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72228)

作品数:9 被引量:119H指数:6
相关作者:吕为群钟英斌李兵王有基张伟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盐度
  • 4篇黄鱼
  • 4篇大黄鱼
  • 3篇皮质
  • 3篇皮质醇
  • 2篇养殖
  • 2篇鱼类
  • 2篇温度
  • 1篇淡化养殖
  • 1篇低盐
  • 1篇低盐度
  • 1篇牙鲆
  • 1篇应激
  • 1篇幼鱼
  • 1篇鱼类养殖
  • 1篇渔业
  • 1篇远缘
  • 1篇远缘杂交
  • 1篇运输密度
  • 1篇杂交

机构

  • 9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 9篇吕为群
  • 3篇李兵
  • 3篇钟英斌
  • 2篇陈阿琴
  • 2篇王有基
  • 2篇张伟
  • 1篇徐国成
  • 1篇李伟明
  • 1篇崔国强
  • 1篇黄旭雄
  • 1篇郭勤单
  • 1篇王帅
  • 1篇夏华
  • 1篇赵虎
  • 1篇刘爽
  • 1篇王贵宁
  • 1篇罗蕾
  • 1篇刘慧

传媒

  • 5篇上海海洋大学...
  • 2篇水产学报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温度和盐度对褐牙鲆幼鱼渗透生理及抗氧化水平的影响被引量:41
2014年
采用双因素析因实验设计方法,研究了温度(20℃、24℃、28℃)和盐度(10‰、30‰)急性应激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渗透生理和抗氧化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和温度变化对各实验组1d和6d时褐牙鲆幼鱼血浆皮质醇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在高温低盐(28℃、10‰)环境中1d时渗透压显著高于其他各实验组,6d时无显著性差异。牙鲆幼鱼在28℃环境中1d时鳃Na+-K+-ATP酶活性显著高于20℃和24℃;6d时,温度和盐度对牙鲆幼鱼鳃Na+-K+-ATP酶活性有显著交互影响作用。1d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或盐度的降低牙鲆幼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现上升趋势,并且高温低盐(28℃、盐度10‰)组褐牙鲆幼鱼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在3个实验温度下,10‰环境中牙鲆幼鱼肝脏脂质过氧化物(LPO)的含量高于30‰。在6d时,各实验组间肝脏SOD、CAT活性及MD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因此,褐牙鲆能够耐受温度20—28℃和低至盐度10‰的环境条件,应激早期温度和盐度的变化可引起褐牙鲆幼鱼渗透生理和抗氧化水平的变化,高温低盐对褐牙鲆幼鱼抗氧化水平的影响最大,至6d可基本恢复稳定。
郭勤单王有基吕为群
关键词:温度盐度渗透压皮质醇NA+-K+-ATP酶
运输密度和盐度对大黄鱼幼鱼皮质醇、糖元及乳酸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6
2014年
为了确定大黄鱼运输的适宜条件,实验选取平均体质量为(0.12±0.03)g的大黄鱼幼鱼为实验对象,采取析因设计,设3个运输密度(2、4和8 g/L)和5个运输盐度(5、10、15、20和25),共计15个处理组研究了不同密度和盐度运输条件下,大黄鱼幼鱼皮质醇、糖元及乳酸含量的变化。经过水温16.5℃、10 h的运输,统计各组的死亡率,测定各组水中总氨氮含量。结果显示,在运输结束后,4和8 g/L密度组死亡率(1.33%、2.63%)显著高于2 g/L密度组(0.77%),盐度25组死亡率(0.44%)显著低于盐度10、15组(1.94%、1.67%),盐度10、15组死亡率显著低于盐度5组(2.72%),各组水中总氨氮含量较运输前(0.15 mg/L)均显著升高,各密度组水中总氨氮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高密度组总氨氮含量高于低密度组,8 g/L密度条件下盐度5组水中总氨氮含量(1.63 mg/L)显著高于盐度15(1.38 mg/L)、盐度20(1.34 mg/L)和盐度25(1.31 mg/L)组,4 g/L密度条件下盐度5组水中总氨氮含量(1.31mg/L)显著高于其他各盐度组,2 g/L密度条件下盐度5组水中总氨氮含量(0.83 mg/L)显著高于盐度25组(0.49 mg/L);运输胁迫导致各组皮质醇含量均较运输前(6 476.35 ng/L)显著升高,各组间皮质醇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各组糖元含量均较运输前(4.37 mg/g prot)显著降低,运输后各组间糖元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各组乳酸含量均较运输前(0.57 mmol/g prot)显著升高,运输后各密度组间乳酸含量无显著性差异,3个密度下盐度5组乳酸含量(1.91、2.02、1.76 mmol/g prot)均显著高于盐度20(1.55、1.21、1.69 mmol/g prot)和盐度25组(1.36、1.44、1.26 mmol/g prot),盐度10组乳酸含量(1.77、1.83、1.60 mmol/g prot)显著高于盐度25组(1.36、1.44、1.26 mmol/g prot)。研究表明,较高的运输密度和较低的盐度会加重大黄鱼的应激性反应,在本实验条件下,规格为0.1 g左右的大黄鱼幼鱼,其运输密度不宜超过8g/L,盐度不宜低于5。
