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9076)

作品数:11 被引量:60H指数:5
相关作者:梁幼生诸葛洪祥汪伟骆伟周霞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苏州大学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血吸虫
  • 9篇吸虫
  • 7篇日本血吸虫
  • 5篇尾蚴
  • 4篇毛蚴
  • 3篇细胞
  • 2篇血吸虫病
  • 2篇致弱尾蚴
  • 2篇水体
  • 2篇吡喹酮
  • 2篇吸虫病
  • 2篇小鼠
  • 2篇抗药
  • 2篇抗药性
  • 2篇BALB/C
  • 2篇虫病
  • 1篇钉螺
  • 1篇星形
  • 1篇星形胶质
  • 1篇星形胶质细胞

机构

  • 7篇江苏省血吸虫...
  • 7篇苏州大学
  • 1篇卫生部
  • 1篇南京市疾病预...
  • 1篇南阳医学高等...
  • 1篇镇江市疾病预...

作者

  • 9篇梁幼生
  • 7篇诸葛洪祥
  • 4篇汪伟
  • 4篇骆伟
  • 4篇周霞
  • 3篇邢云天
  • 3篇龚唯
  • 3篇戴建荣
  • 3篇刘晨晨
  • 3篇李洪军
  • 3篇张静
  • 3篇李幼子
  • 2篇王本敬
  • 2篇钱科
  • 2篇王文波
  • 2篇申云侠
  • 2篇沈海英
  • 2篇陈明中
  • 2篇曲国立
  • 2篇魏剑英

传媒

  • 7篇中国血吸虫病...
  • 3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中国寄生虫学...

