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6CB403202)

作品数:27 被引量:227H指数:10
相关作者:杨瑞东吴攀顾尚义曹振兴魏怀瑞更多>>
相关机构:贵州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省长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天文地球
  • 8篇农业科学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地球化
  • 4篇地球化学
  • 4篇土壤
  • 4篇剖面
  • 4篇风化
  • 3篇盐岩
  • 3篇碳酸
  • 3篇碳酸盐
  • 3篇碳酸盐岩
  • 3篇喀斯特地区
  • 3篇环境意义
  • 3篇沉积物
  • 2篇第四纪
  • 2篇岩溶
  • 2篇真菌
  • 2篇生态
  • 2篇石漠化
  • 2篇土壤侵蚀
  • 2篇农业
  • 2篇黔西北

机构

  • 28篇贵州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静冈大学
  • 2篇贵阳市乌当区...
  • 1篇东京大学
  • 1篇国土资源

作者

  • 13篇杨瑞东
  • 11篇吴攀
  • 7篇顾尚义
  • 7篇曹振兴
  • 4篇魏怀瑞
  • 4篇陈蓉
  • 3篇孔凡翠
  • 3篇连宾
  • 3篇文雪峰
  • 3篇葛佳杰
  • 3篇魏晓
  • 3篇谢良胜
  • 3篇曹星星
  • 2篇任海利
  • 2篇鲍淼
  • 2篇彭益书
  • 2篇窦传伟
  • 2篇刘贤锋
  • 2篇龙杰
  • 2篇韩晓彤

