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5035)

作品数:7 被引量:36H指数:4
相关作者:黄富祥夏学齐惠雯陈希韩爽爽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8篇臭氧
  • 5篇臭氧总量
  • 4篇流层
  • 3篇对流层
  • 3篇卫星
  • 3篇卫星遥感
  • 3篇QBO
  • 3篇SOLAR
  • 3篇ENSO
  • 2篇对流层臭氧
  • 2篇遥感
  • 2篇遥感监测
  • 2篇遥感资料
  • 2篇影响因子分析
  • 2篇再分析资料
  • 2篇闪电
  • 2篇闪电探测
  • 2篇上空
  • 2篇太阳周
  • 2篇太阳周期

机构

  • 12篇国家卫星气象...
  • 11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气象局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广州气象卫星...
  • 1篇国家气象中心...

作者

  • 13篇黄富祥
  • 5篇夏学齐
  • 4篇陈希
  • 4篇韩爽爽
  • 2篇曹静
  • 2篇惠雯
  • 1篇张效信
  • 1篇张艳
  • 1篇郭强
  • 1篇任素玲
  • 1篇徐晓斌
  • 1篇孙冷
  • 1篇黄光东
  • 1篇江月

传媒

  • 4篇第32届中国...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气候变化研究...
  • 2篇第33届中国...
  • 1篇光学精密工程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动力输送对冰岛大气臭氧急剧日变化的影响
冰岛位于大西洋暖流进入北极的通道上,洋流输送的热量在此释放,秋冬季节大气臭氧含量往往发生剧烈日变化。本文利用AIRS臭氧总量及廓线资料,结合后向轨迹分析等方法,考察动力输送对冰岛臭氧剧烈日变化的影响作用。论文内容主要由三...
韩爽爽黄富祥夏学齐
关键词:臭氧总量NAO
文献传递
2015年12月末北极地表爆发性增温的卫星遥感监测
2015年12月末发生北极地表爆发性增温事件,29日地表温度达到0℃以上,引起全球广泛关注。利用AIRS大气温度、水汽和臭氧等多种卫星遥感产品监测与北极点相连弗拉姆海峡,发现在事件过程中大气温度、水汽和臭氧均发生了快速显...
黄富祥任素玲韩爽爽孙冷张艳惠雯
关键词:NCEP再分析资料
文献传递
全球大气臭氧如何分布和变化?
臭氧是一种重要的大气成分,大气臭氧的分布和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全球大气臭氧如何分布和变化?这是大气科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零散的、地基的或其它手段的观测资料,无法回答这个问题。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
黄富祥陈希韩爽爽夏学齐
关键词:大气臭氧
文献传递
利用风云四号静止卫星闪电成像仪监测台风闪电活动
我国沿海地区几乎每年夏秋季节都会遭遇7~8个台风,台风虽可带来丰富的淡水资源,并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但其伴随的灾害性天气却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闪电活动被认为与对流活动的微物理和动力学过程有着密切联系,通过监测...
惠雯; 黄富祥; 刘瑞霞;
关键词:闪电探测台风强度
文献传递
华北地区对流层臭氧长期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分析
对流层臭氧是一种重要的污染气体和温室气体,其生成过程常常与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气体光化学反应紧密相连,并对全球气候变化、人类健康、植物和农作物生长等都产生重要影响[1-3]。近年来,大量研究考察从局地-区域到全球不同尺度的...
陈希黄富祥夏学齐曹静徐晓斌
关键词:对流层臭氧ENSOQBO
文献传递
太平洋上空臭氧总量长期变化趋势分析
本文基于1979-2012年臭氧总量的卫星遥感数据,考察了太平洋上空0-15?、15-30?和30-45?三个纬度带臭氧总量变化特征及长期趋势,并对各纬度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臭氧总量随着纬度带的升高而增...
韩爽爽黄富祥陈希夏学齐
关键词:臭氧总量SOLARQBOENSO对流层顶高度
文献传递
北太平洋上空臭氧总量长期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本文基于1979—2014年臭氧总量的卫星遥感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臭氧总量数据序列进行模拟计算,考察了北太平洋上空臭氧总量长期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结果表明,北太平洋地区大气臭氧总量长期变化呈现减少趋势,但是减少速率随季节和纬度带表现出差异性,在各纬度带臭氧峰值季节臭氧下降趋势最为显著.在0°—15°N地区臭氧高值出现在夏秋季节并在8月达到峰值,峰值月份臭氧年均下降率约为0.2DU/a;15°—30°N亚热带地区臭氧高值出现在春夏季并在5月达到峰值,峰值月份臭氧年均下降速率约为0.22DU/a;而在30°—45°N中纬度地区臭氧高值出现在冬春季并在2月达到峰值,峰值月份臭氧年均下降率0.75DU/a.