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1743)

作品数:7 被引量:49H指数:3
相关作者:刘璠韩庆林刘雅克张亚峰陶然更多>>
相关机构:南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关节
  • 3篇
  • 2篇置换术
  • 2篇术后
  • 2篇髋关节
  • 2篇髋关节置换
  • 2篇髋关节置换术
  • 2篇金属对金属
  • 2篇骨折
  • 2篇股骨
  • 2篇关节置换
  • 2篇
  • 1篇毒性
  • 1篇毒性作用
  • 1篇性关节炎
  • 1篇移位型
  • 1篇移位型股骨颈...
  • 1篇置换术后
  • 1篇软组织
  • 1篇软组织损伤

机构

  • 7篇南通大学

作者

  • 7篇刘璠
  • 5篇韩庆林
  • 3篇刘雅克
  • 2篇陶然
  • 2篇张亚峰
  • 1篇李一凡
  • 1篇周振宇
  • 1篇张波
  • 1篇王友华
  • 1篇张磊
  • 1篇王松华
  • 1篇曹毅
  • 1篇朱建炜
  • 1篇朱鸣镝
  • 1篇陆跃
  • 1篇王伟
  • 1篇王洪
  • 1篇何江虹
  • 1篇姜星杰
  • 1篇徐华

传媒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2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华关节外科...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金属对金属假体降解产物:钴、铬离子及纳米颗粒基因毒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5年
目前临床最常见的金属对金属假体材料为钴铬合金,关于钴、铬离子及纳米颗粒引起的基因毒性,国内外已有部分学者展开相关研究。离子方面,对于其产生以及对细胞影响的机制已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钴铬纳米颗粒基因毒性相关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从纳米颗粒的产生到进入细胞的途径,直到最后引起基因毒性的机制,每一阶段仍有许多问题等待人们解决。本文将结合近几年关于离子/纳米颗粒基因毒性的研究结果分别阐述临床假体置换后钴、铬离子/纳米颗粒的产生及其引起基因毒性的机制。
周昊韩庆林刘璠
关键词:离子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被引量:19
2016年
目的通过建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Knee traumatic arthritis,KTA)的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胫骨平台骨折术后KTA发生的可能性。方法收集2009年12月至2015年4月共258例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17例,女141例。258例被分为模型训练队列和模型验证队列,在模型训练队列中,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和Nomograph图进行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在模型验证队列中,采用拟合优度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进行风险预测模型校准度和区分度的评价。结果258例中,2009-2012年训练队列共151例,2013至2015年验证队列共107例。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在性别、年龄等一般特征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1例训练队列中11例KTA(7.3%,11/151)。训练队列中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均显示患者的体重指数、骨折类型、骨质疏松和骨折复位是胫骨平台骨折术后KTA发生的危险因素。以Logistics回归模型为基础绘制Nomo图,建立可视模型。107例验证队列中9例发生KTA(8.4%,9/107),拟合优度检验显示:Person检验(χ2=321.64,P=0.329)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标准度;验证队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551,表明其有中等区分度预测KTA的发生。结论高体重指数、不稳定骨折、骨质疏松和骨折非解剖复位是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发生KTA的独立风险因素;以此为基础构建的风险评估模型有较好校准度和中等区分度,可为临床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发生KTA的风险预测提供参考。
刘雅克陶然王洪朱鸣镝曹毅朱建炜王友华陆跃张亚峰徐华张磊张波韩庆林刘璠周振宇
关键词:胫骨骨折校准
基于磁共振对股骨远端旋转参照轴线的确定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应用MRI辅助定位并确定股骨远端旋转参照轴线,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旋转力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膝关节无疾病,无畸形的健康成人86例(122膝),男46例(65膝),女40例(57膝);年龄18~71岁,平均39.5岁,在磁共振横断面图像上定位外科经股骨上髁轴(STEA)、临床经股骨上髁轴(CTEA)、前后轴线(APL)及股骨后髁轴(PCL)。由2名测量者分别测量轴线参数,包括股骨后髁角(PCA)、髁扭转角(CTA)后轴线的垂线及后髁轴线的夹角(PAPA)各3次。比较不同测量者测量3种角度均数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PCA平均为(3.57°±0.11°);CTA平均为(6.34°±0.70°);PAPA平均为(4.06°±0.41°)。CTA均数在不同测量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74,P<0.01);PAPA均数在不同测量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73,P<0.01);PCA均数在不同测量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71,P>0.05)。临床经股骨上髁轴、前后轴线相对于外科经股骨上髁轴的变异性较大。结论基于MRI定位股骨远端参照轴线测量CTA、PCA、PAPA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这三种参考角度PCA相对恒定可靠,外科经股骨上髁轴可作为全膝置换股骨假体旋转对位参照轴线。
