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6CB403200)

作品数:163 被引量:2,115H指数:27
相关作者:王世杰刘丛强李阳兵连宾刘秀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贵州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2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8篇天文地球
  • 49篇环境科学与工...
  • 48篇农业科学
  • 14篇生物学
  • 7篇自动化与计算...
  • 6篇水利工程
  • 5篇经济管理
  • 4篇建筑科学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3篇历史地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理学

主题

  • 35篇土壤
  • 27篇石漠化
  • 17篇岩溶
  • 16篇同位素
  • 15篇喀斯特石漠化
  • 14篇碳酸
  • 14篇碳酸盐
  • 14篇风化
  • 13篇盐岩
  • 13篇土地利用
  • 12篇碳酸盐岩
  • 11篇植物
  • 9篇地球化
  • 9篇地球化学
  • 9篇小流域
  • 9篇喀斯特地区
  • 7篇地下水
  • 7篇径流
  • 7篇喀斯特山区
  • 6篇磷矿

机构

  • 113篇中国科学院
  • 36篇贵州师范大学
  • 26篇中国科学院研...
  • 19篇贵州大学
  • 7篇河海大学
  • 7篇贵州师范学院
  • 5篇同济大学
  • 5篇中国地质科学...
  • 4篇成都理工大学
  • 4篇浙江林学院
  • 4篇西南大学
  • 4篇重庆师范大学
  • 4篇学研究院
  • 3篇贵州财经大学
  • 3篇六盘水师范学...
  • 3篇南华大学
  • 3篇首都师范大学
  • 3篇西南科技大学
  • 3篇贵州省化工研...
  • 2篇广西大学

作者

  • 57篇王世杰
  • 28篇刘丛强
  • 15篇连宾
  • 14篇刘秀明
  • 14篇李阳兵
  • 12篇安裕伦
  • 10篇刘方
  • 8篇容丽
  • 8篇罗光杰
  • 7篇程安云
  • 7篇罗绪强
  • 7篇涂成龙
  • 7篇罗维均
  • 6篇张信宝
  • 6篇罗海波
  • 5篇刘元生
  • 5篇郎赟超
  • 5篇何腾兵
  • 5篇谌书
  • 5篇杜雪莲

