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00255)

作品数:12 被引量:47H指数:4
相关作者:屈延顾建文黄海东赵凯张辉更多>>
相关机构:成都军区总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泸州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质子磁共振
  • 3篇栓塞
  • 3篇栓塞治疗
  • 3篇帕金森
  • 3篇帕金森病
  • 3篇波谱
  • 3篇磁共振
  • 2篇弹簧圈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狭窄
  • 2篇血红素加氧酶
  • 2篇血红素加氧酶...
  • 2篇神经元
  • 2篇自膨式支架
  • 2篇纹状体
  • 2篇腺病
  • 2篇腺病毒
  • 2篇颅内
  • 2篇结合水
  • 2篇颈动脉

机构

  • 11篇成都军区总医...
  • 1篇泸州医学院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德阳市第二人...

作者

  • 12篇屈延
  • 11篇顾建文
  • 9篇赵凯
  • 9篇黄海东
  • 8篇张辉
  • 6篇林龙
  • 6篇杨涛
  • 3篇夏勋
  • 3篇杨春敏
  • 2篇杨文涛
  • 2篇贺伟旗
  • 2篇匡永勤
  • 2篇杨立斌
  • 2篇程林
  • 1篇孙璐
  • 1篇董海龙
  • 1篇虞俊
  • 1篇费舟
  • 1篇唐运涛
  • 1篇陶凌

传媒

  • 4篇四川医学
  • 3篇神经疾病与精...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临床神经外科...

