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科委医学引导类科技项目(09411962100)

作品数:7 被引量:58H指数:5
相关作者:王晓瑛周行涛张曦陈菲菲陈昕阳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医学引导类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人工晶状体
  • 6篇近视
  • 6篇晶状体
  • 5篇有晶状体眼
  • 5篇晶状体眼
  • 4篇植入
  • 4篇植入术
  • 4篇高度近视
  • 3篇后房
  • 3篇后房型
  • 3篇后房型人工晶...
  • 2篇有晶状体眼人...
  • 2篇有晶状体眼人...
  • 2篇植入术后
  • 2篇生物显微镜
  • 2篇术后
  • 2篇屈光
  • 2篇人工晶状体植...
  • 2篇人工晶状体植...
  • 2篇显微镜

机构

  • 7篇复旦大学

作者

  • 7篇王晓瑛
  • 5篇周行涛
  • 4篇张曦
  • 3篇陈昕阳
  • 3篇陈菲菲
  • 1篇陈昕纬
  • 1篇沈阳
  • 1篇陈志
  • 1篇缪华茂
  • 1篇汪琳
  • 1篇陈珣

传媒

  • 4篇中国眼耳鼻喉...
  • 1篇复旦学报(医...
  • 1篇实用医院临床...
  • 1篇中华眼视光学...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模拟拱高与术后真实拱高的比较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50MHz全景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对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PC—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患者进行术前模拟拱高(SV),并分析其与术后实际拱高的一致性和相关性。方法自身对照研究。选取2014年5月至2014年7月至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视光中心拟行PPC—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21例(37眼),年龄(30.0±9.0)岁,等效球镜度(SE)(-15.60±5.74)D。术前根据检查确定欲植入PPC.ICL的屈光度和尺寸后,运用Compact Touch STS UBM模拟得到植入术后的眼内图像和位置,并测量其SV,术后1个月再次分别运用Compact Touch STS UBM及Pentacam测量真实拱高,分别记录为VUBM及Ventarcm.分别运用Pearson相关与Bland—Altman分析两两变量间的相关性及一致性。结果SV与VUBA、VPentarum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6.660、9.658,P〈0.01)。SV与VUBM、VPetacam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0.508、0.557,P〈0.01)。用Bland—Altman对三者进行一致性分析,VUBM与VPetacam一致性最强,95%一致性区间(95%LoA)为-0.07-0.22mm,而SV与VUBM、VPetacam的临床一致性并不显著(95%LoA分别为-0.19—0.66mm、-0.07-0.70mm)。结论Compact Touch STS UBM与Pentaeam对高度近视患者PPC-ICL植入术后拱高的测量在临床上可相互替代,但Compact Touch STS UBM术前模拟PPC—ICL植入后的SV与术后真实拱高尚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临床探索。
张曦王晓瑛
关键词:近视退行性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超声生物显微镜
新型中央孔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 V4c)用于矫正中高度近视眼的临床结果被引量:25
2017年
目的评估新型中央孔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V4c植入术矫正中高度近视眼的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稳定性及高阶像差变化。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7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接受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26例(49眼),随访裸眼视力(un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UDVA)、矫正视力(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CDVA)、屈光度、眼轴、眼压、内皮细胞计数、拱高、总高阶像差至术后6个月。结果患者术前平均等效球镜(-12.73±4.06)D,术后6个月为(-0.49±0.81)D,42眼(85.71%)在±1.00 D以内;35眼(71.43%)UDVA达1.0及以上,39眼(79.59%)CDVA达1.0及以上,45眼(91.84%)UDVA和CDVA达0.5及以上。安全性和有效性指数分别为1.33±0.37和1.21±0.27。40眼(81.63%)实际矫正度数在预期矫正度数±0.50 D以内,47眼(95.92%)在±1.00 D以内。术后眼压稳定,未见早期急剧性眼压升高。术后6个月平均拱高为(499.15±245.16)μm,内皮细胞较术前丢失0.88%。ICL V4c术后不增加总高阶像差。结论 ICL V4c植入术是一种具有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及稳定性的手术方式。
陈珣王晓瑛缪华茂周行涛
关键词:高度近视ICL高阶像差
TICL植入术后人工晶状体旋转及其处理被引量:7
2012年
资料患者1,女性,38岁,高度近视合并散光。术前屈光度及矫正视力:存眼-15.00/-2.00×15°-0.9,左眼-15.50/-2.00X175°→0.9;
陈菲菲王晓瑛陈昕阳周行涛汪琳
