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领域前沿项目(SW04107)

作品数:3 被引量:75H指数:2
相关作者:温仲明赫晓慧焦峰焦菊英杨勤科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郑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领域前沿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土壤
  • 1篇地形分析
  • 1篇多沙粗沙区
  • 1篇养分
  • 1篇养分变化
  • 1篇植被
  • 1篇植被自然恢复
  • 1篇制图
  • 1篇沙区
  • 1篇神经网
  • 1篇神经网络
  • 1篇水分
  • 1篇土壤水
  • 1篇土壤水分
  • 1篇土壤养分
  • 1篇土壤养分变化
  • 1篇退耕
  • 1篇退耕地
  • 1篇丘陵区
  • 1篇自然恢复

机构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作者

  • 3篇赫晓慧
  • 3篇温仲明
  • 2篇焦峰
  • 1篇李锐
  • 1篇焦锋
  • 1篇杨勤科
  • 1篇焦菊英

传媒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草业学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3篇200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基于GIS与神经网络的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模型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土壤水分不足是黄土高原丘陵区植被建设的主要限制因子,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受外界气象因子、土地利用与复杂地形等的影响,关系比较复杂。本研究利用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的土壤水分试验资料,建立了基于GIS的BP神经网络模型,模型中同时考虑了多个因子对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影响,利用实测资料对网络进行训练后对整个流域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表明应用GIS与BP神经网络研究区域复杂地形下的土壤水分分布规律是可行的。
赫晓慧温仲明焦锋杨勤科李锐
关键词:BP神经网络GIS黄土丘陵区
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植被适宜性空间分析与制图被引量:2
2007年
以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为研究区,以植物自然分布为基础,利用DEM地形分析方法,对降雨、温度等因素的空间变化进行分析,并结合物种的生态环境需求,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该区38个物种适宜性的空间变化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评价立地对植物生长型的适宜性。结果表明:利用DEM地形分析与GIS空间分析,可以很好地将物种适宜性的空间变化表现出来;利用VB编程,结合GIS,将物种适宜性与立地适宜性的空间变化予以图形显示。随着数据的积累和数据采集手段的改进,所采用的方法对于区域植被空间适宜性评价可提供积极的借鉴作用。
温仲明赫晓慧焦峰Tim R. McVicarLingTao LiTom G. Van Niel
关键词:地形分析
黄土高原森林边缘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及其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被引量:67
2007年
对黄土高原森林边缘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及其对土壤养分变化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植被演替虽然总体上具有典型森林区植被演替的特征,但多年生禾草阶段与多年生蒿类演替并没有表现出严格的先后顺序;群落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及物种替代率随植被恢复表现出由低而高,而后又降低的变化趋势。其变化的峰值阶段与多年生禾草阶段和多年生蒿类交错出现的阶段相吻合。土壤养分变化表明,该阶段也是退耕地养分消耗与累积处于平衡的阶段,具有明显的过渡性。不同养分对植被恢复的响应程度从高到低表现为:有效氮>有机质>全氮>速效钾>速效磷>全磷,而且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累积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尤以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和速效钾表现明显。各养分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与速效钾相互间显著相关,而全磷和速效磷与其余各养分间的相关性较小,而且磷素养分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变化较小。对植被演替进行人工调控,应充分认识养分变化的这种差异。
温仲明焦峰赫晓慧焦菊英
关键词:植被自然恢复土壤养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