年份

  • 1篇2013
  • 7篇2011
  • 3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检测水体日本血吸虫毛蚴PCR方法的建立
2010年
目的建立一种灵敏、特异的痕量检测日本血吸虫毛蚴的PCR方法。方法取感染6~8w日本血吸虫的小鼠肝脏,碾磨后沉淀,孵化并利用间接连续离心法富集毛蚴,采用蛋白酶K-苯酚法提取毛蚴基因组DNA。登陆GenBank查询获得日本血吸虫保守序列18S小亚基单位核糖体脱氧核酸(18SrDNA)基因,利用引物设计软件PrimerPremier5.0和Oligo6自主设计一对引物,建立检测日本血吸虫毛蚴的PCR方法。梯度稀释血吸虫毛蚴基因组DNA进行PCR方法的灵敏性试验,设置阴性对照,PCR产物通过电泳鉴定。结果 PCR扩增日本血吸虫毛蚴得到特异性DNA片段,片段长度为463bp,阴性对照组无扩增产物。PCR法可检测出日本血吸虫毛蚴DNA的最低浓度为62.5pg/μL。结论建立的检测日本血吸虫毛蚴PCR方法灵敏、特异,具有一定的预警作用。
王廷安沈海英申云侠王文波王本敬梁幼生诸葛洪祥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毛蚴PCR
血吸虫对吡喹酮抗药性的研究ⅩⅢ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药性的实验诱导被引量:27
2011年
目的实验研究在吡喹酮药物压力下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产生抗药性的可能性。方法取采自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湖滩现场和江苏省实验室传代的感染性钉螺实验室逸蚴,获得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从感染鼠肝脏分离成熟虫卵孵化毛蚴感染湖北钉螺,建立现场采集株和实验室传代株日本血吸虫小鼠钉螺实验室生活史循环。用定量尾蚴(40条/鼠)感染小鼠,感染35d后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抗性诱导组:对照组小鼠感染后45d解剖收集肠系膜静脉和肝门脉静活虫体,计算虫负荷(条/鼠);抗性诱导组小鼠采用灌胃法一次口服亚治疗剂量吡喹酮进行治疗,服药22d后解剖收集肠系膜静脉和肝门脉静存活虫体。计算虫负荷(条/鼠)和减虫率,完成首轮诱导。取抗性诱导组小鼠肝脏,分离虫卵,实验室孵化出毛蚴重新感染钉螺,感染后的钉螺经25℃生化培养箱内饲养60~70d后,分离感染性钉螺并逸蚴,用成熟尾蚴感染小鼠,开始新一轮循环诱导。首轮诱导吡喹酮口服剂量为100mg/kg,后每循环2~3轮增加100mg/kg口服剂量。取完成8轮诱导后和未经诱导原代虫株的尾蚴感染小鼠,感染35d后分别采用300mg/kg和600mg/kg吡喹酮一次性灌胃治疗感染小鼠,服药后14d解剖感染鼠,收集活虫,计算各虫株减虫率,评价虫株经8轮诱导后对吡喹酮敏感性的变化。结果在实验室内建立了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和湖南现场采集株2个虫株,并对其实施了8轮诱导。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在小鼠体内经第1轮口服1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22.3%,第8轮口服3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53.7%,减虫率随口服吡喹酮剂量增加而增加;湖南现场采集株在小鼠体内经第1轮口服1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66.8%,第8轮口服3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仅为20.6%,减虫率随口服吡喹酮剂量增加而显著降低。未经吡喹酮诱导的江苏实
梁幼生李洪军戴建荣汪伟曲国立陶永辉邢云天李幼子钱科魏剑英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药性
