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4CB518908)

作品数:33 被引量:92H指数:5
相关作者:成军李松洪源王琦郑志兵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地坛医院军事医学科学院沈阳药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重大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理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 4篇化学工程
  • 2篇理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篇病毒
  • 8篇药物
  • 7篇肝炎
  • 7篇肝炎病毒
  • 5篇细胞
  • 5篇基因
  • 4篇蛋白
  • 4篇化学合成
  • 4篇丙型
  • 4篇丙型肝炎
  • 4篇丙型肝炎病毒
  • 3篇多克隆
  • 3篇多克隆抗体
  • 3篇药物化学
  • 3篇乙型
  • 3篇乙型肝炎
  • 3篇乙型肝炎病毒
  • 3篇原核表达
  • 3篇酵母
  • 3篇结核

机构

  • 14篇北京地坛医院
  • 13篇军事医学科学...
  • 6篇沈阳药科大学
  • 5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吉林大学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新疆医科大学
  • 2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4篇成军
  • 11篇李松
  • 10篇洪源
  • 7篇王琦
  • 5篇张学辉
  • 5篇郑志兵
  • 4篇张丽娟
  • 4篇张黎颖
  • 4篇于红
  • 4篇李燕
  • 3篇李国力
  • 3篇苏靖
  • 3篇武会娟
  • 3篇郭江
  • 3篇李行舟
  • 3篇袁菊
  • 3篇张树林
  • 3篇王莉莉
  • 3篇刘瑶
  • 2篇张建龙

