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041009090073)

作品数:3 被引量:16H指数:3
相关作者:张玮漆家福雷刚林李勇魏巍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篇构造带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意义
  • 1篇油气
  • 1篇正反转构造
  • 1篇石油地质
  • 1篇石油地质意义
  • 1篇塔里木盆地
  • 1篇塔里木盆地西...
  • 1篇塔西南
  • 1篇塔西南坳陷
  • 1篇泥岩
  • 1篇盆地
  • 1篇西昆仑
  • 1篇西昆仑山
  • 1篇南缘
  • 1篇构造样式

机构

  • 3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3篇张玮
  • 2篇漆家福
  • 2篇雷刚林
  • 1篇杜治利
  • 1篇曾昌民
  • 1篇师骏
  • 1篇魏巍
  • 1篇李勇
  • 1篇陈才

传媒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地质科学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塔西南坳陷甫沙构造带正反转构造及其石油地质意义被引量:3
2012年
塔西南坳陷甫沙构造带褶皱冲断强烈,古近系膏泥岩下层构造变形复杂,具有正反转构造变形特征。侏罗纪—白垩纪区域伸展环境发育大量正断层,后期在喜马拉雅运动中受挤压反转。南部发育高角度基底卷入正反转断层,中部发育叠瓦式逆冲断层,北部边缘变形微弱。相应地将甫沙构造带划分为反转断隆背斜带、楔状叠瓦构造带和逆冲前缘构造带;反转程度南强北弱、西强东弱。对区域构造变形环境的分析表明,西昆仑山隆升引发水平挤压叠加垂直向上的剪切作用,使先存高角度正断层容易被迁就利用进而发生正反转。对正反转相关构造圈闭评价认为:反转断隆背斜带发育的圈闭规模大,幅度低,埋藏浅,落实程度高,但上覆膏泥岩层薄,被断层破坏强烈,油气散失严重;楔状叠瓦构造带发育的圈闭规模小,幅度大,埋藏深,落实程度低,上覆膏泥岩层厚,有利于油气保存;逆冲前缘构造带发育低幅度隆起和地层岩性圈闭。
张玮雷刚林师骏曾昌民杜治利陈才
关键词:塔西南坳陷正反转构造油气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构造样式及其主导因素被引量:8
2011年
塔里小盆地西南缘是西昆仑山前北北西—近东西向的构造变形带。具有南北3带、东西3段、上下3层的展布特点。各带、段和层以基底卷入的冲断构造和盖层滑脱的断层相关褶皱为主,包括:破冲褶皱、断层扩展褶皱、断层滑脱褶皱和断层弯曲褶皱等。通过识别地震剖面土不整合面和同构造沉积现象,认为构造变形时间在上新世—第四纪;第一排背斜带形成于上新世早期,第二排背斜带发育于上新世中-晚期,第三排背斜带在更新世早-中期开始活动,现今构造形态最终形成于更新世晚期。控制构造变形的主导因素是边界受力方式和非能干性软弱层的纵横向变化。前者决定分段性特征,后者起垂向分层作用,古近系膏泥岩分布范围决定了褶皱变形范围,厚度变化导致浅层变形的强弱。
张玮漆家福李勇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西南缘西昆仑山构造样式
塔西南拗陷甫沙构造带结构模型及形成机制被引量:6
2011年
塔西南拗陷甫沙构造带是西昆仑山前第一排冲断褶皱带。由于浅层覆盖第四系巨厚黄土及深层强烈冲断褶皱变形导致地震资料品质较低,构造解释具有多解性。通过综合分析区域构造背景、地面地质、钻井和地震资料,认为浅层是以上白垩统—古近系膏盐岩为滑脱层的盖层滑脱褶皱变形;深层是基底卷入的中—高角度区域性正反转断层,及在正反转断层下盘由叠瓦状分支逆冲断层组成的楔状叠瓦构造,深、浅构造层整体"分层收缩、垂向叠置"模型能合理解释现有的可靠构造信息。正反转断层在横向上分隔甫沙构造带与西昆仑褶皱造山带,膏盐岩塑性滑脱层在纵向上分隔浅层新生代与深层中生代构造变形。西昆仑山在新近纪—第四纪隆升,引发了自西昆仑山深层向塔西南拗陷斜向向上挤压,促使侏罗—白垩纪区域性先存正断层反转,并控制甫沙构造带的形成演化。
张玮漆家福雷刚林魏巍曾详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