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3YJA720006)
- 作品数:13 被引量:14H指数:3
- 相关作者:康宇袁立莉更多>>
- 相关机构:黑龙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总论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更多>>
- 乾嘉时期的语言哲学问题被引量:1
- 2015年
- 乾嘉时期,中国哲学出现了重要的"语言学转向"。虽然这并未造就出中国近代的语言哲学,但它却引发了人们对语言本身的深切关注,尤其是系统地探讨了几个关键的语言哲学问题。学者们通过对字、词、心、道关系的论述,将文字、词汇、文化制度、语言研究的价值、意义与追求圣人之道的崇高的价值理想联系起来;通过对语言意义理论的思考,解析了汉字符号的意义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演变问题,建构出一系列理解与解释意义的具体方法,并触及关于"解释的循环"问题的理解;通过对"六书"体用论的辨析,形象地揭示了静态的文字形体与动态的语言运用间的有机统一,表明了"音"、"义"间的辩证关系,且在一定程度上推论出语言文字中的"物"与"则"的关系。乾嘉学者对于语言哲学问题的研究意义深刻,影响悠远。
- 康宇
- 关键词:乾嘉学者体用论语言哲学
- 神学观念影响下的汉代天文学发展
- 2014年
- 汉代天文学的发展明显受到其时神学观念的影响:天文观测与星占相联,天象与人间祸福相通;国家历法中,历数具有"神圣性"、不可撼动性,改历的宗教政治色彩浓重;天体演化理论与宇宙构成理论中囊括图谶、"天尊地卑"等理念。在天文学发展的带动下,汉代象数易学大兴,哲学中"验证"思想深入人心,数字神秘主义兴起,并为魏晋玄学本体论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康宇
- 关键词:汉代天文学神学历法
- 由焦循对孔孟经典的诠释看乾嘉经学发展之转向被引量:3
- 2015年
- 乾嘉时期,经学发展出现了转向。学者们创造出有别于宋明义理释经、清初纯考据学派,融考据学与义理学为一体,强调"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渗透的"新义理学"解经范式。其中,焦循的《论语通释》《论语补疏》和《孟子正义》等是典型代表。焦循所强调的"经学非考据",易学释经及"惟经学可以言性灵"等方法,充分体现出乾嘉学者经典诠释之共相。而他在解经中出现的让诠释成为一种单向活动及人为"曲解"圣人原意的方法论问题,亦成为其时经学发展的相似问题。
- 康宇
- 关键词:清代经学
- 论金代经学的建树与特质
- 2013年
- 受女真族封建统治的影响,金代经学的发展缺少系统性与规范性。与同期并存的宋代经学相比,其所取得的成就亦不可同日而语。但在赵秉文、王若虚、李纯甫等学者的努力下,金代经学在实践中仍具有一定的建树,如以多重视角重新审视儒家经典解释形上学,公开确立儒释道三教合流解经方法论,突出经典解读中的"尚中"意识,沟通经学、史学,让"经史一体"成为可能等。基于独特的生长环境,金代经学的发展时常与"象数学"交织在一起,经学论述中常关注夷夏关系,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并存等。无疑,这些内容引人关注,极具学术探讨意义,进而也成为了金代经学自身最为鲜明的特质。
- 康宇
- 关键词:金代经学建树特质
- 论郑玄对汉代经典诠释范式的整合与创新
- 2015年
- 郑玄统一了汉代曾经流行的神学诠释、政治诠释、语言诠释三大解经方法范式,建构出"解释词语→分析辞例→揭示句意→阐发义理"的"综合式"经典诠释新方法。该范式以语言文字、名物制度为解释对象,凸显文本"原意"的重要性,注释中融入道家理性经典精神,同时兼具简约的"平民化"特征。它的出现标志着汉代经典诠释学说发展达到了高峰,并终结了持续百年的今、古文经学之争。其在儒家经学发展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影响深刻而悠远。
- 康宇
- 关键词:汉代经学范式
