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B200601)

作品数:17 被引量:27H指数:3
相关作者:张红星潘清江付宏刚周欣李明霞更多>>
相关机构:黑龙江大学吉林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理学

主题

  • 9篇配合物
  • 8篇激发态
  • 7篇密度泛函
  • 7篇泛函
  • 6篇含时密度泛函
  • 4篇谱性质
  • 4篇激发态性质
  • 4篇AU
  • 4篇从头算
  • 3篇密度泛函理论
  • 3篇泛函理论
  • 3篇分子
  • 3篇分子筛
  • 3篇PT
  • 3篇MCM-22...
  • 2篇电荷
  • 2篇电荷转移
  • 2篇丁烯
  • 2篇动力学
  • 2篇动力学模拟

机构

  • 17篇黑龙江大学
  • 14篇吉林大学
  • 5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东北师范大学

作者

  • 14篇潘清江
  • 14篇张红星
  • 7篇付宏刚
  • 7篇周欣
  • 6篇李明霞
  • 5篇郭元茹
  • 3篇张国
  • 2篇刘涛
  • 2篇白福全
  • 2篇夏喜泉
  • 2篇矫玉秋
  • 2篇舒鑫
  • 1篇刘志明
  • 1篇孙家锺
  • 1篇朱宇君
  • 1篇孟烜宇
  • 1篇郑清川
  • 1篇唐敖庆
  • 1篇孙家钟
  • 1篇方桂珍

传媒

  • 7篇高等学校化学...
  • 4篇化学学报
  • 3篇无机化学学报
  • 2篇黑龙江大学自...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年份

