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02Z418)

作品数:13 被引量:154H指数:8
相关作者:邢辉阮玉华何翔辛若雷马鹏飞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运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全球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病毒
  • 9篇艾滋病
  • 9篇HIV-1
  • 7篇艾滋病病毒
  • 3篇逆转
  • 3篇逆转录
  • 3篇转录
  • 3篇耐药
  • 3篇基因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2篇感染者
  • 2篇B亚型
  • 2篇HIV感染
  • 1篇蛋白
  • 1篇亚型分析
  • 1篇依从
  • 1篇依从性
  • 1篇载量
  • 1篇治疗依从

机构

  • 12篇中国疾病预防...
  • 2篇山西省疾病预...
  • 2篇运城市疾病预...
  • 1篇北京市疾病预...
  • 1篇湖南省疾病预...
  • 1篇河南省疾病预...
  • 1篇河北省疾病预...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陕西省疾病预...
  • 1篇四川省疾病预...
  • 1篇德宏州疾病预...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作者

  • 10篇邢辉
  • 4篇何翔
  • 4篇阮玉华
  • 3篇辛若雷
  • 2篇冯毅
  • 2篇全宇
  • 2篇马鹏飞
  • 2篇廖玲洁
  • 2篇程春林
  • 2篇乔晓春
  • 2篇卫军
  • 2篇孟哲峰
  • 1篇陈健平
  • 1篇黑发欣
  • 1篇周晓兰
  • 1篇孙晓云
  • 1篇叶景荣
  • 1篇赵宏儒
  • 1篇郭晓黎
  • 1篇李保军

传媒

  • 8篇中国艾滋病性...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病毒学报
  • 1篇中国病毒学

