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03DIB4J129) 作品数:12 被引量:308 H指数:8 相关作者: 庄平 章龙珍 宋超 张涛 王云龙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水产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医药卫生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长江口河蚬营养成分的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25 2009年 河蚬(Corbicula fluminea)是一种栖息于淡水、咸淡水的常见双壳贝类。原产我国,现已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水域,尤其是在长江口滩涂湿地中出现最频、分布最广。长江口是中华鲟幼鱼洄游入海前重要的摄食肥育场所,河蚬在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的食物组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研究分析其营养成分,评价其作为中华鲟幼鱼的饵料对中华鲟幼鱼的营养作用,以及其与中华鲟幼鱼间的营养关系。 庄平 宋超 章龙珍关键词:河蚬 营养评价 脂肪酸 矿物元素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的食物组成及摄食习性 被引量:45 2008年 分析了2004年5—9月长江口水域中华鲟幼鱼的食物组成及摄食的月份变化.结果表明:长江口中华鲟幼鱼以底栖小型鱼类、多毛类和端足类为主要食物,兼食虾类、蟹类及瓣鳃类等小型底栖动物.幼鱼的摄食率和摄食强度较高,且摄食强度存在着月份变化.主要饵料生物组成有明显的月变化,且食物个体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其中5月主食多毛类和蟹类,6月主食鱼类和端足类,7月为鱼类和多毛类,8月样本较少且为空胃,9月为鱼类和虾类.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发现,曾是幼鱼重要饵料的鲬类所占比例极小,其质量百分比仅占1.81%;而以前未曾记录的虾虎鱼类在食物中所占比例较高,其质量百分比达50.54%;等足类以前也未曾记录,其出现频率达10.07%. 罗刚 庄平 章龙珍 张涛 刘健关键词:中华鲟幼鱼 长江口 食物组成 长江口北港和北支浮游动物群落比较 被引量:41 2008年 根据2004年5、8、11月和2005年2月在长江口4个航次的海洋综合调查,通过物种多样性、累积优势度曲线等群落水平指标和相似性检验分析(ANOSIM),对长江口北港和北支浮游动物群落及其主要优势种的差异,以及主要生态因子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港主要由潮汐影响的淡水和低盐水组成,北支由中、高盐水组成.春季,北港浮游动物丰度和多样性均低于北支,主要优势种为中华华哲水蚤;北支浮游动物优势种数较多,主要优势种为真刺唇角水蚤.夏季,北港和北支的多样性较接近,但种类组成差别较大,北港以中华华哲水蚤为主;北支由火腿许水蚤、虫肢歪水蚤和太平洋纺锤水蚤等构成河口和近岸群落.秋季,北港的丰度和多样性均低于北支,且两个水域的浮游动物群落差异明显,北港以中华华哲水蚤为主,北支则由小拟哲水蚤、针刺拟哲水蚤、真刺唇角水蚤和中华哲水蚤等组成.冬季,两个水域种数和多样性均较低,群落差别在四季中最小,均以中华华哲水蚤占绝对优势.温度和盐度及其相互作用是决定长江口浮游动物群落特征的最主要因素.其中温度是研究水域浮游动物群落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而由径流和外海水之间的消长引起的盐度变化是北港和北支浮游动物群落区域变化的决定因素. 高倩 徐兆礼 庄平关键词:盐度 温度 浮游动物 群落 优势种 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鱼卵和仔鱼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2009年 根据2004年5月和8月共2个航次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保护区及其邻近水域16个定点观测站进行的鱼卵和仔鱼调查资料,对该水域鱼卵仔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以及有关的环境影响因子作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鱼卵仔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夏季种类组成变化大,种类数春季高于夏季;其中,以凤鲚(Coilia mystus)卵和仔鱼分布最多,其变动直接影响总量的变化;平面分布范围夏季较春季小,数量主要集中于崇明岛北部的北支水域和崇明东滩的东南部水域,崇明岛南部沿岸的北港水域相对较少;由于调查水域受长江径流的作用十分明显,因而数量分布和种类组成上随径流的变化表现出较明显的季节变动;南、北支水系的水文条件不同,海水由东向西楔入的程度不同,产生的环境状况影响了鱼卵仔鱼的平面分布格局。 蒋玫 王云龙 沈新强 庄平关键词:生态分布 转食不同饵料对野生中华鲟幼鱼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23 2009年 庄平 宋超 章龙珍 刘健 罗刚关键词:野生 中华鲟幼鱼 饵料 脂肪酸 中华鲟幼鱼饵料生物及人工饲料的蛋白质和脂肪酸营养价值评价 被引量:8 2009年 分析了中华鲟幼鱼4种饵料(3种饵料生物:斑尾刺虾虎鱼、安氏白虾、河蚬和1种人工饲料)及2组中华鲟幼鱼(野生和人工养殖)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通过计算4种饵料分别相对2组中华鲟幼鱼肌肉的必需氨基酸比率比值(a/A)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 I),评价4种饵料的蛋白质营养价值;通过分析4种饵料和2组中华鲟幼鱼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评价4种饵料的脂肪酸营养价值。结果表明:斑尾刺虾虎鱼、安氏白虾、河蚬、人工饲料、野生和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肌肉的粗蛋白含量分别为80.57%、67.84%、51.88%、54.20%、91.83%、83.40%。以野生中华鲟幼鱼蛋白为参比,斑尾刺虾虎鱼、安氏白虾、河蚬、人工饲料的EAA I分别为0.938、0.913、0.918、0.956;以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肌肉蛋白为参比,EAA I分别为0.940、0.913、0.915、0.953,说明4种饵料相对2组中华鲟幼鱼而言均是优质蛋白源,基本能满足中华鲟幼鱼的蛋白需求。