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05JJDZH251)
- 作品数:2 被引量:3H指数:1
- 相关作者:刘晓明刘红娟更多>>
- 相关机构:广州大学中山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 交互视野下的“文化遗产”与“濒危剧种”被引量:2
- 2009年
- 本文作为对岭南"濒危剧种"研究的理论思考,从交互视野的角度分别考察了"文化遗产"和"濒危剧种"。在"文化遗产"的框架下,我们确定了濒危剧种的历史传承、文化生态、剧目文本、表演音乐、传播交流等等研究路向。反过来,根据濒危剧种的考察,也使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对"文化遗产"理论的认识,从而拓展了课题的结构框架。这些返身性的认识包括:第一,"文化遗产"的时间属性。"文化遗产"在时间上不仅是一种由过往延续到今天的存在,而且是一种由今天出发而指向过往和未来的存在。第二,"文化遗产"的建构性属性。"遗产"不仅是过去在当下的遗存,也是被当下所建构的;遗产不仅是被继承的,也是被创造的。第三,"文化遗产"的存在属性。"濒危"的事物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种整体化的差异性存在。由此可知,"文化遗产"与"濒危剧种"是交互主体性的。
- 刘晓明
- 关键词:文化遗产濒危剧种
- 西秦戏在广东的接受被引量:1
- 2008年
- 广东的西秦戏,是明代西北地区的西秦腔流入广东并地方化后形成的地方剧种,至今保留着明末西秦腔初始阶段的某些特色,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官话时期,因为官话的普及,以官话唱念的西秦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普通话时期,随着官话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消失,西秦戏的演出地域退至与其舞台语言相似的广东海陆丰方言区。研究方言与地方戏舞台语言的关系,直接影响了此剧种在广东的传播、接受、生存和发展。
- 刘红娟
- 关键词:西秦戏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