传媒

  • 19篇地球与环境
  • 9篇矿物岩石地球...
  • 8篇安徽农业科学
  • 6篇矿物学报
  • 6篇Acta G...
  • 5篇地球化学
  • 5篇贵州农业科学
  • 4篇林业科学
  • 4篇科学通报
  • 4篇中国岩溶
  • 4篇地学前缘
  • 4篇Scienc...
  • 3篇生态学杂志
  • 3篇自然资源学报
  • 3篇生态环境
  • 3篇Agricu...
  • 2篇资源科学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4
  • 3篇2013
  • 14篇2012
  • 16篇2011
  • 35篇2010
  • 41篇2009
  • 34篇2008
  • 27篇2007
  • 3篇2006
1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Nitrogen cycle model of agroecosystem in the karst region of Guizhou Province被引量:1
2010年
According to the transport theory of soil solutes and the conditions of soil,geology and climate in the karst region of Guizhou Province,a numerical simulation model of edaphic nitrogen element transport under field conditions is initially established.In this model,NO-3 and NH+4 are regarded as soil solutes.Transformation mechanisms such as biological release,bio-immobilization,ammonium adsorption-desorption,nitration-denitrification and factors of crop root uptaking are considered in this model.It is hoped that the data from this model could directly be used to guid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is region and offer feasible ways to improve the use of nitrogen ele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karst mountainous areas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CHEN YeLIAN Bin
关键词:生态系统模型土壤溶质运移氮循环反硝化作用
喀斯特石漠化区小生境特征研究——以贵州清镇王家寨小流域为例被引量:22
2010年
本研究以贵州高原喀斯特石漠化小流域为对象,着重研究了该区小生境的类型、特征和组合,小生境小气候特征及植物对小生境资源的利用。结果表明:研究区小生境类型主要为石面、石沟、石缝及土面。小生境组合类型主要为石面型,石面土面型及石面石沟型,其中石面型占相当大的比例。不同小生境的严酷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石面>土面>石沟>石缝。各小生境的恶劣程度均随着石漠化的进行而增加。研究区植物主要生长在石面石沟中,若以各生境中单位面积的平均株数而言,植物对小生境资源利用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石缝>石沟>土面>石面。随着石漠化的进行,各小生境株密度基本上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格局。
杜雪莲王世杰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小生境小气候
乌江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
2007年
  非点源污染作为对可待续农业、地表水和地下水威胁最大的污染源在西方国家已经证明.据统计,在世界范围内,约有30%~50%的地表水被非点源污染物所污染.……
唐从国刘丛强
关键词:非点源污染流域
贵州高原地区典型风化剖面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比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选取了贵州高原喀斯特地区的典型硅酸盐风化剖面(毕节邓家湾剖面)和碳酸盐岩风化剖面(安顺平坝剖面)作为研究对象,以贵州地区的铝土矿剖面和中国黄土作为对比,对其元素分布特征及化学风化作用和强度与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iO2、Fe2O3、Al2O3均为两个剖面含量最高的组分,但由于成土母质的化学组分不同,元素分布差异比较明显;同时由于经历的化学风化阶段并不相同,两个剖面的化学蚀变指数(CIA)值相差较大,邓家湾剖面经历了中等强度的风化作用,而平坝剖面的风化强度则十分强烈,CIA反映了土壤剖面的化学组成的差别,以及成土母质、风化成土过程和程度上的差异;虽然两个剖面稀土元素总量都较高,但配分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剖面的形成基本上是由于各自基岩的风化作用形成的,受中国黄土的影响并不明显。
曹万杰季宏兵朱先芳赵兴媛乔敏敏
关键词:化学风化风化剖面
喀斯特森林群落退化对浅层岩溶地下水化学的影响被引量:9
2007年
对贵州中部喀斯特地区植被调查及径流和岩溶水样分析,探讨喀斯特森林群落退化过程中浅层岩溶地下水化学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降雨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排序为SO42->K+、Ca2+、HCO3->Na+、Mg2+、Cl->NO3-、NH4+>PO34-,而径流中离子浓度的大小排序为HCO3->SO42-、Ca2+>Mg2+、Cl->K+、Na+、NO3->NH4+>PO34-;岩溶地下水离子组成与径流总体相似,但岩溶地下水中HCO3-、Ca2+和Mg2+的含量及电导率明显增加高于地表径流。随着喀斯特森林群落从阔叶林群落向灌木林群落、灌草群落方向演替,其岩溶地下水中HCO3-和Ca2+比例明显减少,而SO24-比例明显增加。岩溶地下水的HCO3-、Ca2+含量与森林覆盖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K+、NH4+含量与森林覆盖率之间则存在显著的负相关。HCO3-含量是影响岩溶地下水电导率的最重要因子,其次是Ca2+,再次是K+、Mg2+;岩溶地下水电导率可以作为评价喀斯特森林群落退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数量指标。