通过比较4种饵料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发现,中华鲟幼鱼3种饵料生物中含n-3 puFA较多,能为中华鲟幼鱼的入海洄游提供丰富的n-3puFA营养,而人工饲料中含n-3 puFA较少,不能满足用于放流的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对n-3 puFA的营养需求。综合来看,不同饵料的营养成分不同,天然饵料生物的粗蛋白、氨基酸和重要脂肪酸的含量较多,故在研制和开发中华鲟幼鱼的饵料时,应根据其天然饵料生物的营养组成情况,适当地添加其所需的氨基酸和脂肪酸来满足其生长、存活和洄游的营养需求。 庄平 宋超 章龙珍 冯琳关键词:中华鲟幼鱼 饵料生物 人工饲料 脂肪酸 营养价值 全人工繁殖西伯利亚鲟仔稚鱼发育的异速生长 被引量:43 2009年 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是中国主要的淡水养殖对象之一,目前已经实现了苗种的全人工繁殖,为了改善西伯利亚鲟苗种培育技术,采用Image-Pro Plus 5.1软件显微拍照并对仔稚鱼的可量性状进行测量和数据处理,研究了全人工繁殖西伯利亚鲟仔稚鱼(0~53日龄)发育的异速生长及器官优先发育在早期生存和环境适应性上的意义。结果表明:在9、28、37日龄时分别出现3个全长生长拐点。因此,全长的生长可以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0.83、0.79、2.68和1.71mm.d-1,其中第3个阶段的生长率明显高于其他阶段;体质量的增长可以用Gaussion方程进行拟合,相关系数R2=0.99;全长(FL)与体质量(BW)的关系为BW=0.2×10-5(FL)2.72,为负异速生长;在早期发育过程中,仔鱼的许多关键器官的大小均存在异速生长现象,眼径在3~4日龄时,最先达到生长拐点,这意味着眼部是优先发育的,使其在出膜后就能有效地躲避敌害;口宽在17~18日龄时出现拐点,此时随着感觉器官和各鳍的不断完善,主动摄食能力不断加强;胸鳍、背鳍、臀鳍的长度也分别在16~17、13~14、21~22日龄时出现生长拐点,标志着其游泳能力已比较完善,可以有效地躲避敌害和获得食物,为其早期的生存提供了保障。在育苗生产实践中,可以根据生长和发育的阶段性和优先性,适时地和针对性地创造必要的生长发育条件,保证其重要器官得到优先发育,提高早期的成活率。 庄平 宋超 章龙珍 张涛 黄晓荣 王斌关键词:仔鱼 稚鱼 器官发育 环境适应性 野生及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 被引量:111 2007年 对野生及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的肌肉营养成分和营养品质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野生中华鲟幼鱼肌肉中水分、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均显著高于人工养殖中华鲟(P<0.05),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人工养殖中华鲟(P<0.05)。野生和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的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均含有18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72.02、66.21,其构成比例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标准。脂肪酸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野生中华鲟显著高于人工养殖中华鲟(P<0.05),分别为22.99%、7.15%。矿物质含量丰富,微量元素含量野生中华鲟明显高于人工养殖中华鲟。 宋超 庄平 章龙珍 刘健 罗刚关键词:鲟鱼 矿物质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附近水域浮游植物分布 被引量:6 2008年 根据2004年5月至2005年8月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附近水域浮游植物分布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水域物种丰富,共记录浮游植物6门68属132种,硅藻门的物种最多(37属93种),其次为绿藻(17属20种),甲藻、蓝藻、黄藻和裸藻相对较少;物种群落结构多样,有近海低盐性、外海高盐性、河口半咸水性和淡水性四大类群,浮游植物年平均丰度为305.28×104ind/m3,平水期(5、11月)>丰水期(8月)>枯水期(2月),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对物种之间细胞丰度分配比例和浮游植物细胞总丰度起关键性支配作用。长江径流、外海水系季节性消长直接影响到浮游植物物种组成与种群结构变化,浮游植物河口生态特征明显。 王云龙 袁骐 庄平 沈新强 张涛 朱江兴 李备军关键词:浮游植物 长江口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底栖动物 被引量:10 2007年 根据2004年5、8、11月和2005年2月在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附近水域(31°19.58′—31°38′N;121°32.08′—122°11.65′E)4个航次的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水域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变动和优势种时空分布以及与中华鲟幼鱼食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区共有底栖动物48种,种类组成和优势种均有明显的季节更替,四季皆为优势种的仅纵肋织纹螺(Nassariusvariciferus)和狭颚绒螯蟹(Eriocheirleptognathus)2种;夏季总生物量在四季中最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夏季总栖息密度大于其它3个季节,冬季次之,春季和秋季基本一致;夏季是底栖动物总生物量和总栖息密度较高的时期,也是中华鲟幼鱼在长江口停留觅食时期。与2002年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表明,虽然底栖动物优势种组成在深水航道工程后基本稳定,但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呈下降趋势,这直接威胁到保护区内中华鲟幼鱼的饵料基础状况。 张凤英 庄平 徐兆礼 王云龙 朱江兴关键词:长江口 中华鲟幼鱼 底栖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