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42-03)

作品数:2 被引量:17H指数:2
相关作者:王延斌高莎莎王向浩倪小明袁钧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河南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篇煤层气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模型
  • 1篇页岩
  • 1篇页岩气
  • 1篇中煤
  • 1篇渗透率
  • 1篇数学模型
  • 1篇水化学
  • 1篇水化学特征
  • 1篇水压
  • 1篇牛蹄塘组
  • 1篇下寒武统
  • 1篇离子浓度
  • 1篇煤储层
  • 1篇孔隙
  • 1篇孔隙度
  • 1篇化学反应
  • 1篇化学特征
  • 1篇寒武统

机构

  • 4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河南理工大学

作者

  • 3篇王向浩
  • 3篇王延斌
  • 2篇高莎莎
  • 1篇王宏杰
  • 1篇袁钧
  • 1篇张崇崇
  • 1篇倪小明
  • 1篇郭慧

传媒

  • 1篇煤炭科学技术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贵州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成藏条件与有利区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以贵州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为例,通过X射线衍射矿物分析、扫描电镜观察、孔渗测量、液氮吸附法和等温吸附模拟实验等多种方法,对研究区页岩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牛蹄塘组页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TOC分布在0.22%-22.15%,平均值为4.73%,热演化程度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RO值为1.6%-4.0%,主要发育I型干酪根。黑色页岩脆性矿物含量较高,石英含量平均达到58.25%。页岩主要发育有机质生烃形成的孔隙、次生溶蚀孔隙、黏土矿物伊利石化体积缩小形成的微孔隙等三种类型。页岩孔隙度平均为4.64%,渗透率平均为0.010 6×10-3μm2,有利于页岩气的富集。页岩比表面积在5.32-16.56 m2/g,平均为10.87 m2/g,孔体积为0.007-0.015 m L/g,平均为0.012 m L/g。等温吸附实验测得吸附量为1.41-2.48 m3/t,平均为2.09 m3/t,吸附能力较强。综合对比结果表明:岑巩-铜仁、印江-思南、湄潭-凤冈三个地区是页岩气勘探开发有利目标区,其中,印江-思南目标区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最有利区域,岑巩-铜仁和湄潭-凤冈地区页岩气勘探潜力较大。
郭慧王延斌张崇崇汲超飞
关键词:牛蹄塘组页岩气成藏条件
CO2注入提高煤层气采收率过程产出水化学特征及变化机理
由于煤层气井产出水化学特征对于研究CO注入煤体发生的物理化学反应具有重要意义,以实验室模拟实验为手段,辅以分析沁水盆地柿庄北区块CO注采煤层气井产出水的测试数据,研究CO注入煤层气井产出水离子成分变化及其化学反应机理。将...
高莎莎王延斌王向浩王宏杰
关键词:离子浓度产出水化学反应
文献传递
煤层气排采过程中不同地质模型水压传播数学模型
系统分析了煤层气排采过程中水压传播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排采时横向上边界的影响、剖面边界上的影响、储层渗透率、压力梯度、不同排采方式、不同排采强度等影响因素。根据不同的煤储层条件、围岩与煤层的关系建立了不同渗透率条件的地质...
王向浩王延斌倪小明高莎莎徐慧杰
关键词:煤层气地质模型水压数学模型
文献传递
CO_2注入煤层中煤储层渗透率变化规律研究被引量:10
2014年
基于煤层渗透率变化对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的重要性,研究了煤中矿物质与CO2反应引起的煤层渗透率随时间变化以及渗透率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煤体渗透率随CO2注入时间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渗透率变化量最大值出现在注入CO2后的1.75个月左右;煤储层中注入CO2对原始渗透率较低或较高的煤层改善效果都不理想,而对中等原始渗透率(0.3036-3.0990)×10-3μm。的煤层改善效果较好。最后通过分析渗透率与孔隙度随时间的关系,建立了R-R型、I-R型、I-I型3种孔隙度一渗透率关系模型,其中,I-I型对煤层气开发最为有利。
高莎莎王延斌倪小明袁钧王向浩
关键词:煤层气孔隙度CO煤储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