  • 5篇2009
  • 7篇2008
  • 5篇2007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联吡啶Pt(Ⅱ)配合物的基态和激发态的理论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为了探究取代基对三联吡啶Pt(Ⅱ)配合物发光性质的影响,采用MP2和CIS方法分别对配合物[Pt(trpy)C≡CC6H4R]+[trpy=2,2′,6′,2″-Terpyridine;R=NO2(1),Cl(2),H(3),CH3(4)]的基态和激发态的几何构型进行了优化,通过TDDFT/B3LYP方法得到了这些化合物在二氯甲烷溶液中的磷光发射光谱以及它们的跃迁性质.研究结果表明,由于NO2的强吸引作用以及在C≡CC6H4NO2部分可能存在的电子共振结构,化合物1的最低发射可以指认为Pt—C≡C→trpy(3MLCT/3LLCT)的跃迁,并且还有很大的一部分来自于π→π*(C6H4NO2)跃迁的贡献,而化合物3和化合物4由于含有给电子基团,因此其最低发射仅仅是来自于3MLCT/3LLCT的跃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取代基为吸电子基团时都能有类似的π→π*跃迁性质.对于化合物2,Cl是仅次于NO2的吸电子取代基,但是由于缺少电子共振的贡献,它的跃迁性质却与化合物3和4相同.另外,激发态几何相对于基态几何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这与实验上所观察到的较小斯托克斯频移现象一致.
周欣潘清江李明霞张红星唐敖庆
关键词:激发态从头算含时密度泛函
一系列d^8配合物^(1,3)[(d_(z^2))(p_z)]激发态和金属间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采用MP2和CIS方法分别优化trans-[M2(CN)4(PH2CH2PH2)2][M=Pt(1),Pd(2)和Ni(3)]和trans-[M(CN)2(PH3)2][M=Pt(4),Pd(5)和Ni(6)]的基态和1,3[2(dz)(pz)]激发态结构.CIS计算显示1的激发态Pt-Pt距离相对基态变短,而2和3的金属间距离却增长.TD-DFT方法合理地预测了1~6发射能,如:1在CH2Cl2溶液中分别拥有348和404nm的荧光和磷光发射,与实验的386和448nm相对应.在1~3的激发态中,d8-d8相互作用依次递减,相应的发射跃迁能增加;与单核配合物4~6相比,金属间相互作用使得双核Pt配合物的发射波长红移,而对双核Pd和Ni配合物影响很小.
潘清江郭元茹付宏刚张红星
关键词:激发态含时密度泛函
多吡啶钌乙炔配合物[(tpy)(bpy)RuC≡CC_6H_4R]^+[R=Cl,H,OMe]的电子结构和光谱性质的理论研究
2008年
利用B3LYP方法优化了多吡啶钌乙炔配合物[(tpy)(bpy)RuC≡CC6H4R]+[tpy=2,2′:6′,2"-terpyridine,bpy=2,2′-bipyridine;R=Cl(1),H(2),OMe(3)]的基态几何结构,得到的几何参数与实验结果吻合。利用SCRF方法中的CPCM模型来模拟溶剂化效应,采用TDDFT(Time-Dependent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方法计算得到了配合物在CH3CN溶液中的激发态电子结构和电子吸收光谱。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1~3溶液吸收光谱的跃迁性质相似,其中低能吸收均被指认为MLCT和LLCT混合激发跃迁。
夏喜泉李明霞张红星付宏刚
关键词:密度泛函含时密度泛函
[Au(PH3)]^+修饰下苯的激发态性质的理论研究
2008年
用MP2和CIS方法分别优化了H3PAuPh(a)、对位(H3PAu)2C6H4(b)和间位(H3PAu)3C6H3(c)的基态和激发态结构.计算结果表明,[Au(PH3)]+的引入使Au(Ⅰ)配合物的苯环上的电子云密度降低,削弱了苯基内C—C键的成键作用.计算得到配合物a^c的最低能量磷光发射分别为443,461和429nm,均属于苯基为π*→π跃迁本质,并伴有Au(6p)→π(Ph)和Au(6p)→Au(5d)电荷转移性质.与苯的最低能量磷光发射(413nm)相比揭示了配合物a^c的发光过程是[Au(PH3)]+修饰的π*→π发光机制.
矫玉秋潘清江张红星
关键词:激发态磷光
分子动力学模拟1-丁烯和正丁烷在MCM-22分子筛中的扩散行为被引量:2
2009年
应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1-丁烯和正丁烷在MCM-22型分子筛(ITQ-1)中的扩散行为.得到了两种物质在ITQ-1分子筛两个独立孔道中的均方位移曲线、自扩散系数和扩散轨迹.计算结果表明,在温度为400 K时,1-丁烯或正丁烷在十元环孔道中的扩散明显低于在超笼中的扩散,吸附质在超笼的底部和顶部的扩散明显低于在超笼中心的扩散;1-丁烯和正丁烷在ITQ-1分子筛的超笼中两者扩散速率较为相似,而在十元环中,两者的扩散速率差别较大.可以推测,选择性催化主要发生在十元环中.
张国郑清川周欣白福全刘涛张红星
关键词:分子动力学模拟1-丁烯正丁烷
