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2008ZXl0002005)

作品数:2 被引量:8H指数:2
相关作者:李建州周鹏程郭永征傅素珍陈月美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血清
  • 1篇血清氨基酸
  • 1篇血清氨基酸谱
  • 1篇乙型
  • 1篇乙型肝炎
  • 1篇乙型肝炎患者
  • 1篇预后
  • 1篇生物安全性
  • 1篇衰竭
  • 1篇体外
  • 1篇体外培养
  • 1篇人工肝
  • 1篇人工肝支持
  • 1篇人工肝支持系...
  • 1篇人工肝支持系...
  • 1篇间充质干细胞
  • 1篇功能衰竭
  • 1篇骨髓间充质
  • 1篇骨髓间充质干...
  • 1篇非生物

机构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1篇黄建荣
  • 1篇陈佳佳
  • 1篇李兰娟
  • 1篇陈月美
  • 1篇傅素珍
  • 1篇张阳
  • 1篇林炳亮
  • 1篇罗光汉
  • 1篇高志良
  • 1篇谢俊强
  • 1篇黄仰甦
  • 1篇彭亮
  • 1篇谢婵
  • 1篇郭永征
  • 1篇周鹏程
  • 1篇李建州

传媒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年份

  • 2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功能衰竭的血清氨基酸谱变化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分析肝功能衰竭患者接受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引起的血清氨基酸谱变化,阐述非生物ALSS治疗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性。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0年8月间146例肝功能衰竭患者行非生物ALSS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氨基酸谱的变化情况,并对不同预后、不同肝功能衰竭类型以及处于不同肝功能衰竭时期患者的血清氨基酸水平的变化进行研究。计量资料采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结果非生物ALSS治疗后,血清谷氨酸和赖氨酸下降明显[(395.62±200.24)μmol/L比(260.05±169.56)μmol/L,(436.73±326.18)/μmol/L比(407.12±292.01)μmol/L;t=8.611,t=2.659;均P〈0.01],苏氨酸、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显著上升(1302.90±1288.70)μmol/L比(1406.70±1272.34)/μmol/L,1.23±0.53比1.36±0.57;t=2.895,t=1.061;均P〈0.01]。在预后不同的患者间、不同肝功能衰竭类型以及处于不同时期的肝功能衰竭患者间,谷氨酸、酪氨酸、精氨酸以及蛋氨酸等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生物ALSS治疗可以改善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氨基酸紊乱状况。不同肝功能衰竭分类、分期以及不同预后患者的血清氨基酸谱在非生物ALSS治疗后有显著不同的变化。
郭永征陈佳佳李建州周鹏程黄建荣傅素珍陈月美李兰娟
关键词:氨基酸肝功能衰竭预后
体外培养乙型肝炎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安全性及其质量控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评价乙型肝炎患者骨髓问充质干细胞(MSCs)长期体外培养的安全性,为MSCs临床应用的质量控制提供基础。方法采用全骨髓接种法,用无血清培养基联合成纤维生长因子体外培养乙型肝炎患者的MSCs,观察细胞形态;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对细胞悬液行细菌、病毒、内毒素及血清残留检测;T淋巴细胞抑制试验观察MSCs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率;软琼脂实验观察MSCs的致瘤性;染色体核型分析MSCs遗传稳定性。组间吸光度值比较用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细胞悬液和细胞粉碎液中牛血清白蛋白含量比较用t检验。结果乙型肝炎患者的MSCs经过体外培养传代至第10代,染色体核型及表面分子表达稳定,未见细菌、病毒污染,T淋巴细胞抑制率为45%,无致瘤性。结论乙型肝炎患者的MSCs在无血清培养基中亦具有较高的增殖潜能,体外传代可以大量扩增,满足移植细胞数量需求,长期传代核型及细胞表型稳定,无致瘤性,且可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
张阳彭亮谢婵林炳亮黄仰甦谢俊强高志良罗光汉
关键词:肝炎乙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安全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