血吸虫对吡喹酮抗药性的研究XIV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成虫毛蚴和尾蚴对吡喹酮敏感性比较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测定实验室诱导筛选获得的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成虫、毛蚴和尾蚴对吡喹酮的敏感性变化,为建立吡喹酮敏感性检测/监测技术提供依据。方法以未暴露于吡喹酮的日本血吸虫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和现场采集并经实验室传代的湖南株作为吡喹酮敏感株,以实验室传代并经吡喹酮抗性诱导的日本血吸虫江苏抗性诱导株及现场采集并经实验室吡喹酮抗性诱导的湖南抗性诱导株作为吡喹酮抗性株。分别收集各虫株尾蚴感染小鼠,感染35d后分为6组,5个服药组分别一次性灌服剂量为37.5、75、150、300mg/kg和600mg/kg吡喹酮,对照组不给药;用药后14d解剖小鼠,收集小鼠体内成虫,计算虫负荷和减虫率,计算吡喹酮对各虫株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值)。取一定量各虫株尾蚴分别暴露于10-5、5×10-6、10-6、5×10-7mol/L和10-7mol/L吡喹酮溶液中,20、40、60、80min和100min后,在解剖镜下观察尾蚴的断尾变化,计算各虫株尾蚴断尾率。取一定量各虫株毛蚴分别暴露于10-5、5×10-6、10-6、5×10-7mol/L和10-7mol/L吡喹酮溶液中,1、3min和5min后,解剖镜下观察毛蚴的形态变化,计算各虫株毛蚴变形率。结果吡喹酮对江苏吡喹酮敏感株和抗性诱导株的ED50值分别为147.7mg/kg和565.5mg/kg,对湖南吡喹酮敏感株和抗性诱导株的ED50值分别为151.8mg/kg和467.2mg/kg。当暴露于10-5mol/L吡喹酮溶液中20min,江苏吡喹酮敏感株尾蚴断尾率为68.8%,吡喹酮抗性诱导株尾蚴断尾率为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暴露于10-7mol/L吡喹酮溶液中100min,江苏吡喹酮敏感株尾蚴断尾率为15.9%,吡喹酮抗性诱导株尾蚴断尾率为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暴露于10-5mol/L吡喹酮溶液中20min,湖南吡喹酮敏感株尾蚴断尾率为59.4%,吡喹酮抗性诱导株尾蚴断尾率为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暴露于5×10-7mol/L吡喹酮溶液中40min,湖南吡喹酮敏感株尾蚴�
李洪军梁幼生戴建荣汪伟曲国立李幼子邢云天陶永辉钱科贾悦杨振坤魏剑英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药性成虫毛蚴尾蚴
致弱日本血吸虫尾蚴诱导BALB/c小鼠早期免疫应答动态变化研究
2011年
目的比较辐照致弱日本血吸虫尾蚴免疫小鼠与正常感染小鼠早期免疫活化程度及其动态变化差异。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和免疫组织化学(IHC)方法比较辐照致弱尾蚴免疫小鼠与正常感染小鼠早期脾组织和/或肺组织中树突状细胞(DC)表面分子CD11c、T细胞表面分子CD25表达差异及脾细胞和外周血中CD3+CD25+/CD3+T细胞比例,分析T细胞免疫活化程度及其动态变化。结果在感染后7d,脾细胞中的CD3+CD25+/CD3+T细胞比例致弱尾蚴免疫组为(19.52±3.65)%,明显低于正常感染组的(22.12±3.24)%;而在第14、21天,致弱尾蚴免疫组这一比例分别为(28.73±3.94)%和(26.43±0.40)%,均高于正常感染组的(13.68±3.64)%和(14.42±2.24)%。在攻击感染后7、14、21d,致弱尾蚴免疫组与正常感染组小鼠在肺组织中的CD11c+DC表达率分别为(1.05±0.16)%和(0.96±0.15)%、(1.34±0.15)%和(1.09±0.17)%、(1.49±0.14)%和(0.97±0.16)%,脾组织中CD11c+DC表达率分别为(2.05±0.26)%和(1.95±0.18)%、(2.24±0.25)%和(2.17±0.25)%、(2.18±0.26)%和(2.06±0.18)%。在攻击感染后7、14、21d,致弱尾蚴免疫组与正常感染组小鼠在肺组织中CD25+T细胞表达率分别为(1.24±0.13)%和(1.17±0.16)%、(1.48±0.11)%和(1.25±0.13)%、(1.55±0.14)%和(0.97±0.12)%,脾组织中CD25+T细胞表达率分别为(3.25±0.22)%和(2.93±0.20)%、(4.57±0.23)%和(3.69±0.24)%、(4.28±0.24)%和(3.86±0.26)%,紫外线辐照致弱尾蚴免疫小鼠较正常感染小鼠在攻击感染后第7、14、21天能在肺组织募集更多的CD11c+DC并激活更多的CD25+T细胞。结论致弱日本血吸虫尾蚴免疫小鼠在攻击感染后14、21d,小鼠体内T细胞激活程度和肺部DC活化程度均高于正常感染组,提示致弱尾蚴在肺部可募集更多抗原递呈细胞并使之活化。
周霞邱玉华龚唯刘晨晨张静骆伟诸葛洪祥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致弱尾蚴树突状细胞T细胞免疫应答小鼠
