物。相应地,一种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由学者和村落所构筑的知识生产共同体诞生出来。基于村落研究中的经验分析,揭示这种含有普遍意义的知识生产机制的存在,能助益于理解知识生产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以及这种互动给对象方面带来的文化生态改变。
李立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生产村落研究
中国文化视野下的人类学海外民族志研究——基于法国田野经验的思考被引量:5
2011年
用汉语来书写世界,特别是西方的文化与社会,是中国人类学界以新的知识生产机制参与世界互动的方式。这不仅仅是一个对象转换的问题,更是学术主体意识的问题。而其中最关键的是如何定位、如何田野和如何表述的问题。应当立足于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知识需求,注重剖析西方既有的复杂的"成品知识"与"成品社会",以人类学民族志的方式展现出其"制造"过程。在田野调查的方法上,应当把握好"宏观的历史结构、微观的社会情境"这样一种观察与思考问题的基点,突出民族志研究的整体感。此外,还应当突出中国视野,尝试建构一种用汉语作为载体的有关世界的表述机制,以期让世界了解不同的见解与声音。这也是中国社会科学积极参与世界知识生产体系转换的重要一步。
张金岭
关键词:海外民族志知识生产
作为一个过渡礼仪的两个庆典——对元旦与春节关系的表述被引量:38
2007年
中国从步入现代民族国家的时候就引出在一个日历年里有两个新年庆典的问题。新的公历元旦与废弃的夏历元旦(春节)一直处在现代与传统、西方与本土、官方与民间的文化纠葛之中。在学术表述中,元旦和春节总是被看作分开的甚至对立、冲突的两个节日。从过渡礼仪的理论来看,从人们的生活经验来看,不管多少仪式,“过年”应该只是一个过渡礼仪。本文探讨如何把元旦与春节纳入一个关于年的过渡礼仪来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讨论这种对文化因素多来源的新年庆典进行再结构化的知识生产的社会意涵。
高丙中
关键词:过渡礼仪公共文化元旦春节
城市中的露天市场与社会——在法国里昂的田野调查被引量:1
2008年
此文基于人类学的民族志调查,在点面结合地考察了法国里昂城中露天市场的基础上,着力于关注市场中的"人"与"俗",进而延伸到市场与社会关系的讨论上。作者指出这些露天市场的存在,在为城市社会的发展贡献经济职能外,还反映了法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积淀下来的一种深刻的城乡互动结构,从中折射出一种平等的城乡间的"人格"交流。最后,还讨论了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与文化培育问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他途"。
张金岭
关键词:露天市场社会关系城市社会田野调查城市化进程
“龙牌会”与“地戏”——知识生产的两个例子及启示被引量:4
2008年
范庄"龙牌会"和安顺"地戏"是知识生产反思的两个案例。在这两个案例中,知识生产既"生产"了知识,也"生产"了对象。学者走入村落,观察民俗,访谈村民,进行田野研究,与村落互动。学者的知识生产被编织进村落自身的发展和知识生产中,又从村落反馈回学界。借助于学者"在场",村民不仅"生产"了"地方性知识",也"生产"了关注他们的学者。
李立
关键词:地戏知识生产
从有机团结思考社会现实——读《社会分工论》被引量:10
2008年
涂尔干以《社会分工论》开启了现代社会的分化研究,其理想型“有机团结”兼容社会分化与社会团结,从中可推导出现代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逻辑之一在于分化与整合的统一。回顾经典有益于反思现实,维护社会各领域的相对自主与配合默契,既是逻辑要求,也是现实要求。
李荣荣
关键词:《社会分工论》
近距离看美国社会:石河镇田野作业笔记·预调查篇(上)被引量:2
2008年
作为北京大学人类学专业国外民族志项目的一个子项目,笔者选择美国中西部一个小镇进行长期田野作业的预调查。在这个期间,笔者广泛地参与社区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接触了自愿者组织、学校、教会、博物馆等公民社会组织或机构,形成了一些把这里的社区生活与多种关于“美国”的意识、观念关联起来的想法,以便于今后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高丙中
关键词:公民社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