张伟王有基李伟明吕为群
关键词:大黄鱼皮质醇糖元
温度及盐度对卵形鲳鲹仔鱼存活和发育的影响被引量:6
2011年
研究了不同温度、不同盐度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初孵仔鱼存活和发育的影响。将卵形鲳鲹初孵仔鱼从温度24℃、盐度32的海水中分别转移至18℃、21℃、24℃、27℃中培育,每个温度各设6个盐度(16、20、24、28、32、36)。试验结果表明,环境变化1 d后,温度21℃、24℃、27℃与盐度16、20、24所组成的9个试验组存活率最低,均小于10%;盐度为28至36的仔鱼存活率较高,均大于50%;同时,在温度18℃环境下,不同盐度试验组的存活率均高于50%。温度对卵形鲳鲹仔鱼发育有显著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的降低,发育减缓。在18℃的环境下,仔鱼发育极为缓慢甚至停滞。结合仔鱼存活率和发育情况,其最适温度和盐度为孵化时的温度和盐度,即温度为24℃,盐度为32。
王贵宁李兵罗蕾钟英斌黄旭雄吕为群
关键词:卵形鲳鲹温度盐度存活率发育
鱼类尾部神经分泌系统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2年
尾部神经分泌系统是鱼类特有的神经分泌系统,位于脊髓末端,是鱼类适应环境的关键。该系统作为应激系统的一部分,在鱼类生理和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具有综合调节作用。综述了自19世纪末尾部神经分泌系统被发现以来,尤其是近年来生物学家在该系统形态结构及组成、主要内分泌细胞(Dahlgren细胞)及其分泌物的功能和生理调节、神经支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一些环境变化引起的应激反应与尾部神经分泌系统的相关性的研究。为研究该系统相关分泌肽及其功能提供更为广泛的参考,同时为进一步了解相关分泌肽在高等脊椎动物甚至人类中的功能提供借鉴。
吕为群刘爽钟英斌
关键词:应激
鱼类肠道的碳酸盐结晶物:海水鱼类养殖在碳汇渔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引量:5
2012年
鱼类是一个迄今尚未被认知的非常重要的微细碳酸盐沉积物的来源,对海洋固碳有着重要作用,这个发现直接影响到碳汇渔业的内涵。本研究介绍了海洋硬骨鱼类渗透压调节机制及鱼类肠道碳酸盐结晶形成与其肠细胞膜上物质转运之间的关系,着重阐述了鱼类肠道碳酸盐结晶的特征,并论述了通过对特定区域内鱼类生物量和碳酸盐排泄率数据的研究,估计出全球海洋鱼类每年可产生大约1.1亿t的碳酸钙,在海洋总碳酸盐岩泥中占14%以上。研究重点论述了海水鱼类固碳的独特优势潜力,同时,提出为了更好地确定海水鱼类养殖在碳汇渔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必要对主要海水养殖鱼类肠道碳酸结晶物的形成量及其调控机制,碳收支动态模型进行研究,进而合理地估算和测定海水鱼类养殖的碳汇量。
吕为群陈阿琴刘慧
关键词:海水鱼类养殖碳酸盐
饥饿胁迫对褐牙鲆皮质醇激素和非特异免疫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试验选取平均体质量为536.67(±15.23)g的褐牙鲆,随机分为6个平行组,饥饿处理0、2、10、20 d,研究饥饿胁迫对褐牙鲆血浆皮质醇、溶菌酶(LSZ)活性及免疫组织中非特异免疫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饥饿0~20 d过程中,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血浆皮质醇浓度呈现增加趋势,并且在饥饿10、20 d时与饥饿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而肝脏与脾脏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呈现下降的趋势,并且在饥饿10、20 d时与饥饿前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血浆LSZ活性、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肝脏与脾脏碱性磷酸酶(AKP)活性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饥饿2 d时与饥饿前相比显著升高,在饥饿20 d时均降低,并且肝脏SOD与AKP活性与饥饿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饥饿0~20 d过程中,脾脏与肾脏LSZ活性、肾脏AKP活性、肾脏ACP活性与饥饿前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短期(2 d)饥饿胁迫可激活褐牙鲆非特异免疫酶的活性,而长期(20 d)饥饿胁迫能够降低褐牙鲆免疫机能,同时皮质醇激素可能对褐牙鲆非特异免疫系统具有调控作用。