年份

  • 6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艾滋病病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被引量:46
2008年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是目前治疗艾滋病的有效方法。但HAART需长期或终身服药,服药依从性差会导致治疗失败,因此HIV/AIDS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非常重要。有关依从性的研究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展较多,但在中国相关研究及文献报道数量有限。该文就国际、国内有关依从性影响因素的研究从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国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有关数据。
孙晓云阮玉华邢辉邵一鸣
关键词:艾滋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依从性
HIV-1辅助蛋白与病毒复制
2008年
孟哲峰邵一鸣
关键词:辅助蛋白病毒复制
我国部分地区未治疗HIV感染人群的病毒载量趋势分析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了解中国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体内病毒载量状况,及病毒载量与临床指征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中国艾滋病的预防和抗病毒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2003-2005年间检测的HIV感染者的病毒载量和CD4计数等数据,用SAS9.1进行统计分析,非参数检验。结果中国未治疗的HIV感染人群其病毒载量的最大浓度区域,2005年为104-105拷贝/ml,浓度从2003年的11.2%,2004年19.7%上升到2005年33.6%。中国未治疗的HIV感染人群的病毒载量随着CD4数的升高而减小,病毒载量的中位数,CD4<200时为5.16lg/ml,CD4>500时为2.77lg/ml(P<0.0001)。未治疗组男性病人的病毒载量中位数为4.52lg/ml,高于女性的3.84lg/ml(P<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病毒载量是监测HIV感染者的病程,评估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指标。中国未治疗的HIV感染人群的病毒载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应尽早开展抗病毒治疗。
赵全壁邢辉马鹏飞全宇冯毅彭虹阮玉华邵一鸣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病毒载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HIV-1CRF07_BC重组毒株的起源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09年
CRF07 BC是中国特有的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重组毒株,首先在四川和新疆静脉吸毒人群中检出,并成为中国静脉吸毒人群中主要的流行毒株。从发现至今,CRF07 BC在中国流行时间超过十年,其流行呈逐步扩大的态势。对CRF07 BC的现场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也逾十年,积累了大量的现场流行病学数据和实验室数据。特别是2006年在中国台湾静脉吸毒人群中爆发了CRF07 BC流行,CRF07 BC的起源和传播路线等成了众所关注的焦点。该文对CRF07 BC的起源、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希望对该毒株的预防控制、流行趋势和起源推测以及传播路线确立等研究提供依据。
辛若雷何翔邵一鸣
关键词:分子流行病学静脉吸毒人群
2008年北京市HIV-1耐药株传播调查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了解2008年北京市未经抗病毒治疗HIV-1感染者中耐药株传播水平,为耐药监测和临床抗病毒治疗工作提供本底资料。方法参照WHO提出的HIV耐药警戒线调查方法(HIV drug resistance threshold survey,HIVDR-TS)指导方案,收集6个月内检测发现的60~70名小于25岁的感染者血浆样本,检测HIV-1 pol区亚型及耐药基因型,并计算耐药株检出率、评价传播水平。结果61份符合要求的样本共获得50个有效pol区序列。感染途径以同性传播为主,占62%;亚型分布以B(42%)、CRF01_AE(28%)、CRF07_BC(26%)3种为主。出现1例针对PI类药物的耐药突变株,检出率为2%(1/50);出现1例针对NRTI类药物的耐药突变株,检出率为2%(1/50);未出现针对NNRTI类药物的耐药突变株,检出率为0。蛋白酶(PR)区和逆转录酶(RT)区的耐药突变株检出率均为2%,均属于低度传播范围(〈5%)。结论北京市未经抗病毒治疗HIV-1感染者中出现PR和RT区的耐药突变株,传播水平尚处于低流行状态,现有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是可行的,治疗前尚不需要进行大规模耐药性检测。
黑发欣李洋廖玲洁叶景荣陈强邢辉白立石
关键词:HIV-1耐药株
适用于中国HIV-1分型的gag基因引物及其应用被引量:18
2009年
目的对中国流行的主要HIV-1毒株进行遗传特征分析,确定适用于中国HI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的gag基因扩增引物。方法从HIV序列数据库下载CRF07_BC、CRF08_BC、C亚型及M组参考毒株的gag全长序列,经序列比对后设计gag基因扩增引物;获得的基因片段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评价不同片段用于分析和确定HIV-1亚型的可靠性,并检测部分样本以评定效果。结果目前我国常用的gag基因306/c-gag引物扩增片段(HXB2836~1507)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CRF07_BC、C亚型进化簇的Bootstrap值分别为70%和59%,其可靠性较低,难以形成较为稳定的进化簇用于病毒亚型判断。而利用设计的gag基因GUX/GDX引物扩增片段(HXB2781~1861)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CRF07_BC、CRF08_BC和C亚型序列能够独立成簇,其Bootstrap值分别为99%、99%和77%,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在实际应用中,新设计的引物具有较高的扩增阳性率和测序成功率,获得序列形成B、C亚型和CRF01_AE、CRF07_BC、CRF08_BC等5个大的进化簇,其Bootstrap值均超过80%。即使仅用下游引物GDX测序获得的较短片段亦能获得较为可靠的系统进化树。结论GUX/GDX引物扩增获得的gag基因片段可以构建较为可靠的系统进化树,用于区分和判断我国流行的主要HIV-1毒株亚型,尤其是BC重组毒株和C亚型毒株。该方法在我国HI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辛若雷冯毅程春林胡园园孟哲峰邢辉邵一鸣何翔
