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科技厅基金(BE2007356)

作品数:2 被引量:73H指数:2
相关作者:李勇曹红娣白洁瑞邓九胜蒋新华更多>>
相关机构:金坛市农林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科技厅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氮肥
  • 2篇氮肥运筹
  • 2篇水稻
  • 2篇水稻产量
  • 2篇土壤
  • 1篇氮素
  • 1篇氮素供应
  • 1篇速效
  • 1篇速效氮
  • 1篇土壤氮
  • 1篇土壤氮素
  • 1篇土壤氮素供应
  • 1篇土壤矿质氮
  • 1篇土壤速效氮
  • 1篇小麦
  • 1篇秸秆
  • 1篇秸秆还田
  • 1篇矿质
  • 1篇矿质氮
  • 1篇还田

机构

  • 2篇金坛市农林局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2篇邓九胜
  • 2篇白洁瑞
  • 2篇曹红娣
  • 2篇李勇
  • 1篇储亚云
  • 1篇朱彩云
  • 1篇周航
  • 1篇蒋新华

传媒

  • 1篇土壤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麦秆还田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及土壤氮素供应的影响被引量:40
2010年
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后不同N肥运筹模式对水稻生长及土壤N素供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秸秆全量还田使水稻增产5.3%,且N肥运筹模式由传统模式A(基蘖肥:穗肥=5:5,基肥:分蘖肥=6:4)优化为B(基蘖肥:穗肥=6.5:3.5,基肥:分蘖肥=8:2)时,增产幅度更大,达9.3%。秸秆全量还田主要通过提高水稻结实率和成穗率,增加有效穗数,实现水稻增产。秸秆还田影响了水稻生长进程,表现为抑制水稻前期(孕穗期)生长和N素累积,而促进后期生物量增加和N素累积。同一时期,N肥模式B水稻生物量、N素累积量均高于模式A。秸秆全量还田后,土壤矿质N发生变化,水稻生育前期较不还田处理(CK)低,而后期较CK高,且N肥运筹模式B较A高。秸秆还田提高了N肥利用率,RNA、RNB分别比CK增加4.1和8.6个百分点,且土壤N素表观盈余量表现为:RNB
李勇曹红娣储亚云邓九胜朱荣松朱彩云蒋新华白洁瑞
关键词:氮肥运筹土壤矿质氮
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对土壤速效氮及水稻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4
2009年
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后不同氮肥运筹模式下水稻产量及土壤氮素供应特征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总施氮量一致时,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小麦秸秆全量还田降低了后茬水稻生育前期(孕穗期之前)土壤速效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而提高了生育后期(孕穗期之后)土壤速效氮含量,且同一生育期,秸秆还田氮肥优化运筹方案B[m(基蘖肥)∶m(穗肥)=6.5∶3.5,m(基肥)∶m(分蘖肥)=8∶2]较氮肥传统运筹方案A[m(基蘖肥)∶m(穗肥)=5∶5,m(基肥):m(分蘖肥)=6∶4]土壤速效氮含量高。秸秆全量还田促进水稻生育后期氮素吸收与生物量增加,而抑制前期增长,且同一生育期秸秆还田配套氮肥运筹方案B水稻氮素与生物量累积高于方案A。等量施氮条件下,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且氮肥运筹方案B增产幅度更大。施氮量为270 kg.hm^-2时,秸秆还田配套氮肥运筹方案B和方案A分别较秸秆不还田处理水稻产量高9.3%和5.3%。秸秆全量还田主要通过增加水稻有效穗数实现增产,有效穗数分别较秸秆不还田处理高6.1%-14.5%。因此,小麦秸秆全量还田配套氮肥运筹方案B是实现水稻高产的有效措施。
李勇曹红娣邓九胜朱荣松白洁瑞周航
关键词:小麦秸秆还田水稻产量氮肥运筹土壤速效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