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03276137)

作品数:6 被引量:27H指数:3
相关作者:刘学钧刘奕蓉张子明刘静张宇新更多>>
相关机构:华北煤炭医学院唐山市第二医院华北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视神经
  • 3篇动脉
  • 3篇视交叉
  • 2篇神经萎缩
  • 2篇视神经萎缩
  • 2篇外侧膝状体
  • 2篇膝状体
  • 2篇病理
  • 2篇病理学
  • 1篇动脉压
  • 1篇动脉压迫
  • 1篇动脉硬化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学变化
  • 1篇血供
  • 1篇血液供应
  • 1篇压迫性
  • 1篇营养动脉
  • 1篇神经束
  • 1篇神经纤维

机构

  • 5篇华北煤炭医学...
  • 1篇唐山市第二医...
  • 1篇华北理工大学

作者

  • 5篇刘学钧
  • 4篇张子明
  • 4篇刘奕蓉
  • 2篇刘静
  • 1篇周洪霞
  • 1篇王凤翔
  • 1篇刘学军
  • 1篇周建平
  • 1篇张宇新
  • 1篇赵国志
  • 1篇曹秋生
  • 1篇赵宏伟

传媒

  • 2篇眼科研究
  • 2篇解剖学杂志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军医进修学院...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6
  • 2篇200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视神经束内营养小动脉硬化引起视神经纤维形态学变化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2010年
目的研究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和视神经干小动脉硬化与视神经萎缩的关系。方法收集猝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60~83岁老年人的双侧脑组织标本30例(60个),取颈内动脉和相应的视神经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Wegert染色,进行病理解剖学研究。结果颈内动脉有粥样硬化改变者55个,占91.7%;视神经内小动脉有硬化改变者45个,占75%。其中纤维增生型15个,占25.0%;纤维斑块型和粥样斑块型28个,占46.6%;钙化斑块型(复合斑块型)17个,占28.4%。视神经束内小动脉有轻度硬化改变者35个,占63.7%;中度改变者14个,占25.3%;重度硬化改变并阻塞小动脉而致视神经萎缩者6个,占11%。结论颈内动脉硬化可同时伴视神经小动脉硬化,小动脉硬化可致视神经缺血萎缩,是引起老年人视野缺损的原因之一。
王凤翔刘学军张子明
关键词:视神经视神经萎缩
视神经与视交叉压迫性神经萎缩形态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为脑底肿瘤压迫视神经、视交叉引起视野缺损原因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80个成人脑研究视交叉及其相邻的垂体、颈内动脉及其供血小动脉的形态和毗邻。结果视交叉的前角,最大角度为100°,以前置型多见,最小角度为40°,以后置型为主。颈内动脉与视神经、视交叉相接触的占88.5%,动脉可对视神经颅内段,视交叉造成压迫引起视神经萎缩等病理改变。结论颅底肿物引起不同类型的视野缺损的原因与压迫视神经、视交叉相关。
曹秋生赵宏伟周建平张子明刘学钧
关键词:视交叉视神经视神经萎缩病理学
视觉传导路营养动脉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9
2005年
目的研究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等结构的动脉,为视力障碍和血管造影提供基础资料。方法手术显微镜下对100侧成人脑的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的动脉进行显微解剖观察,并做病理组织学研究。结果视神经呈分段分层供血;视交叉中央区微血管稀少;视束的后半部由脉络丛前动脉供血;外侧膝状体的血供为多来源而前外侧为单来源供血。50~70岁60侧脑标本的来源动脉88.3%有动脉硬化改变。结论视神经和视交叉中央部、视束后半部及外侧膝状体的前外侧为血供的危险区;是视野缺损的病因之一。
刘学钧张子明刘奕蓉周洪霞张宇新
关键词:视神经视交叉外侧膝状体血供
人外侧膝状体的血液供应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为外侧膝状体(LGB)缺血所致的视野缺损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成人和胎儿脑的LGB动脉的来源和微血管构筑,部分脑标本用组织切片方法观察营养LGB动脉的粥样硬化病理改变。结果:LGB营养动脉第一级来自颈内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二级为脉络丛前动脉、脉络丛后外动脉和丘脑膝状体动脉,三级构成LGB的小动脉。50岁以上的标本,LGB 的一、二级动脉有硬化改变的占88%,二级小动脉被阻塞占10%。结论:二级动脉在LGB内有各自的供血区,脉络丛前动脉是供应IGB前部和外侧部的唯一动脉,大脑后动脉营养LGB的其余部分。不同动脉的阻塞可导致不同种类的视野改变,是视野缺损的原因之一。
刘奕蓉赵国志刘学钧
关键词:外侧膝状体血液供应视野缺损显微镜
与鞍区肿瘤相关的视交叉及其邻近组织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5
2006年
目的:为鞍区肿瘤压迫视交叉引起视野缺损原因提供形态依据。方法:80个成人脑研究视交叉及其相邻的鞍隔、垂体、颈内动脉及其供血小动脉的形态、毗邻。结果:视交叉的前角,最大角度为100°,以前置型多见,最小角度40°,以后置型为主;面积为(13.2±0.40)mm2。鞍隔厚度为(0.58±0.09)mm,缺如的占5%;鞍隔孔偏向一侧的占52.5%,最大孔径7.8mm×9.8mm;垂体低于鞍隔孔的占75%;颈内动脉与视交叉相接触的占88.5%。结论:垂体瘤、颅咽管瘤在早期引起不同类型的视野缺损的原因与视交叉及其周围结构的形态直接相关。
刘学钧刘奕蓉刘静
关键词:鞍区视交叉肿瘤解剖学
颈内动脉压迫视神经颅内段的组织学改变及其机制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观察视神经受压后的组织学改变,探讨因压迫所致视野缺损发生的机制。方法:60-80岁的老年人脑,组织切片观察颈内动脉内膜钙化压迫视神经颅内段引起的神经组织学改变。结果:粥样硬化的颈内动脉可压迫视神经并在其表面形成明显压迹。神经受压后,中隔变窄,神经束呈条索状,束内营养小动脉硬化,管腔阻塞,节细胞轴突萎缩,重者可全部消失,少突胶质细胞增多,肿胀。结论:视神经纤维萎缩是由于阻塞了神经束内营养小动脉缺血所致,以乳头黄斑束受累为甚,是视野缺损发生的原因之一。
刘学钧刘奕蓉刘静张子明
关键词:颈内动脉视神经组织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