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AZD065)

作品数:22 被引量:207H指数:5
相关作者:葛宇宁贺来于永成崔建远刘兴盛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哲学宗教
  • 3篇政治法律

主题

  • 5篇哲学
  • 3篇证法
  • 3篇生存论
  • 3篇自我
  • 3篇辩证
  • 3篇辩证法
  • 2篇道德
  • 2篇形而上学
  • 2篇正义理论
  • 2篇主义
  • 2篇维度
  • 2篇马克思辩证法
  • 2篇共产主义
  • 2篇共同体
  • 2篇黑格尔
  • 2篇分配正义
  • 2篇按需分配
  • 1篇当代道德
  • 1篇当代道德建设
  • 1篇道德建设

机构

  • 17篇吉林大学
  • 4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黑龙江大学

作者

  • 9篇葛宇宁
  • 5篇贺来
  • 2篇于永成
  • 1篇刘兴盛
  • 1篇崔建远
  • 1篇张欢欢
  • 1篇孙庆斌
  • 1篇郭春明
  • 1篇冯珊

传媒

  • 3篇广西社会科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云南社会科学
  • 2篇理论月刊
  • 2篇理论探索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学术交流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求实
  • 1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现代哲学
  • 1篇学术探索
  • 1篇胜利油田党校...
  • 1篇法商研究
  • 1篇重庆邮电大学...