[Au(PH3)]^+修饰的芳香基炔基配合物发光机制的从头计算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用从头计算法研究H3PAuC≡CPh(a),H3PAu(C≡C-1,4-C6H4)Ph(b)和H3PAu(C≡C-1,4-C6H4)C≡CPh(c)3种Au(Ⅰ)配合物的磷光发光性质,使用MP2和CIS方法分别优化配合物的基态和激发态的几何结构.计算结果表明,激发态的电子跃迁减弱了Au与配体的成键作用.由计算得出3种Au(Ⅰ)配合物的最低能量磷光发射光谱分别为530,610和615nm,皆由A3A′→1A′产生,属于Au(6p)→C(2p)的电荷转移(MLCT)修饰下的pπ*(C≡C,■)→pπ(C≡C,■)跃迁本质,并伴有Au(6p)→Au(5d)的金属中心电荷转移(MCCT)性质.随着分子增长,其激发态轨道中Au的p轨道成分减少,相应的最低能量磷光发射的波长红移.
矫玉秋潘清江张红星
关键词:发光机制从头计算研究磷光
具有膦配体的异核d^(10)-d^8配合物结构:Au-Pt配合物激发态性质的理论研究
2009年
采用MP2和DFT方法优化一系列d10-d8配合物,[MM'(CN)2(PH2CH2PH2)2]+[M=AuI,M′=PtII(1),PdII(2),NiII(3);M'=PtII,M=AgI(4),CuI(5)]的基态结构,其中BH&H方法得到的金属间距离最接近相应的实验值.对于经典Au-Pt配合物:使用多种方法优化[AuPt(CN)2(PMe2CH2PMe2)2]+(1Me)的结构以验证取代基近似的合理性,采用单激发组态相互作用方法优化了1的两个低能三重激发态并且考查了环境效应(抗衡离子和溶剂分子)对其较低能激发态发射光谱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1的两个低能三重激发态分别产生399和234nm发射,属于金属中心(Metal-centered,MC)跃迁和分子内电荷转移(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ICT)的混合性质;由于电子激发到成键轨道,使得激发态金属间距离相对基态变短;环境效应使得较低能的MC/ICT激发态的发射光谱红移,如1·ClO的发射在473nm处,与实验测得[AuPt(CN)2(PCy2CH2PCy2)2]·ClO4的451nm固体发射相对应.
郭元茹潘清江
关键词:激发态环境效应
[Pt_2(P_2O_5H_2)_4]^(4-)和[Pt_2(P_2O_4CH_4)_4]^(4-)基态和激发态性质的理论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采用从头计算MP2和CIS方法分别优化等电子双核d8配合物[Pt2(P2O5H2)4]4-和[Pt2(P2O4CH4)4]4-的基态和激发态结构。结果表明基态Pt-Pt距离分别为0.2905和0.2987nm,与实验的0.2925和0.2980nm符合。NBO计算的Pt-Pt键级以及Pt原子间伸缩振动说明Pt-Pt相互作用具有吸引本质。CIS计算揭示电子激发到Pt-Pt的σ(pz)成键轨道使得相互作用增强。保持激发态几何,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计算的溶液发射分别为449和475nm,与实验值512和510nm接近。
郭元茹潘清江方桂珍刘志明
关键词:激发态含时密度泛函理论
含有共轭炔基的发光Pt(Ⅱ)配合物发光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本文利用密度泛函(DFT)和含时密度泛函(TDDFT)方法研究了一系列配合物Pt(ppy)(C≡C)nPh(ppy=6-phenyl-2,2′-bipyridinen=1~6)的基态和激发态的电子结构和发射光谱。计算揭示,当(C≡C)n链长n=1~3时,配合物1~3的磷光发射被指认为是3[π*(ppy)→Pt(5d),π((C≡C)nPh)](3LMCT/3LLCT)的混合电荷跃迁。而当n=4~6时,配合物4~6的磷光发射主要是来自于(C≡C)nPh配体内部3ππ*跃迁(3ILCT)和少部分的3LLCT微扰跃迁。通过分析前线轨道成份,可以预测当炔基链长n趋于∞时,电荷跃迁将完全发生在炔基链的π轨道之间。
舒鑫周欣潘清江李明霞张红星孙家钟
关键词:发光密度泛函含时密度泛函
Au(Ⅰ)电荷转移配合物光谱性质的从头算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过渡金属电荷转移配合物的电荷分离是光能转化为电能的光物理过程,与配合物的电子结构密切相关.采用从头算方法探索了双核Au(I)配合物,cis-[Au2(SHCH2PH2)2]^2+(1),cis-[Au2(SHCH2S)2](2)和cis-[Au2(PH2CH2S)2](3)的电荷转移性质.采用MP2计算得到基态的Au(I)-Au(I)距离分别为0.2972,0.2888和0.2903nm,表明Au(I)之间存在弱吸引作用;电子激发使得配合物2和3的金属间的距离缩短了约0.016nm,而配合物1仅增长了0.002nm.CIS方法预测配合物1~3的^3A激发态分别产生383.463和422nm最低能发射,具有金属中心(Metal-centered,MC)跃迁和分子内电荷转移(Intrarnolecular Charge Transfer,ICT)的混合性质.
潘清江周欣张红星付宏刚
关键词:电荷转移激发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