白头翁总皂苷对日本血吸虫虫卵毛蚴 尾蚴的作用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观察白头翁总皂苷(Pulsatilla chinensis(Bunge)Regelsaponins,PRS)对日本血吸虫虫卵、毛蚴、尾蚴的杀灭效果,为白头翁总皂苷作为抗血吸虫新药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尾蚴腹部贴片法感染ICR小鼠,感染后42 d的鼠肝脏经研磨、过筛获得虫卵,毛蚴由虫卵孵化,尾蚴由阳性感染钉螺光照逸出,采用0、1、2、3、4、5、6、7、8μg/ml的PRS药液分别于不同时间作用虫卵、毛蚴、尾蚴。结果不同浓度PRS及对照药物吡喹酮(PZQ)对日本血吸虫虫卵作用24 h的孵化结果显示,PRS对虫卵孵化的抑制效果略优于PZQ,尤其在4μg/ml浓度时,日本血吸虫虫卵对PRS的作用更敏感。1、2、3、4、5、6、7、8μg/ml的PRS药液作用于毛蚴30 min后,毛蚴死亡率分别为13.47%、26.05%、60.99%、90.84%、100%、100%、100%、100%。作用于尾蚴30 min后,尾蚴的死亡率分别为5.32%、18.81%、44.7%、76.87%、98.28%、100%、100%、100%。毛蚴、尾蚴的死亡率对PRS的作用时间和浓度有一定依赖性。结论体外实验显示PRS对日本血吸虫虫卵、毛蚴、尾蚴均有杀伤作用,有望成为新的抗血吸虫药物。
陈岩勤许琼明诸葛洪祥梁幼生李笑然杨世林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虫卵毛蚴尾蚴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研究网络精选(Ⅳ)
2011年
本文从Medline上摘选了发表于2010年7月-2010年12月的有关中国血吸虫病及血吸虫学研究的部分论文,内容涉及日本血吸虫生物学、种群遗传学,以及血吸虫病免疫诊断、疫苗、分子生物学和抗血吸虫药物等。
汪伟梁幼生
关键词:血吸虫病血吸虫MEDLINE
Treg细胞在致弱日本血吸虫尾蚴免疫BALB/c小鼠体内表达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分析致弱日本血吸虫尾蚴免疫小鼠与正常感染小鼠体内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变化差异,探讨其与致弱尾蚴免疫小鼠诱导免疫保护作用间的关系。方法 40只SPF级BALB/c雌性小鼠随即分3组:一组为辐照致弱尾蚴免疫后攻击感染组(A组),一组为直接攻击感染组(B组),每组各16只小鼠;其余8只小鼠作为空白对照。感染后6、8周剖杀小鼠,取小鼠外周血与肝脾组织,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比较A、B两组小鼠脾细胞和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CD4+CD25+Foxp3+/CD4+CD25+T细胞比例,分析Treg细胞免疫活化程度;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法检测Foxp3在小鼠肝脾组织中表达情况。结果攻击感染后第6周,A组与B组小鼠外周血细胞中CD4+CD25+Foxp3+/CD4+CD25+T细胞比例分别为(14.15±2.62)%和(7.9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脾细胞中分别为(14.52±2.98)%和(8.18±2.84)%,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攻击感染后第8周,两组小鼠外周血中CD4+CD25+Foxp3+/CD4+CD25+T细胞比例分别为(15.92±2.98)%和(13.26±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脾细胞中分别为(16.42±2.46)%和(13.48±2.36)%,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小鼠肝脾组织IHC结果显示,攻击感染后第6周,A、B两组小鼠肝组织中Foxp3阳性细胞表达评分分别为"+"、"-",脾组织中为"++"、"+";攻击感染后第8周,肝组织中Foxp3阳性细胞表达评分分别为"++"、"-",脾组织中分别为"++"、"+"。结论 CD4+CD25+Foxp3+Treg细胞在辐照致弱日本血吸虫尾蚴免疫小鼠攻击感染中后期的表达高于直接感染对照组,提示CD4+CD25+Foxp3+Treg在致弱尾蚴免疫小鼠攻击感染后处于较稳定水平,并且未在日本血吸虫攻击感染后明显下调,可能与该免疫小鼠发挥免疫保护作用有关。
周霞邱玉华龚唯张静刘晨晨骆伟陈明中诸葛洪祥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致弱尾蚴转录因子FOXP3