- 朱熹经学诠释视角下的工夫论被引量:3
- 2016年
- 朱熹将工夫分为"实践"与"涵养"两个部分,通过"知行"、"读书"、"诠释"等相互关系的探讨,建构出以"体验之学"为特征的经典诠释学说。该学说以工夫论为核心理论,讲究"身心一体"、知行间既有先后又有平行,并兼具"诠释循环"特质。为了突显工夫,朱子修订了儒家读书次第,发明出以"广义实践"为基础的诠释方法。然而,在彰显"主体性实践"的同时,朱子诠释学亦遭遇内在难题,需从"解释的张力"视角化解之。
- 康宇
- 关键词:知行读书诠释学工夫论
- 论唐君毅道德形上学的建构
- 2016年
- 唐君毅道德形上学的建构分为早期与晚期两个阶段。他年轻时构建了"道德自我",凸显"心灵本体"的作用,并将之展开于客观人文世界,其高扬"灵根自植",强调坚守本族伦理文化,主张接续和复兴宋明儒有的心性义理之学,重塑儒家伦理文化系统。在学术生涯晚期,他又创造出"心灵九境"说,高扬道德理性,并视之为一个可以容纳宇宙的宏大形上学体系。其中心思想是,世界以生命心灵为体,九境即宇宙的层次结构,其中既有认识的主体,又有认识的客体或对象,对九境的认知就是对主体心灵和宇宙人生的认知,九境之体的心灵生命原初就具有纯粹之善的道德内涵,而每一境中都充斥着道德的元素,每一境里都有道德评价与道德训诫。唐君毅学术思想深受康德道德哲学与黑格尔精神哲学的影响,但他始终坚持"中体西用",主张"灵根自植"与"返本开新",并着力将知识论融入形上学。故其学说在现代新儒家阵营中,特色鲜明。
- 袁立莉
- 关键词:现代新儒家道德自我形上学
- 论儒家诠释学中的两个基本向度——以郑玄、朱熹对经典的解读为中心被引量:3
- 2014年
- 儒家诠释学,是儒家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在它的发展史中,有所谓的“汉学”与“宋学”两大解释传统。由此,也形成了“经由文字训诂及名物制度之学以解明经典中之义理”与“诉诸解经者个人生命的体验或心的唤醒,而遥契经典之道”的两个诠释基本向度。(见《中国经典诠释传统·通论篇》,第312—314页)若进行通俗的解释,即一为“解析文本词句以内的意思”,一为“读出文本词句以外的意义”。
- 康宇
- 关键词:诠释学儒家向度文本意义
- 论隋唐时期“天人感应”说的再起及其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被引量:2
- 2015年
- 隋唐初期,原本销声匿迹的"天人感应"说再次兴起。新兴王朝统治的政治需要,佛道思想的传播,术数学与传统数学的交织等原因,共同促成神学迷信现象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但由于流行范围的局限性,没有理论基础支持,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祥瑞、灾异之说业已失去了生命活力。在柳宗元、刘禹锡等学者发起的中唐"天人关系"讨论中,"天人感应"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此次"天人感应"说的再起与衰微过程,对隋唐自然科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数学、医药学、潮汐理论以及科学思维进展,均感受到其潜移默化的作用。
- 康宇
- 关键词:天人感应神学自然科学
- 论汉代儒家经典诠释中的神学路向
- 2015年
- 神学与经学共融,是汉代儒家经典诠释的重要特色之一。董仲舒以"天人感应"论释经,开经典"神学"诠释之先河。孟喜、京房以象数易学神圣化经典,让由天道明人事及以象征拟万物的象数模式,成为汉代人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谶纬引"经"入"纬"及《白虎通义》以官学形式被君主钦定,更进一步让神学诠释经典的路向在汉代风靡。应该说,这一路向的产生是今文经学快速发展的重要产物,是汉代儒生政治教化讽谏的衍生成果。然而,其内在的"过度诠释"的弊端和对儒家经邦济世使命无法真正实现的缺失,注定其生命力短暂,难以持续传承。
- 康宇
- 关键词:经学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