关键词:HIV-1流行病学分子基因GAG
山西某县农村外来嫁入女性及配偶中HIV感染者病毒序列特征分析被引量:21
2007年
目的分析山西省某县农村外来嫁入女性及配偶中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的毒株分布和传染源,为制定有效的艾滋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17名感染HIV的农村外来妇女及这些外来妇女的4例阳性配偶的外周血,提取前病毒DNA,应用套式PCR进行艾滋病病毒gag基因检测,使用GCG软件包对扩增序列进行分析,并对这些HIV感染者进行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在送检的21份HIV确认阳性的样本中,共获得18份gag基因序列。基于gag基因区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中13份为CRF01 AE亚型(占72.2%),1份为B’亚型(占5.6%),2份为B’/C重组型(占11.1%),1份为C亚型(占5.6%),另有1例样本不确定。B’/C重组与新报告的云南瑞丽发现的B/C重组亚型相似性最大。18份样本中有3对为HIV双阳性的夫妻,系统树分析表明,每对夫妻感染毒株在系统树上聚在一起,处于一个分支,彼此间的基因距离均很小(0.007~0.009),推测为近期的家庭内传染。结论山西以往的HIV感染者的主要来源为采供血途径,近年外来高危人口的大量输入,已是山西HIV感染人群的重要毒株来源,使该地区的流行毒株从单一型向多样化发展,并已有家庭内传播的发生。这种形式使该省艾滋病的防控工作更加复杂,今后外来高危人口应纳入当地省艾滋病疫情的重点监测对象,降低传播情况的发生。
邢辉卫军马鹏飞乔晓春全宇邵一鸣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基因分析
CRF01_AE CRF07_BC和B’亚型HIV-1 pol基因及耐药特征分析被引量:17
2008年
目的研究中国部分地区新发现未经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感染者的耐药情况,及不同亚型毒株pol基因的多态性对耐药突变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2006年湖南、云南、四川和新疆4省(自治区,下同)当年确认的部分样本,进行核酸扩增及测序,利用系统进化及重组分析的方法确定亚型;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HIV-1耐药数据库,分析不同亚型毒株蛋白酶基因和逆转录酶基因的多态性和耐药突变情况;利用荷兰乌得勒支大学Vijver等人使用的一种遗传障碍定量方法,计算并比较不同亚型间耐药突变产生的遗传障碍。结果共得到84份样本PR基因区(1-99氨基酸)和RT基因区(1-272氨基酸)的序列,亚型分析显示:84份样本中B’亚型13份,01-AE重组亚型27份,07-BC重组亚型44份,其中18份样本在蛋白酶基因区的第10位和第71位存在次要耐药突变;来自云南省和湖南省的3份样本中,存在逆转录酶抑制剂相关耐药突变,分别是A62V、V179D和G190A。三种亚型在逆转录酶基因区的2个非核苷类抑制剂相关耐药突变位点V106M和V108I的遗传障碍存在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4个地区未冶疗感染者中耐药发生的水平较低。遗传障碍的比较,CRF01-AE、CRF07-BC与B’亚型病人经治疗后主要耐药突变的发展模式应基本一致。
周海卫廖玲洁陈曦秦光明董永慧段松邵一鸣邢辉
关键词:耐药
河北省2007年HIV-1流行毒株基因序列测定及亚型分析被引量:9
2009年
HIV具有基因易变性特点,为探讨河北省HIV-1感染人群传播特点,监测不同人群中亚型毒株的分布和基因变异规律,开展了此项研究。
赵翠英邢辉赵宏儒何翔路新利辛若雷李巧敏程春林李保军邵一鸣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基因
山西省HIV-1主要流行株外膜蛋白env基因gp120区变异特性的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研究山西省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主要流行株env基因gp120区变异特性及其分子流行病学的意义。方法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对山西省56份HIV-1毒株的gp120区进行扩增,使用ABI测序仪测序,应用BLAST、GCG和MEGA等序列分析软件,对gp120区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山西省HIV-1主要流行株在系统进化树上与国际参考株B.CN.RL42-U71182汇聚在一起。山西省56份HIV-1毒株gp120区的共享序列与同源性较高的国际参考株B.CN.RL42-U71182相比,N-糖基化位点增加了5个,并在V1-V5、C2、C3、C5区段存在独特的特征性氨基酸位点。V3顶端四肽存在着9种类型:GPGQ(39.29%)、GPGR(19.64%)、GPGK(17.86%)、GQGR(10.71%)、GLGR(5.36%),GQGQ、GPGA、RLRR与RPRK分别为1.79%。结论在山西省HIV感染者中,HIV-1主要流行株仍为B’亚型,其HIV感染者中流行毒株的基因变化较大,gp120基因N-糖基化位点的增加和特征性氨基酸的存在,以及多种V3顶端四肽的存在,表明在较长的流行时间里已经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序列特征模式的倾向。
乔晓春邢辉申俊萍宋艳辉卫军阮玉华郭晓黎宁少萍邵一鸣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