传媒

  • 8篇地球与环境
  • 3篇中国岩溶
  • 2篇地质论评
  • 2篇矿物学报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贵州地质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 1篇中国矿物岩石...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6篇2011
  • 6篇2010
  • 5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碳酸盐岩风化过程的铀系地球化学
<正>铀作为亲石元素普遍存在于地壳中,基岩的风化和铀自身的可溶性使其广泛参与地表及近地表环境中的各种地球化学过程,基于铀系放射性核素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异和放射性衰变产生的铀系不平衡在不同地球化学过程中已被广泛的认知和运用。...
何守阳朱立军杨瑞东
文献传递
喀斯特山区红黏土在石漠化过程中的侵蚀与堆积记录——以乌蒙山脉麻窝山流域为例被引量:8
2010年
以乌蒙山脉西陲重度石漠化盆地型喀斯特地区麻窝山为例,分别对侵蚀区和堆积区红黏土的粒径和主量元素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喀斯特山区红黏土在石漠化过程中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响应。结果表明:在石漠化过程中,堆积区红黏土继承了侵蚀区红黏土的理化特征;堆积区与侵蚀区相比,前者红黏土的粒度较小,组分相对稳定,风化程度较高;差异侵蚀引起侵蚀区红黏土含量有较大波动,冲积和洪积作用使堆积区红黏土充分混合,其含量较为均一;短时间尺度内侵蚀区和堆积区风化程度没有明显变化;人类活动影响导致堆积区土壤中K2O、MnO等发生异常,是石漠化过程中引起环境表生地球化学变化的主要原因。
谢良胜吴攀顾尚义刘群葛佳杰曹振兴
关键词:石漠化红黏土喀斯特山区
盆地型喀斯特流域土壤侵蚀模数的沉积量测量法被引量:10
2010年
为研究盆地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土壤侵蚀模数,运用沉积量测量法计算乌蒙山脉的麻窝山岩溶盆地中沉积区内土壤的沉积量,推算出流域内的土壤侵蚀模数,从而反演其石漠化进程,并探讨人类活动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侵蚀模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麻窝山岩溶盆地流域的土壤侵蚀模数较高,为2 900.55 t/(km2.a),能客观地反映喀斯特石漠化山区土壤的侵蚀状况;沉积量测量法计算的土壤侵蚀模数比较接近现实,且其计算方法简单,数据可靠,容易操作,因此,该方法可作为无资料数据和测站时盆地型喀斯特流域计算土壤侵蚀模数的首选模型。
谢良胜吴攀顾尚义曹振兴葛佳杰
关键词:侵蚀模数
贵州威宁麻窝山岩溶盆地沉积物的微量元素特征及环境意义被引量:1
2014年
根据贵州威宁麻窝山岩溶盆地沉积物的剖面特征及微量元素特征的分析,探讨了该地区沉积环境的演化。对沉积剖面73个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区∑REE含量较高,稀土的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元素明显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右倾型",δEu负异常明显,样品的轻重稀土的分馏程度高。δCe反映了研究区沉积期的氧化还原状态,在HD、G1、N1、G5、N5、G6、N6表现为正异常或无异常,沉积时处于强氧化状态;其他层表现为负异常或无异常,表征沉积期的还原环境。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特征、∑REE含量以及δCe值都说明了研究区古气候的干冷-温湿的旋回演化特征,自下而上可分为3个阶段,研究区经历2个明显的干冷-温湿大循环和3个干冷-温湿交替的小循环。
吴月媛吴攀曹振兴曹星星
关键词:微量元素沉积环境气候变化
贵州主要岩石类型风化土壤微量、稀土元素分布特征与生态环境关系探讨被引量:9
2011年
根据贵州省地表出露岩石分布情况,将贵州分为5个区,即中部的碳酸盐岩区,东部新元古界浅变质岩区,西部威宁-赫章一带的玄武岩区,西北习水侏罗系碎屑岩区和西南部三叠系碎屑岩区。分别描述了4类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成土情况,认为碎屑岩和变质岩分布区成土性最好,玄武岩次之,碳酸盐岩区最差。对各岩石区形成的土壤微量、稀土元素含量分析,结果表明玄武岩风化形成的土壤元素含量最高,碎屑岩风化的土壤次之,碳酸盐岩风化形成的红粘土表层土壤元素含量低,底部粘土元素含量高,变质岩风化形成土壤元素含量最低。同时提出玄武岩风化形成的土壤有利于耐寒的马铃薯种植,碳酸盐岩风化红粘土表层欠营养元素,是喀斯特环境脆弱的主要内在原因。变质岩风化形成的土壤缺少营养元素,不适合农作物种植,但变质岩风化层的特征,其适合木本植物生长。
杨瑞东任海利龙杰朗咸东
关键词:生态环境地球化学
贵州从江县大融砖厂新元古界浅变质岩现代风化壳剖面中微量元素分布特征与相关性分析被引量:7
2010年
前人对贵州第四纪碳酸盐岩风化壳红粘土已经进行大量的地球化学研究,但贵州东部大片的新元古界浅变质岩分布区第四纪风化壳地球化学至今尚未被研究。作者以从江大融砖厂新元古界浅变质岩风化壳为研究对象,对该系统的微量元素分布状况进行研究,发现风化壳剖面具有与碳酸盐岩风化红粘土类似的特征,即上部发育褐铁矿层,底部富集Mn、Co、Mo、Cd、Cs、Ba、Tl、Pb等元素,pH值的增加对多种微量元素沉淀富集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母岩微量元素含量背景值低及岩石节理发育可能是研究剖面微量元素含量整体表现为亏损特征的主要原因。利用SPSS软件对大融砖厂风化剖面土壤中各种微量元素进行R型聚类分析,根据其相关性大小划分为四类。在聚类过程中,突出地表现出一条原则,即为表生环境中地球化学活动性相似的元素往往归为一类。
魏晓文雪峰杨瑞东
关键词:微量元素新元古界聚类分析
碳酸钙微生物风化试验研究被引量:15
2008年
利用采自贵州金阳三叠纪石灰岩和白云岩样品分离得到的3种细菌、3种真菌以及1种放线菌,并据此进行微生物对碳酸钙风化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风化碳酸钙的能力大小为:真菌>放线菌>细菌>空白>去离子水;接入微生物的实验组对碳酸钙的风化作用远比对照实验组的大;微生物风化溶解碳酸钙能力的大小与培养液的pH值关系不大。7种微生物中,风化作用最强的FeM 001菌株风化碳酸钙并释放钙离子的能力是培养基对照组的7.89倍和去离子水对照组的34.13倍;其它5种微生物对碳酸钙的风化效率均明显高出培养基对照组的风化效率。分析认为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是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对碳酸钙风化具有促进作用,即微生物能通过直接接触或分泌酶等活性物质来加速碳酸钙的风化。
丁丽君连宾
关键词:微生物碳酸钙风化作用
贵州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发育特征及成土物源浅析——以花溪剖面为例
<正>贵州岩溶地区广泛分布着红棕色薄厚不均的粘性土壤,对于这些土状物质的来源不同的学者观点各异。作者调查了黔中花溪桐木岭、下坝村两个红土剖面,研究发现土层与下伏基岩无明显继承性,野外实地调查结果表明碳酸盐岩上覆碎屑岩及不...
曹星星吴攀顾尚义曹振兴
文献传递
贵州喀斯特农业生产中多种矿物元素液态肥的应用效果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为改变贵州喀斯特地区农产品产出率低、品质差的现状,从喀斯特生态地质环境脆弱、土壤缺少微量元素等特征入手,利用富含矿物元素的硅酸盐岩,开发生产多元素液态矿物肥料,补偿喀斯特地区农作物生长需要的矿物营养元素。2002年以来经100多个农户及贵州省各地土肥站、农业科研生产部门在贵州喀斯特地区十几个县市进行了700多亩种植试验,获得了农作物产量增加和农产品质量提高的效果。施用多元素液态矿物肥种植的水稻、玉米、辣椒、油菜、烤烟、水果及蔬菜等20多个农作物,其90%以上的作物增产超过5%,70%增产超过10%,农产品的蛋白质提高1~2个百分点,稻谷支链淀粉提高2.7%,果实的外观色、香、味、形得到明显改观。实践证明施用多元素液态矿物肥料是提高喀斯特地区农产品产出率的新途径。
陈蓉毕坤邹世荣
关键词:农业生产贵州喀斯特地区
黔中高原岩溶丘陵坡地土壤中的^137Cs分布被引量:35
2008年
黔中岩溶坡地土壤中137Cs的深度分布坡顶和坡底具有相同的趋势,次表层土壤中137Cs的比活度最大;坡中土壤中137Cs的含量先增加后陡然减少。岩溶坡地土壤中137Cs的比活度介于9.1 Bq/kg^56.9 Bq/kg之间,变化趋势顺坡降低,与土层厚度变化趋势相反;平均比活度为26.1 Bq/kg,远远大于本底值。岩溶坡地土壤中137Cs的面积活度介于144.7 Bq/m2~440.2 Bq/m2之间,顺坡变化趋势不明显;与本底值比较,流失比较大;可能的原因一是黔中岩溶坡地早期石漠化较严重,基岩无法吸附137Cs,导致核爆期间沉降的137Cs随水流失;二是岩溶坡地土壤中的137Cs随土壤颗粒发生了地下漏失。基于以上调查和目前的计算模型,认为用于调查均质土壤地区土壤侵蚀的137Cs法暂时不适合直接用于基岩型岩溶坡地土壤侵蚀速率的调查。
严冬春文安邦鲍玉海张信宝
关键词:^137CS土壤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