关键词:植入术后高度近视矫正视力屈光度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并发症及其处理被引量:2
2013年
本文综述了使用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IOL)植入术来矫正屈光不正可能引起的主要并发症及其处理方式,讨论不同类型的PIOL在并发症的差异,以及其预防与处理措施。PIOL是充满应用前景的技术,如何增加设计完善性,降低并发症,并提高安全性是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陈昕阳王晓瑛
关键词: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发症矫正屈光不正同类型
高度近视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前节解剖变化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 分析高度近视眼患者植入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Visian ICL V4)术后眼前节解剖结构的变化.方法 本研究入选行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93例(175眼),平均年龄(30.52 ±7.00)岁(18~48岁),其中119眼接受ICL植入术,46眼接受Toric-ICL植入术.比较术前和术后1周前房容积(ACV)、前房深度(ACD)、房角角度(ACA)(3:00 ~9:00位方向)变化、ICL光学区后表面到晶状体前囊膜中央距离(拱高)、角膜-晶状体间距、虹膜-晶状体间距、人工晶状体等效球镜(pIOL SE)等各参数间的关系.结果 术前、术后1周ACV分别为(200.29±31.76) mm3及(116.49±21.88) mm3,ACV减少(t=48.456,P=0.000).术前、术后ACD由(3.17 ±0.23) mm减少到(2.89±0.33) mm(t=12.237,P=0.000),术前、术后房角由(36.40 ±4.90)°减少到(23.44 ±5.07)°(t=31.131,P=0.000);术后ACV和术后ACD与术后ACA呈现正相关(分别为r=0.637,P=0.000;r=0.393,P=0.000).术后的角膜-晶状体间距较术前增加(0.40 ±0.31) mm(t=-16.935,P=0.000),其与拱高呈正相关(r=0.446,P=0.000).多因素回归分析,拱高与角膜-晶状体间距比值、手术前后的瞳孔变化率是独立的手术前后角膜-晶状体间距变化的影响因素(分别是P =0.001和P=0.048).结论 ICL植入术后,虹膜平面抬升,使前房容积变小和房角变窄.
陈昕阳王晓瑛陈菲菲张曦周行涛陈昕纬
关键词:高度近视前房
高度近视患者睫状沟直径与角膜水平直径的比较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研究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biomicroscopy,UBM)STS模式所测量高度近视患者睫状沟直径(ciliarysulcusdiameter,STS)与角膜水平直径(whitetowhitediameter,WTw)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5—7月我院视光中心就诊的高度近视患者40例(74眼),根据不同前房深度,将患者分为浅前房(2.80mm≤ACD〈3.20mm)组,中等深度前房(3.20mm≤ACD〈3.40mm)组及深前房(ACD≥3.40mm)组,分别采用CompactTouchSTSUBM与IOLMaster测量患者睫状沟直径与角膜水平直径。结果三组不同前房深度患者所测得水平STS与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13,0.000)。在浅前房组与中深度前房组,水平STS与w聊有显著相关性(Pearson相关分析,r值分别为0.439、0.578,P值分别为0.000、0.013),在深浅房组水平STS与wTw并未表现出显著相关性(r=-0.337,P=0.135)。三组中垂直睫状沟直径与水平睫状沟直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08和0.000)。结论水平STS与wTw相关性较弱,且在不同前房深度两者的相关性不同,尤其在前房深度为3.40mm以上时,并不能以wTw预测STS的值。眼后房为竖椭圆形结构。全景UBM为ICL术人工晶状体尺寸选择及术前评估、术后拱高预测均可提供较为直观的依据。
张曦沈阳王晓瑛周行涛
关键词:高度近视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超声生物显微镜
高度近视患者与中低度近视患者周边屈光度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与中低度近视患者周边屈光度的差异。方法对45例2013年6~10月在本院眼视光学中心就诊的近视患者(-2.50^-11.50 D)进行周边屈光度测量。患者平均年龄为(28.67±7.37)岁(20~47岁)。将患者分为高度近视组(球镜>-6.00 D,26例)和中低度近视组(球镜≤-6.00 D,19例)。遮盖左眼,右眼裸眼状态下,从颞侧30°至鼻侧30°依次注视7个2.5 m远视标,用红外自动验光仪获取6个角度的周边屈光度和1个中心屈光度。周边屈光等效球镜值(Ma)减去中心屈光等效球镜值(M0)即得到相对周边屈光度(RPRE)。周边与中心散光均分解为180°轴位散光(J180)和45°轴位散光(J45)。结果高度近视组和中低度近视组的平均RPRE在颞侧视网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偏中心注视角度的增加而增大,高度近视组的RPRE比中低度近视组更倾向于远视性离焦,而在鼻侧视网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高度近视组鼻、颞侧RPRE不对称,颞侧视网膜较鼻侧视网膜远视性离焦量大(P<0.05)。2组患者周边散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度近视颞侧远视性离焦较中低度近视更加显著,可能与高度近视患者近视持续加深相关。
张曦王晓瑛陈菲菲陈志周行涛
关键词:近视散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