年份

  • 2篇2010
  • 7篇2009
  • 3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Apollo支架治疗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初步临床研究
2009年
目的探讨和总结Apollo支架治疗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技术及疗效。方法对12例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者使用Apollo支架行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中椎动脉颅内段狭窄7例,基底动脉狭窄5例,病变狭窄程度均〉70%,狭窄长度2-15mm。结果12例全部技术成功,共放置支架14枚,病变残余狭窄≤20%。在围手术期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临床短期随访3-10个月,临床症状消失10例,明显改善2例,全部患者无脑缺血性事件发生;其中DSA随访5例无支架狭窄。结论运用Apollo支架治疗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黄海东赵凯屈延顾建文杨涛林龙张辉
关键词:椎动脉狭窄基底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
血红素加氧酶-1基因转染对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的血红素加氧酶-1(HO-1)基因转染大鼠后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对照组(SH)、生理盐水组(V)、空载体组(Ad)和Ad-HO-1转染组(HO)。后三组在缺血前3d于右侧脑室部分别注射20μl生理盐水、含1μl空载体腺病毒(1.0×1010plaque-formingunit/ml,PFU/ml)的生理盐水或含1μl重组HO-1腺病毒(1.0×1010PFU/ml)的生理盐水,连续注射3d后,采用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法(MCAO)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每组大鼠测定神经功能后,处死大鼠并取全脑标本,测定右脑梗死体积及细胞凋亡指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脑组织荧光蛋白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HO-1的表达。结果HO组中HO-1表达量明显高于Ad组和V组,Ad组和HO组可见有荧光蛋白表达,转染率为34.5%±3.4%。HO组神经功能显著优于Ad组和V组(P<0.001)。与SH组比较,V组、Ad组脑梗死体积、神经细胞凋亡明显升高。与V组及Ad组比较,HO组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小(P<0.01)、神经元凋亡显著减少(P<0.01)。结论腺病毒携带的HO-1基因能有效的转染脑组织,并在脑内稳定表达;HO-1基因转染显著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损伤。
孔滨陈礼刚孙璐董海龙陶凌费舟屈延
关键词:血红素氧化酶-1转染腺病毒
非痴呆性帕金森病患者海马质子磁共振波谱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研究非痴呆性帕金森病患者海马的代谢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非痴呆性帕金森病患者(Hoehn-Yahr分级为Ⅰ级14例、Ⅱ级8例、Ⅲ级8例、Ⅳ级6例)和20例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者双侧海马进行^1H-MRS检测,对比分析帕金森病患者与正常对照者的海马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肌酸复合物(Cr)和含胆碱化合物(Cho)/Cr比值的变化。结果Hoehn-YahrⅣ级帕金森病患者双侧海马的NAA/Cr比值均低于正常对照者(P〈0.05),Cho/Cr比值均高于正常对照者(P〈0.05);但Hoehn-YahrⅠ~Ⅲ级帕金森病患者双侧海马的NAA/Cr和Cho/Cr比值较正常对照者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1H-MRS能够发现Hoehn-YahrⅣ级非痴呆性帕金森病患者海马的代谢变化,间接反映其神经细胞病理学改变,有助于帕金森病痴呆发生风险的预测。
黄海东杨春敏屈延赵凯顾建文张辉
关键词:帕金森病磁共振波谱海马
Glubran 2胶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25例体会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Glubran 2在脑动静脉畸形(AVM)栓塞治疗中的初步临床应用。方法应用Glubran 2对25例DSA确诊的脑AVM进行栓塞治疗。AVM直径在3~8cm,其中直径>6cm的大型AVM3例。选用Ultraflow或Marathon微导管,每支供血动脉的注胶时间10~20sec。结果栓塞结束时复查血管造影,畸形血管团闭塞30%~50%3例,50%~80%2例,80%~90%10例,>90%10例。全部患者随访2~12个月无再出血。结论Glubran 2弥散均匀,热稳定性好,聚合速度可控制,娴熟掌握注胶技巧和控制返流能够提高脑AVM的栓塞疗效。
赵凯黄海东顾建文屈延杨涛张辉
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栓塞
脑保护装置下自膨式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和总结脑保护装置下自膨式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技术及疗效。方法对1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在滤网型脑保护装置下使用自膨胀支架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结果18例全部技术成功,共放置支架21枚,脑保护装置全部收回,颈动脉病变残余狭窄≤20%,临床症状消失。术中4例患者出现短暂性心率减慢和低血压,无死亡及症状性脑梗死并发症发生。术后临床短期随访无脑缺血发生。结论脑保护装置下自膨式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黄海东赵凯屈延顾建文杨涛林龙虞俊张辉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自膨式支架脑保护装置介入
术中实时超声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9年
术中精确定位病灶,选择合理的皮层切口是神经外科微侵袭手术的关键。过去主要依赖于CT或MRI断层影像与术者的解剖学知识结合来确定手术入路,从而避免对正常的神经功能区域或者病灶以外区域的干扰。但上述方式不能实时观察,有许多限制和缺陷,自2004年6月至2006年5月,我们将术中实时超声导航技术与显微神经外科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匡永勤杨立斌顾建文林龙屈延贺伟旗程林杨文涛马原唐运涛陈洪刚
关键词: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术中实时超声微侵袭手术手术入路断层影像
脑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对早期帕金森病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早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偏侧PD患者(Hoehn-YahrI级)和20例年龄匹配正常对照者双侧纹状体进行1H-MRS检测,对比分析PD患者与正常对照者的纹状体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肌酸复合物(Cr)和含胆碱化合物(Cho)/Cr比值的变化。结果PD患者患侧肢体对侧纹状体NAA/Cr比值显著低于同侧和正常对照者(P〈0.05),Cho/Cr比值显著高于同侧和正常对照者(P〈0.05);但PD患者患侧肢体同侧纹状体NAA/Cr和Cho/Cr比值与正常对照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H-MRS是可以为偏侧PD患者纹状体的神经细胞病理学改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的一种无创技术,有助于早期PD的诊断。
黄海东杨春敏屈延顾建文赵凯杨涛夏勋张辉
关键词:帕金森病磁共振波谱纹状体
新型颅内支架Enterprise结合水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被引量:23
2010年
目的总结应用新型颅内支架Enterprise结合水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的技术及疗效。方法6例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直径<3mm,体/颈比<1.5)采用Enterprise支架结合水解脱弹簧圈栓塞,其中5例采用先放置支架覆盖动脉瘤颈再将微导管经支架网孔放入动脉瘤腔填塞弹簧圈进行栓塞,1例将微导管进入瘤腔后再释放支架进行弹簧圈栓塞。术后3~6个月进行临床随访。结果6例全部技术成功,支架均满意到位,载瘤动脉通畅,无手术并发症;动脉瘤完全闭塞4例,闭塞95%以上2例。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3~6个月临床随访无再出血及脑血栓形成。结论联合使用Enterprise支架和水解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黄海东赵凯顾建文屈延杨涛夏勋林龙张辉
关键词:ENTERPRISE弹簧圈栓塞
携带人血红素加氧酶-1基因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其在大脑皮层神经元中的表达
2009年
目的构建人血红素加氧合酶-1(hHO-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并研究其感染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效率。方法采用基因克隆技术,将hHO-1基因克隆到腺病毒穿梭质粒pShuttle—IRES—hrGFP中,构建pShuttle-hHO-1-IRES—hrGFP质粒,利用细菌BJ5183将穿梭质粒与pAdEasy-1进行重组,获得重组的腺病毒质粒。线性化的腺病毒质粒经脂质体转染AD293细胞,进行重组腺病毒的包装和扩增。采用CsCl梯度离心进行病毒纯化。获得的腺病毒感染大脑皮层神经元,观察其感染效率和hHO-1表达水平。结果通过酶切鉴定证明腺病毒载体构建成功,包装出携带hHO-1基因的腺病毒,病毒滴度为2.0×10^10pfu/ml,获得的腺病毒对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感染效率高于95%以上。结论成功地利用细菌内同源重组方法构建了携带hHO-1基因的腺病毒,并能够在大脑皮层神经元中高效地表达,为利用HO—1进行基因治疗提供了材料。
黄海东顾建文赵凯屈延杨涛林龙张辉
关键词:重组腺病毒血红素加氧酶-1大脑皮层
偏侧帕金森病猴模型纹状体的质子磁共振波谱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偏侧帕金森病(PD)猴模型纹状体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的变化,探讨1H-MRS对PD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4只恒河猴经右侧颈内动脉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制备偏侧PD猴模型前后的双侧纹状体进行1H-MRS检测,对比分析制模术前和术后猴双侧纹状体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肌酸复合物(Cr)和胆碱复合物(Cho)/Cr比值的变化。结果4只猴均成功制备成偏侧PD猴模型。偏侧PD猴模型MPTP毁损侧对侧纹状体NAA/Cr和Cho/Cr比值较制模术前无明显改变(P>0.05);但偏侧PD猴模型MPTP毁损侧纹状体NAA/Cr比值较制模术前和对侧明显降低(P<0.05),Cho/Cr比值较制模术前和对侧明显增高(P<0.05)。结论H-MRS能够早期发现偏侧PD猴模型纹状体的代谢和生化改变,间接反映偏侧PD猴模型纹状体的神经细胞病理学改变,有助于PD的早期诊断。
黄海东杨春敏顾建文赵凯屈延
关键词:帕金森病纹状体恒河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