传媒

  • 5篇解放军医学杂...
  • 4篇Chines...
  • 4篇中华实验和临...
  • 3篇中国药物化学...
  • 3篇国外医学(药...
  • 2篇中国新药杂志
  • 2篇医学分子生物...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药学学报
  • 1篇中国防痨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医药工业...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国际药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0
  • 4篇2009
  • 9篇2008
  • 9篇2007
  • 6篇2006
  • 2篇2005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环醇对小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8
2005年
目的研究双环醇对小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影响.方法小鼠连续4周给予5%酒精Lieber-Decarli全营养液体饮食,建立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动物于造模前和造模后口服双环醇每日1次,连服2~4周.末次给药后24 h 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胆固醇、低/高密度脂蛋白(HDL/LDL)和肝脏甘油三酯(TG),肝脏二甲基亚硝胺脱甲基酶(NDMA-DM),谷胱甘肽(GSH)及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还原酶(GR)、乙醛脱氢酶(ALDH)水平以及病理形态改变. 结果双环醇(200/300 mg*kg-1*d-1,连服2~4周)可明显抑制酒精引起的血清ALT和NDMA-DH的升高和肝脏GSH、GST、GR、ALDH的减低,使其恢复至正常水平.此外,双环醇还可使肝脏升高的TG下降28%~34%,提高血清HDL水平(68%~98%),降低LDL(33%~42%).肝脏脂肪性变也明显减轻,双环醇预防给药组(300 mg*kg-1*d-1)小鼠肝脏病理积分为1.4±1.2,双环醇治疗给药组(300 mg*kg-1*d-1)小鼠肝脏病理积分为0.7±0.5,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5,P<0.01﹚.结论双环醇对小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减轻肝脏脂肪堆积,加速乙醇和乙醛的清除以及提高肝脏抗氧化能力相关.
莫成林李烨李燕
关键词:肝疾病酒精性氧化性应激双环醇
4-[4-(3,4-亚甲二氧基苯基)-5-(2-吡啶基)-1H-咪唑-2-基]苯甲酰胺的合成工艺改进
2005年
目的改进4 - [4 -(3,4 亚甲二氧基苯基) - 5 (2 - 吡啶基) 1H 咪唑- 2 - 基]苯甲酰胺(SB -4 315 4 2 )的合成工艺。方法关键中间体4 -[4- (3,4 - 亚甲二氧基苯基) - 5 -(2 - 吡啶基) - N 1 -羟基咪唑 -2 -基]苯腈(1)以三氯化肽[Ti(Ⅲ)Cl3 ]还原得到4 -[4 - (3,4 亚甲二氧基苯基) - 5 - (2 -吡啶基) - 1H 咪唑- 2 - 基]苯腈(2 ) ;2在叔丁醇中以氢氧化钾水解将腈基转化为胺酰基得到了SB -4 315 4 2。结果与讨论中间体和终产物经1H- NMR和MS鉴定,均与文献的数据相符。该合成工艺缩短了合成路线、简化了操作、提高了收率和纯度,避免了使用毒性大的亚磷酸三乙酯[P(OEt) 3 ]。
李行舟代现平肖军海李松
关键词:药物化学化学合成
双环醇对四环素诱发小鼠急性脂肪肝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7
2008年
研究双环醇对四环素诱发小鼠急性脂肪肝的影响。小鼠一次腹腔注射四环素(180 mg.kg-1)24 h后,收集血样和肝组织,采用生化法测定肝脏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胆固醇(cholesterol,CHO)、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以及血清脂质和转氨酶水平;光谱法测定小鼠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速率以及肝脏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VLDL,TG)分泌速率。结果表明,双环醇(150及300 mg.kg-1)连续灌胃给药3次可以不同程度地保护四环素引起的小鼠肝脏TG和CHO升高以及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升高和脂质异常。双环醇(300 mg.kg-1)还可减轻四环素诱发小鼠肝脏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生成增加和GSH水平降低,并能抑制肝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速率下降。双环醇(300 mg.kg-1)可部分逆转四环素所致小鼠肝脏VLDL(TG)分泌速率的减少。由此可见,双环醇对四环素诱发小鼠急性脂肪肝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保护肝线粒体β-氧化功能、改善肝脂蛋白分泌及转运以及抑制肝脏脂质过氧化密切相关。
唐韬李燕
关键词:双环醇四环素脂肪肝
HCV NS5A反式激活基因NS5ATP13在毕氏酵母中的表达研究
2007年
目的探讨NS5AATP13能否在毕氏酵母中成功表达。方法用BstXⅠ将pPICZαA-NS5ATP13线性化后,电转化毕氏酵母菌株KM71H,用Zeocin筛选高拷贝数的酵母菌落,在BMGY和BMMY培养基中进行诱导表达,以甲醇诱导,30℃培养4d,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结果预期分子量大小的NS5ATP13蛋白分泌至培养液。结论NS5ATP13在毕氏酵母中成功表达。
袁菊成军洪源杨延平陶明亮靳亚平韩莉
关键词:毕氏酵母分泌表达HCVNS5A
顺式作用元件的预测被引量:3
2006年
顺式作用元件是同一DNA分子中具有特殊功能的转录因子DNA结合位点和其它调控基序,在基因转录起始调控中起重要作用;按功能特性分为通用调节元件如启动子、增强子及沉默子和专一性元件如激素反应元件,cAMP反应元件;确定顺式作用元件的试验方法主要有:DNA结构分析、序列分析和基因删除或替换等,软件预测是确定顺式作用元件的另一种方法,但不同软件预测结果差异较大,将试验方法与软件预测相结合能够提高顺式作用元件预测的准确性。
武会娟成军罗军张丽娟
关键词:顺式作用元件