纪小孟刘璠刘雅克张亚峰姜星杰
关键词:关节成形术股骨磁共振成像
钴纳米颗粒对破骨样细胞的毒性作用及生物学活性的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钴纳米颗粒对破骨样细胞的毒性作用及生物学活性,分析钴纳米颗粒与骨溶解的关系。方法2014年11月至2015年7月,在体外培养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经脂多糖(lipopolysaceharides,LPS)诱导为破骨样细胞,而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10、20、50、100μmol/L)钴纳米颗粒和氯化钴,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对LPS诱导24h后的破骨样细胞进行分组,即钴纳米颗粒组(10、20、50、100μmol/L浓度)、氯化钴组(10、20、50、100μmol/L)和空白对照组,于2、4、8、24、48h分别用4种浓度的钻纳米颗粒与氯化钴分别干预破骨样细胞进行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thiazoliumtetrazolium,MTT)生物活性实验,同时使用Q-PCR法测定CAlI、CatK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随浓度(10、20、50、100μmol/L)及作用时间(2、4、8、24、48h)的增加,钴纳米颗粒与氯化钴对破骨样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明显增加,并呈时间、浓度依赖关系,其中钴纳米颗粒对破骨样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明显高于氯化钴。不同浓度(10、20、50、100μmol/L)钴纳米颗粒与氯化钴用的CAⅡ、CatK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均较空白对照组减少,但钴纳米颗粒在10-50μmol/L浓度,对破骨样细胞CAⅡ、CatK的相对表达量增加,而氯化钴则减少。结论不同浓度钴纳米和氯化钻对破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均有抑制作用,且钻纳米颗粒较氯化钴作用更显著,当钴纳米颗粒浓度在10--50μmol/L时,对破骨细胞CAⅡ、CatK的相对表达量有增加趋势,而同浓度下氯化钴则抑制。
刘雅克王伟叶俊杨洪伟韩庆林陶然刘璠
关键词:破骨细胞毒性作用
经皮加压钢板固定治疗中青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探讨经皮加压钢板(PCCP)固定治疗中青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采用PCCP固定治疗的43例中青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24例,女19例;年龄为21—55岁,平均38.2岁。骨折按GaMen分型:Ⅲ型29例,Ⅳ型14例;按Pauwels分型:Ⅱ型18例,Ⅲ型25例。通过手法复位或撬拨技术进行复位且采用自主研发的髋部骨折微创手术三维定位贴膜指导置钉。记录患者术后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末次随访时应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患髋功能。结果38例患者手法闭合复位成功,5例患者手法复位失败后采用撬拨技术成功复位。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35~60min,平均53.2min;术中显性失血量为20~80mL,平均65.3mL;术中透视次数为6—20次,平均11.8次;患者部分负重时间平均为22.5d(14~30d),完全负重时间平均为3.2个月(2.5—4.0个月)。43例患者术后获12。46个月(平均28.5个月)随访。本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3~7个月,平均4.3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为71~98分,平均92.7分;优26例,良15例,可2例,优良率为95.3%。2例患者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骨不连、内固定物松动及髋内翻畸形等并发症。结论PCCP固定治疗中青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难度较大,借助一定的手术技巧可以简化手术,充分体现PCCP微创、固定牢靠、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治疗效果良好。
王松华刘璠查涛杨志刚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骨板手术技术
金属对金属髋关节置换术后钴、铬磨损纳米粒子对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4年
20世纪60年代,金属对金属(metel on metal,MoM)髋关节置换术逐步应用于临床,但是由于大量的并发症及不稳定的术后生存率使其临床应用并未持续太久。20世纪90年代,改善后的第2代MoM关节置换假体问世。然而近年来,随着假体植入时间的积累,不良反应开始集中体现并受到重视,其中金属磨损纳米级粒子…的出现及产生的不良反应成为科学家们研究的焦点。
李一凡刘璠韩庆林何江虹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后金属对金属周围软组织损伤磨损术后生存率
MoM关节产生钴铬纳米颗粒引起免疫学毒性和基因毒性的研究进展
2013年
MoM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疗效满意且应用广泛,然而由钴铬(CoCr)合金组成的承重表面会引起磨损,并且释放钴铬纳米颗粒。这些纳米颗粒会降低细胞活力,诱导DNA损伤,引起染色体畸变,可能引起金属超敏反应的增加。本综述旨在探讨钴铬纳米颗粒特征、免疫学毒性及基因毒性。
陈锋均刘璠韩庆林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免疫学MOMDNA损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