夏华陈阿琴徐国成吕为群
关键词:褐牙鲆饥饿皮质醇非特异免疫
大黄鱼(♀)×鮸鱼(♂)杂交F_1和大黄鱼初孵仔鱼盐度适应性的比较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比较了盐度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大黄鱼(♂)自交F1和大黄鱼(♀)×鮸鱼Miichthys miiuy(♂)杂交F1初孵仔鱼存活的影响。将大黄鱼和杂交F1初孵仔鱼从盐度27的海水中分别转移至盐度12、17、22、27、32、37和42的海水中。结果表明,大黄鱼和杂交F1初孵仔鱼的存活率、平均存活时间(MST)、不投饵存活系数(SAI)随着盐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在盐度12~32范围内,杂交F1初孵仔鱼的SAI值高达62.42~86.56,明显比大黄鱼初孵仔鱼高(46.18~53.89)。在盐度12条件下,大黄鱼和杂交F1初孵仔鱼的MST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0.69±0.16)d和(13.47±0.35)d;盐度42时,MST降至最低(4.91±0.27)d和(6.30±0.27)d。相同盐度下,对大黄鱼和杂交F1初孵仔鱼的存活率下降趋势、半数死亡时间(DT50)、平均存活时间(MST)和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的分析显示,杂交F1初孵仔鱼具有更好的存活能力,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
赵虎崔国强吕为群
关键词:大黄鱼鮸鱼远缘杂交盐度
大黄鱼早期发育阶段对盐度的适应性被引量:21
2012年
在5、10、25、40及45这5种盐度梯度下,对大黄鱼初孵仔鱼、开口仔鱼、卵黄囊消失仔鱼、油球消失仔鱼、稚鱼和30日龄幼鱼的耐盐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对不同发育时期的死亡率、半数死亡时间、平均死亡时间及72 h半致死盐度等耐盐指标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大黄鱼早期各发育阶段对盐度的适应范围为:30日龄幼鱼为5.5~41.0,卵黄囊消失仔鱼为6.8~23.3,开口仔鱼为8.2~39.4,稚鱼为9.3~26.7,初孵仔鱼为18.9~33.1。表明30日龄幼鱼具有较强的耐盐性,尤其能在较低盐度(5.5)的环境中生活,为大黄鱼的淡化养殖及白点病的淡水浴治疗提供了依据。在正常海水盐度和不投饵状态下,各发育阶段的半数死亡时间,即饥饿不可逆点为:初孵仔鱼(8.6 d)>开口仔鱼(6.5 d)>30日龄幼鱼(5.5 d)>卵黄囊消失仔鱼(4.6 d)>稚鱼(4.0 d)>油球消失仔鱼(1.8 d)。此结果说明在仔鱼开口后应加强外源性营养的投喂,将有助于提高幼体对低盐度的耐受性及其成活率。研究亮点:国内外首次对大黄鱼早期不同发育阶段的耐盐性进行了系统性分析。运用各种耐盐指标测试了大黄鱼鱼苗早期各发育阶段的耐盐性,采用不同方法测定了大黄鱼初孵仔鱼的存活系数,为大黄鱼早期生活环境的选择以及饵料的投喂奠定了基础。
李兵钟英斌吕为群
关键词:大黄鱼早期发育耐盐性
室内低盐度饲养大黄鱼的初步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研究了低盐度(盐度为10)条件下,室内养殖8月龄大黄鱼幼鱼的摄食、生长及存活率情况。低盐驯化30 d状态稳定后的8月龄大黄鱼幼鱼经8 h长途低盐度运输,养殖在盐度为10的室内半封闭循环水系统内,经5 d环境适应阶段和80 d饲料投喂阶段后,幼鱼平均体长由原来的5.31 cm变为8.36 cm,增长率为0.04 cm/d,平均体重由原来的2.59 g增加到8.50 g,增重率为0.07 g/d,存活率为70.5%。由于投喂饲料的单一性以及幼鱼的低摄食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幼鱼生长缓慢。实验为在河口入海地区及沿海围垦的低盐度水域的大黄鱼养殖奠定了基础。研究亮点:首次在室内循环水系统养殖条件下,采用低盐咸水驯化养殖的方式研究了大黄鱼的摄食、生长与存活,探讨了大黄鱼淡化养殖的可能性,为我国的大黄鱼低盐度水域的推广养殖起到了积极作用。
李兵王帅张伟吕为群
关键词:大黄鱼室内养殖淡化养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