天然多糖在体外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的普遍性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研究各种天然多糖在体外抗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探索多糖未来的抗病毒药学用途。方法以云芝、虫草、灵芝、猴头菇4种天然多糖和葡聚糖为研究对象,观察天然多糖对狗肾传代细胞(MDCK)上甲型流感病毒的直接灭活作用、治疗作用、预防作用和综合阻断作用;观察天然多糖对鸡胚中甲型流感病毒的直接灭活作用。结果云芝、虫草、灵芝、猴头菇4种天然多糖对甲型流感病毒有体外灭活作用,这种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毒性低,对病毒感染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安全指数均大于14;没有明显的预防作用;有一定程度的综合阻断作用。结论在随机获取的5种多糖中,云芝等4种天然多糖具有抗甲型流感病毒的活性,说明天然多糖分子可能普遍具有抗病毒活性,如何在实际中运用多糖这一特征防治病毒感染值得进一步研究。
朱成杰赵昆王桂芳赵立勋韩燕星蒋建东
关键词:甲型流感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与其结合蛋白HCBP12在HepG2细胞中的相互作用
2008年
目的:使用哺乳动物双杂交系统探讨HCV-core与HCBP12在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中的相互作用.方法:PCR分别扩增含HCV core及HCBP12的cDNA片段,克隆入pGEM-T载体,经测序正确后再分别克隆入哺乳动物双杂交的表达质粒PBIND和PACT中,并转染HepG2细胞,48h后检测细胞中报告基因luciferase activity的表达水平.结果:Dual-Luciferase Activety系统检测显示PBIND-core与PACT-HCBP12实验组萤火虫荧光与海肾素荧光的比值明显高于其他阴性对照组,但低于阳性对照组.结论:哺乳动物双杂交系统证实HCV核心蛋白与其结合蛋白HCBP12在人肝癌细胞系中HepG2中有一定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研究HCV-core和HCBP12的功能奠定基础.
李小权张树林成军王琦李国力洪源
关键词:肝炎病毒病毒核心蛋白质类
转化生长因子β1活化肝星状细胞反式激活新基因剪切体的功能
2009年
目的探讨反式激活新基因剪切体TTG1A的生物学功能和参与肝纤维化的致病机制。方法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3,将PCR扩增的TTG1A基因与酵母表达载体pGBKT7连接,转化酵母细胞AH109,并在其内表达,而后与转化了人白细胞文库的质粒pACT2的单倍体酵母细胞Y187进行配合,在涂有X—α—gal营养缺陷型培养基上进行双重筛选,提取阳性酵母克隆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经BglⅡ酶切后测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了重组酵母表达载体pGBKT7-TTG1A。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3从人白细胞文库中筛选出19个与TTG1A相互作用的蛋白,其中包括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型DPD(HLA—DPB)、人类核糖体蛋白L30、人类核磷蛋白B23、人类核组蛋白2、人类ash2、人类变异的家族性脾性贫血和变异的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相关蛋白、人类死亡因子4(MORF4L1)、人类遍在蛋白偶连酶E2L3、人类载脂蛋白A-1(APOA1)、人类半乳凝素1以及5个未知功能蛋白。结论成功构建了重组酵母表达载体pGBKT7-TTG1A,初步揭示了新基因TTG1A的生物学功能,为进一步研究TGFβ1介导的肝纤维化分子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基础。
肖琳成军张黎颖郭江洪源张丽娟伦永志蓝贤勇武会娟张跃新张建龙李燕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肝星状细胞
抗菌药物新靶标FabH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06年
由于药物滥用等原因造成的耐药性和结核病在世界范围的卷土重来,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抗菌药物和靶标。近年来,细菌脂肪酸合成酶系统的单功能酶已成为基因组驱动的新型抗菌药物靶标研究的热点。β-酮酰-ACP缩合酶Ⅲ(KASⅢ,FabH)是催化脂肪酸合成碳链延长循环的起始因子,广泛存在于细菌中,在细菌脂肪酸生物合成中起着必要和调节的作用。FabH抑制剂由于其作用靶点与现有抗菌药物不同,有希望成为克服细菌耐药性的一种途径,也将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综述了抗菌药物新靶标KASⅢ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张学辉于红王莉莉李松
关键词:脂肪酸合成酶酶抑制剂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core与其结合蛋白HCBP6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相互作用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core与其结合蛋白HCBP6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相互作用。方法分别扩增HCV核心蛋白core及其结合蛋白HCBP6的cDNA片段,克隆入pGEM-T载体。测序正确后应用双杂交技术把目的片段分别插入哺乳动物细胞双杂交系统的表达质粒pBIND和pACT中构建重组载体。将构建的pBIND-core和pACT-HCBP6重组载体和报告质粒pG5luc共转染HepG2细胞,并设背景对照组(pBIND+pACT)、阳性对照组(pBIND-Myod+pACT-Id)、2个阴性对照组(pBIND-core+pACT、pBIND+pACT-HCBP6)和空白对照组。采用Dual-荧光检测系统和TurnerBiosystemsVeritas微孔板化学发光检测仪检测荧虫素酶活性。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载体pBIND-core和pACT-HCBP6,共转染HepG2细胞之后,其荧虫素酶活性与海肾素酶活性的比值与各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CV核心蛋白core与其结合蛋白HCBP6在肝癌细胞系中确有一定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阐明HCV核心蛋白在细胞凋亡及细胞恶变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小权成军张树林王琦李国力洪源
关键词:肝炎病毒病毒核心蛋白质类双杂交系统技术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