刘方王世杰罗海波刘元生何腾兵龙健
关键词:森林群落岩溶地下水水化学
喀斯特石漠化区农业土地利用对浅层地下水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6
2007年
【目的】探讨农业土地利用过程中喀斯特浅层地下水化学变化及农业种植活动对地下水质量的影响。【方法】在贵州中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对不同生态区(阔叶林区、农林交错区、旱作农业区、复合农业区)进行植被和土壤调查及浅层地下水和地表径流水的采样分析。【结果】喀斯特石漠化区生态模式从阔叶林生态系统-农林生态系统-旱作农业生态系统-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方向的演替过程中,其浅层地下水的HCO3-、SO42-、Ca2+、Mg2+、Na+、K+、NH4+、Cl-、PO43-、NO3-、Pb的含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以种植玉米为主的低复种指数地区表现为NH4+及Pb、Cd含量的增加,而在以种指玉米或水稻、疏菜或油菜的高复种指数地区则表现在NO3-、SO42-、NH4+及Pb、Cr和Cd含量的增加。【结论】高复种指数农业区地下水的化学组成发生了明显地变化,浅层地下水质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作物种植结构和施肥水平是影响地下水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喀斯特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要兼顾地下水资源的保护。
刘方罗海波刘元生刘鸿雁何腾兵龙健
关键词:石漠化农业土地利用浅层地下水水质
碳酸盐岩风化过程中铀的地球化学研究
<正>放射性核素U对表生环境的潜在威胁已引起广泛重视。向环境释放的U,除局地可能受人类活动影响外,通常认为主要源于区域岩石的风化。关于U在母岩风化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目前主要关注于花岗岩、黑色页岩等富U岩石,而对碳酸盐...
冯志刚王世杰
文献传递
喀斯特地区坡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被引量:20
2009年
以广西喀斯特地区2个不同退化程度的典型坡地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坡地表层和不同地形部位(坡肩、坡背、坡腰和坡脚)剖面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和δ13CDOC值,分析了土壤中DOC的迁移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DOC含量主要受到有机质输入、地形和土壤质量等因素影响.灌丛坡地表层土壤中DOC含量要高于草丛坡地,2个坡地表层土壤中DOC含量均随坡面向下而升高,与土壤有机碳(SOC)变化呈相反趋势.而在坡地各个地形剖面中,除灌丛坡地的坡肩和坡背2个剖面土壤中DOC含量随土层深度表现出一定的升高趋势,其他剖面中DO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灌丛坡地表层土壤中δ13CDOC值变化幅度明显高于草丛坡地,范围在-15.1‰~-22.1‰,与坡地植被和δ13CSOC值变化密切相关;而草丛坡地表层土壤δ13CDOC值范围在-19.98‰~-20.96‰,其变化幅度很小,与土壤δ13CSOC值变化相似,但与地表植被变化关系不明显,表明了DOC来源主要受到SOC的影响;而各个地形剖面中δ13CDOC值变化较为复杂,但灌丛坡地各剖面变化幅度明显高于草丛坡地相应剖面.剖面中有机质分解程度和输入量决定了δ13CDOC值变幅大小,因此土壤剖面中δ13CDOC值随深度变化的趋势,能够很好地反映剖面土壤中DOC迁移转化过程.
刘涛泽刘丛强张伟涂成龙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坡地土壤有机碳土壤可溶性有机碳
一株黑曲霉对磷矿石的风化作用被引量:14
2009年
以一株分离于植物根际土壤且有较强溶磷能力的真菌研究其对磷矿石的风化作用。对该菌株的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及序列测定后,再结合该菌株的形态特征对其进行鉴定,结果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用ICP-OES测定培养液中的Ca2+浓度,磷钼比色法测定可溶性磷的含量,电子探针、透射电镜和能谱仪分析菌株作用后的残留物。培养液中的Ca2+浓度由第3天的10.02mg/L增加到第30天的217.61mg/L,可溶性磷的浓度由第3天的5.37mg/L增加到第30天的921.37mg/L;风化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次生矿物草酸钙,大分子有机物形成的生物膜以及菌丝体穿插破坏矿物颗粒促进磷矿石的风化。表明该菌株对磷矿石有较强的风化能力,黑曲霉生长产生的生物物理破坏作用和胞外分泌物的生化降解作用是引起磷矿石风化的主要因素。
谌书刘丛强连宾
关键词:溶磷真菌磷矿石风化作用
宇宙成因核素在地质年代学研究中的新进展被引量:8
2012年
根据地表暴露岩石或埋藏物中宇宙成因核素浓度可计算样品的暴露年龄或埋藏年龄,从而估算出研究区域的侵蚀速率和抬升速率等重要地质信息,该方法现已成为晚新生代地质和地貌变化研究的重要手段。概述了近5年来国内外宇宙成因核素在地质年代学研究中的最新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10Be研究进展,26Al/10Be双核素测年计算模型的改进和完善,以及21Ne的加入对26Al-10Be测年方法的拓展;②宇宙成因36Cl在碳酸盐岩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③53Mn、41Ca等新核素的研究和应用;④宇宙成因核素测年技术在国内的应用进展。最后,分析了宇宙成因核素测年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一步重点研究方向。
刘彧王世杰刘秀明
关键词:宇宙成因核素暴露年龄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