荧光实时定量PCR定量水体中日本血吸虫尾蚴方法的建立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建立快速、高效、特异的定量水体中尾蚴的数量和检测水体中日本血吸虫尾蚴残余基因组DNA的方法,来评估水体受日本血吸虫尾蚴污染的程度。方法根据日本血吸虫基因组DNA中的3个多拷贝序列Sjrh1.0(序列号:U92488.1)、18S小亚基单位核糖体核酸基因(18SrRNA)序列(序列号:AY157226.1)和逆转录转座子SjR2的G55A序列(G55A)(序列号:AF412221.1),设计常规PCR引物和实时定量PCR引物,选取较好的靶序列建立SYBR GreenI实时定量PCR方法,绘制尾蚴数的对数与Ct值的标准曲线,并对疫水中日本血吸虫尾蚴残余的基因组DNA进行检测。结果尾蚴数的对数与Ct值的标准曲线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18 6,重复性良好。结论本方法特异性高,灵敏,可定量水体中尾蚴数,对疫水检测有一定的预警作用。
王本敬王文波周霞陈艳勤张静刘晨晨梁幼生诸葛洪祥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尾蚴荧光实时定量PCR
光强和光色对钉螺趋光性的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研究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对不同光强和光色的趋性。方法利用自制的趋光性装置,以正常的湖北钉螺(O.hupensis)为研究对象,用白光为光源,光强梯度分别为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5000Lux;光色采用红、黄、绿、蓝4种颜色,光照强度皆为100Lux,对钉螺进行趋性实验。结果钉螺在所设的白光照度下均表现出正趋光性,当照度低于2 000Lux条件下,随着光强的增强趋光指数增大,照射强度为2000Lux时趋光指数达到最大,在500Lux、1000Lux、1500Lux三个梯度下趋光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500Lux与2000Lux两个照度之下趋光指数具极显著性差异(P<0.01),光强大于2000Lux时,随着光强的增强趋光指数下降,在2500Lux、3000Lux和3500Lux三个梯度之间,钉螺的趋光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但3500Lux与4000Lux之间趋光指数差异极明显(P<0.01)。钉螺在4种颜色光照下均表现为正趋光性,钉螺对绿光和红光的趋光指数具显著性差异(P<0.01),4种颜色光对钉螺的趋性的影响效果大小依次为绿光>蓝光>黄光>红光。结论钉螺对光强和光色具有不同的趋性反应。
申云侠诸葛洪祥梁幼生周霞龚伟骆伟陈明中
关键词:钉螺趋光性光强光色
江苏省血吸虫病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 Ⅴ长江水域血吸虫毛蚴感染性的监测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建立长江水体血吸虫毛蚴监测方法,监测水体受血吸虫虫卵污染情况,为追踪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灭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长江江苏段选择45个监测点,采用浮瓶-尼龙袋哨螺测定法,每个点投放500只阴性钉螺,于2009年5-9月每月投放1次,每次投放28 h,钉螺收回后置于25℃恒温箱内饲养。首次回收2个月后每月采用群体逸蚴法检测1次钉螺感染性,在末次投放3个月后,采用压碎法解剖全部钉螺,观察钉螺血吸虫感染情况,并调查出现感染螺环境的人畜活动情况。建立江苏省长江水域哨螺监测数据库,绘制哨螺阳性点地理分布图,计算江水中钉螺单位时间被血吸虫毛蚴感染的阳性率。结果 45个点5个月共投放哨螺44 717只,回收43 477只,回收率为97.23%;钉螺逸蚴81 410只次,未发现感染性钉螺;解剖钉螺13 033只,发现5只感染血吸虫,钉螺感染率为0.038%,水体中钉螺感染血吸虫的阳性率为4.11/100万。在45个监测点中检出阳性点5个,阳性点出现率为11.11%;其中哨螺阳性点分布在长江南岸3个、北岸1个、江心洲1个,其阳性点出现率分别为21.43%、5.56%和7.69%,南岸哨螺阳性点出现率是北岸的3.8倍。5个阳性点中有3个为渔船民集散地。结论江苏省长江南岸水域受血吸虫虫卵污染程度高于北岸,渔船民集散地是重要的污染地之一。浮瓶-尼龙螺袋哨螺测定法是监测水体受血吸虫虫卵污染的有效方法。
戴建荣李洪军孙乐平邢云天汪伟李幼子高扬张联恒高原洪青标梁幼生
关键词:血吸虫病毛蚴传染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