年份

  • 3篇2017
  • 1篇2016
  • 8篇2015
  • 4篇2014
  • 6篇2013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乌托邦精神与哲学合法性辩护被引量:12
2013年
乌托邦精神是哲学特有的精神品格,但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它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对乌托邦精神的批判、否定和质疑,是现代西方哲学中一个突出而引人注目的现象。拯救哲学的乌托邦精神,须克服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与哲学乌托邦精神之间的内在冲突,重建哲学与现实的人的生命存在之间的关系,哲学的乌托邦精神在人的生命存在有着深刻的根据,它凝聚着人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意识,体现着人们对于自身生存需要和发展的觉解与憧憬,是推动人不断走向自由与解放的不可替代的思想力量。以现实的人的生命存在为根据,哲学的乌托邦精神将真正摆脱形而上学思想方式的桎梏,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把对"不在场"的未来希望的追求精神和"反偶像崇拜"的反思批判精神确立为哲学乌托邦精神的核心内涵。哲学的当代合法性由此将得到深刻而有力的辩护。
贺来
关键词:乌托邦精神形而上学生命存在
“关系理性”与人的解放被引量:6
2016年
从哲学视角看,客观理性向主观理性转换是现代性兴起的内在根据,然而主观理性使个体"实体化"为主—客单向的"独白式主体",导致个体对立以及共同性瓦解。关系理性是走出这一困境、通往人类新型理性的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关系理性自觉的当代表现,它以主体间关系为根据和出发点,实现了对主观理性和客观理性的双重超越。在"关系理性"照耀下实现人的解放的具体路径体现在:一方面,变"唯我性"的孤立主体为"利他性"的交互性主体,消融个体间冲突;另一方面,在新的维度上重塑人类共同感和生活世界统一性,化解个体与类的矛盾。
刘兴盛
确立“为他人的主体存在”之自我理解维度——当代道德建设的前提性反思被引量:3
2017年
反思当今中国社会发生的多起道德失范事件,受害者首当其冲是"我"和"我们"之外的"陌生人"。究其根源,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体系的"私德"中,"陌生人"被拒之门外,没有得到其应有的合理位置。隐蔽在这种现象背后的是一种"总体化"倾向的"实体思维",它将抽象的"共同体"以"总体化"的趋势予以"实体化"。只有从根本上破除"实体主义"的藩篱,确立"为他人的主体存在",才能转变"陌化"的社会趋势,在向他人敞开尊重和爱的同时确证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幸福。这种对人的全新理解,对他人的承认、尊重和爱,既是为"陌生人"提供最佳的生存空间,又是主体"自我"塑造和完善自身人格的内在动因,也是构成道德的深层源泉。
冯珊
关键词:道德陌生人私德
论黑格尔历史观的双重维度:理性与自由的变奏
2014年
黑格尔是近代历史哲学理论发展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明确把自己的历史观称之为哲学的历史,本文则立足于理性与自由两个重要维度,对黑格尔的历史观进行深入阐述,意在揭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的深层内涵:即阐明历史是合乎理性的历史,而且我们可以通过理性思维把握到历史的内在本质,但在黑格尔这里理性是思辨的理性,历史是在各种本质的规定的联系中的有机统一体,他在这里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区别于知性的把握历史的方式;另一方面,黑格尔继承了康德的目的论思想,赋予了历史的理性以内在的目的,即自由。历史在黑格尔这里是历史理性的自我实现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的自由的实现史。自由是历史理性的内在目的,而理性是作为自由实现的必然性过程展示。理性与自由在黑格尔的历史观中实现了内在统一,二者构成理解黑格尔历史观的两个重要维度。
于永成
关键词:思辨理性历史理性
论法律行为或其条款附条件被引量:27
2015年
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和市民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也是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据。自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编纂民法典"以来,民法典编纂进程进一步加快。编纂民法典不仅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需要,更是民法自身实现科学化、体系化的需要。鉴于当前的研究状况,我刊拟开设"民法典编纂研究"栏目,以期引领法学研究,凝聚学界力量,助推民法典编纂。民法典编纂涉及面广,既有理论基础和具体制度,又有体系协调和规则设计,既有历史沿革回顾与总结,又有现实国情观照和回应,因而是一项长期的学术事业。为此,我刊将不定期设立专题,针对民法典编纂中的具体问题开展研究。本栏目的首个专题聚焦当下民法典总则的制定,除约请王利明教授特别撰写文章外还选取四篇来稿,依次就民法典总则与民商合一体例、《民法通则》的关系以及法律渊源、民事权利客体和法律行为等基本问题作了检讨。
崔建远
关键词:法律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附条件民法总则编纂工作《民法通则》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被引量:5
2017年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社会分配具有非正义性,它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缺乏起点公正,这种社会分配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是要实现资本增殖,因此,它缺乏基本的人道主义关怀。在未来社会中,我们必须铲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实现按需分配,从而更好地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种关于未来社会的分配原则对我们今天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它要求我们在经济基础上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社会发展上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需要,逐步实现向按需分配的过渡。
葛宇宁
关键词:分配正义按资分配按劳分配按需分配自我实现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思想探析被引量:1
2013年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为我们建构了一个自由的体系,是一篇自由的宣言。自由具有偶然性之维,只有打破必然性命运的束缚,人才能获得自由。自由的基本因素是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人的能动性之所在。马克思追求的自由是定在之中的自由,也就是现实性的自由。这种自由通过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来实现。
葛宇宁张四化
关键词:自我意识
论马克思的现实幸福观何以可能被引量:3
2013年
马克思幸福观是现实的幸福观,它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提出了人的解放理论,认为真正的幸福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充分展示。其立足点是具体的人类社会,要在现实世界中去实现。人的现实幸福需要社会是正义的,只有在正义社会的基础上人的真正幸福才有可能。幸福和道德密不可分,两者是一种辩证依存关系,实现人的幸福要以道德为必要条件。
葛宇宁
关键词:道德
马克思正义理论的伦理特质被引量:9
2015年
人们在马克思正义理论的理解上出现了很多分歧,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马克思正义理论的伦理特质缺乏准确认知。马克思正义理论的伦理特质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它是一种规范正义论,主要着眼于对现实社会的价值评价而不是事实描述;其次,它是一种社会正义论,超越了传统正义理论的法权结构框架,对社会本身进行价值指认;再次,它是一种类正义论,认可人是类存在物,采取类哲学思维对正义进行规定;最后,它是一种历史辩证正义论,认为正义是一个逐渐展开和实现的历史过程。
葛宇宁
关键词:正义理论伦理特质
黑格尔的民族精神理论及其对实现“中国梦”的启示被引量:1
2015年
黑格尔认为民族精神构成一个民族文化的一般原则,也是推动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内在精神原则。黑格尔从民族精神与世界历史、民族文化、民族宗教、民族国家的相互关系等不同角度,对民族精神进行了比较系统与全面的阐释,为我们从国家与宗教等角度探讨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建构问题,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于永成
关键词:黑格尔民族精神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