在臭氧分布年平均态基础上,影响臭氧总量分布变化的因素主要有臭氧损耗物质(EESC)、太阳辐射周期(Solar)、准两年振荡(QBO)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等.其中,EESC导致臭氧损耗效应随着纬度升高而增大,在从低到高的三个纬度带损耗最大值分别为11DU、16DU和66DU;Solar增强导致臭氧增加,在三个纬度带的增加效应最大值分别为16DU、17DU和19DU;QBO@10hPa和QBO@30hPa对臭氧影响幅度基本在±10DU内波动,只有QBO@10hPa对30°—45°N区域的影响作用达到14DU,值得注意的是QBO影响作用随着纬度变化存在相位差异,在0°—15°N区域臭氧变化与QBO呈现相同相位,而在15°—30°N和30°—45°N区域臭氧变化与QBO呈现相反相位;ENSO对各个纬度带臭氧影响幅度也在±10DU内,ENSO影响作用在不同纬度带也存在相位差异,臭氧总量变化在0°—15°N、15°—30°N区域与ENSO相位相反,在30°—45°N区域与ENSO相位一致.
韩爽爽黄富祥陈希夏学齐
关键词:北太平洋臭氧总量SOLARQBOENSO
2008年以来青藏高原春季大气温度逆转趋势及其与臭氧总量变化之间的可能联系被引量:4
2019年
利用ERA-Interim 和MERRA-2 再分析资料,考察1980-2017 年青藏高原大气温度变化趋势和规律,年、季、月不同时间尺度分析结果均揭示2008 年以来青藏高原春季大气温度变化呈现逆转趋势:高原上空平流层下部150 ~ 50hPa 呈现明显的增温趋势(1.0 ~ 2.7℃/10a),对流层上部300 ~ 175 hPa 呈现明显的降温趋势(-3.1 ^-1.0℃/10a),这与此前的大气温度变化趋势完全相反。利用TOMS 和OMI 卫星臭氧遥感资料,考察同期青藏高原臭氧总量变化特征,表明2008 年以来青藏高原臭氧总量也表现出逆转的增加趋势,与大气温度逆转趋势吻合,从冬末至春季各月均有显著增加趋势,尤以5 月臭氧总量增加速率最大,达13.7 DU/10a。青藏高原春季大气温度变化趋势与同期臭氧总量变化特征紧密相关,2008 年后臭氧总量的快速恢复可能是引起大气温度逆转趋势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王晴黄富祥夏学齐
关键词:再分析资料卫星遥感大气温度臭氧总量
华北地区对流层臭氧长期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利用1979~2013年卫星对流层臭氧遥感数据序列,分析华北地区对流层臭氧的长期变化趋势,考察各主要影响因子和对流层顶高度变化对臭氧变化的影响作用.过去30多年来,华北地区对流层臭氧长期变化趋势在不同季节差异很大:夏季对流层臭氧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增长率为1.28 DU/10 a;冬季表现出下降趋势,下降率为1.46 DU/10 a;在春季和秋季表现出波动性下降趋势.对流层臭氧夏季含量最高,一般在50 DU上下,春季平均值大约40 DU,秋季平均值35 DU左右,冬季含量最小一般在26 DU左右.对华北地区对流层臭氧分布变化产生显著影响的因子主要有太阳周期(Solar),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准两年振荡(QBO).其中,Solar的影响幅度可达到5~6 DU,ENSO影响作用1~2 DU,QBO影响一般小于1 DU.对流层顶高度在年内不同季节存在显著周期变化,与对流层臭氧变化紧密相关,相关系数R=0.826,表明对流层顶高度年周期变化对对流层臭氧产生重要影响.从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对流层顶高度不存在显著性变化趋势,对对流层臭氧变化趋势影响不大.
陈希黄富祥夏学齐曹静徐晓斌
关键词:对流层臭氧太阳周期
2015年12月末北极地表爆发性增温事件的卫星遥感监测
2016年
北极地表天气尺度的爆发性增温事件,往往是由于强烈的大气环流或洋流将低纬度热量输送到北极造成的.2015年12月29日发生的北极地表温度达到0℃以上的爆发性增温事件,引起全球广泛关注.本文利用AIRS获得的多种遥感资料,监测弗拉姆海峡上空大气温度、水汽和臭氧的急剧变化.卫星遥感监测表明,水汽和温度从27日开始出现明显增加,29日达到峰值,然后开始回落和振荡,直到1月2日都维持在12月平均值以上;与此同时,大气臭氧则呈现相反的变化,从27日开始显著减少,29日达到极小值,然后开始回升和振荡,到1月2日才回复到12月平均值附近.水汽变化主要发生在从地表到100 hPa高度,29日水汽在400 hPa高度最大增幅达到12月平均值的6倍;温度变化主要发生在从地表到250 hPa高度,29日地表温度达到0℃以上.臭氧总量的变化速度快、幅度大,与26日相比,29日臭氧总量减少102 DU达到12月平均值1/3以上;臭氧垂直廓线变化主要发生在400~5 hPa高度,与27日相比,29日臭氧垂直廓线在此高度层内的减少量占臭氧总量减少量的80%~90%.利用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HYSPLIT)气团后向轨迹追踪,分析表明造成此次地表爆发性增温事件的作用机制是,北大西洋低压风暴将大量低纬度温暖、潮湿的空气快速输送到北极,导致低层温度和水汽含量的急剧增加,同时大气从低纬度向高纬度的输送,配合大气从低层向高层的垂直运动,导致对流层上部到平流层中上层臭氧分布的急剧变化,从而造成臭氧总量和垂直廓线的急剧变化.此次典型个例的卫星遥感监测表明,天气尺度的动力输送造成北极地区热量、水汽和臭氧的快速剧烈变化.
黄富祥任素玲韩爽爽孙冷张艳惠雯
关键词:LAGRANGIAN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