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ZDl38)

作品数:41 被引量:62H指数:5
相关作者:李菲徐新建张雪娇宋康王艳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教育部西南民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文学
  • 10篇经济管理
  • 10篇文化科学
  • 8篇社会学
  • 4篇艺术
  • 4篇历史地理
  • 2篇哲学宗教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1篇文学
  • 9篇藏族
  • 7篇口传
  • 6篇口传文化
  • 5篇文化
  • 5篇民族
  • 4篇学人
  • 4篇文学人类学
  • 4篇白马藏族
  • 3篇多民族文学
  • 3篇遗产
  • 3篇视域
  • 3篇民间文学
  • 3篇民族文学
  • 2篇信仰
  • 2篇仪式
  • 2篇知识
  • 2篇人类学
  • 2篇社会
  • 2篇神话

机构

  • 26篇四川大学
  • 9篇教育部
  • 6篇西南民族大学
  • 5篇四川音乐学院
  • 3篇西北民族大学
  • 1篇电子科技大学
  • 1篇西南财经大学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青海民族大学
  • 1篇弗吉尼亚大学

作者

  • 9篇李菲
  • 8篇徐新建
  • 2篇宋康
  • 2篇张雪娇
  • 1篇曾明
  • 1篇许媛
  • 1篇韩晓清
  • 1篇李瑞春
  • 1篇徐其超
  • 1篇王偞婷
  • 1篇李延浩
  • 1篇王艳
  • 1篇刘芝
  • 1篇李天昊
  • 1篇郑玮
  • 1篇郑玮
  • 1篇刘勇
  • 1篇梁昭
  • 1篇卓玛
  • 1篇龚婷

传媒

  • 18篇中外文化与文...
  • 6篇徐州工程学院...
  • 2篇音乐探索
  • 2篇旅游学刊
  • 2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艺术科技
  • 1篇戏剧之家
  • 1篇中国音乐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民族艺术
  • 1篇思想战线
  • 1篇青海民族研究
  • 1篇中国藏学
  • 1篇西北民族大学...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文化遗产研究

年份

  • 15篇2021
  • 6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白马藏族民俗文化研究刍论——以九寨沟县勿角乡和文县铁楼乡为例被引量:1
2015年
白马人是一支很有特色的民族,在历史学、民族学、语言学和艺术学方面都保持了一些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虽然九寨沟县和文县的白马人属于一个族群,但他们在民俗文化方面也少量的差异。本文试通过对白马民族四川、甘肃两地的民俗文化综合研究及比较,为白马人民俗文化艺术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李天昊宋康
关键词:白马藏族民俗文化信仰氐族
口传世界:甘青川藏族口传文化的多样展现
2021年
甘青川藏族口传文化并非纯粹的口语文化,而是在拥有长期文字历史的社会中发展而成的“文字—口语文化”类型。甘青川地区是连接西南与西北的通道,是汉、藏、羌、蒙、土等多民族交汇的空间。因此,其口传文化汇聚了各民族复杂多变的交往历程,容纳了各民族的事实与符号,形成以藏文为主的文字传承与藏族、土族等多民族口语传承相互交织的多样口语文化。
梁昭蔡春梅
关键词:口传文化多民族文学
松茂古道的边地行走与近现代知识转型被引量:2
2017年
本文以川西松茂古道为空间线索,以董湘琴与庄学本的两种古道行走为分析入口,力图从微观层面考察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时期,帝国西南之"边"的"再边疆化"过程,以及关于"边"的社会知识建构如何在个体性的行走、体验与观看中得到落实。以此揭示,中国本土行以体知、知行合一的身体认知传统可与西方现代考察范式并行不悖,而人类学研究中有关道路与他者、田野与旅行的潜在空间法则,也可由此加以深入讨论。
李菲
关键词:景观田野
嘉绒藏族人生仪礼与达尔尕的田野研究
2021年
“达尔尕”是青藏高原东缘嘉绒藏人以身体习得并代代相传的族群审美活动,集仪式歌舞、信仰习俗等于一体,是嘉绒藏人个体生命与族群生活的诗意呈现。本文通过对大金川下游巴底乡嘉绒村落的田野调查,描述并阐释嘉绒社会人生仪礼与达尔尕的互动关系,探讨生命历程的重要时刻嘉绒人如何通过达尔尕实现生命“喜乐”这一审美理想。
卢婷
关键词:嘉绒人生仪礼喜乐
对阿坝州藏羌回民族信仰考察与思考
2014年
阿坝州位于四川西北部,与青海、甘肃交界。和甘孜州并列为四川的两个藏区聚居地,也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地。主要分布着藏族、羌族、回族三种少数民族。宗教作为人类发展史上产生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民族融合中起到极为重要的"横向沟通"作用。本位通过对阿坝州藏羌回民族现状的调查研究,指出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文化多样性的不断融合。
许媛宋康
关键词:白马藏族伊斯兰教信仰
“缪斯”与“东朗”:文学后面的文学被引量:2
2018年
文学人类学关注文学的人类性与人类学的文学性。从文学人类学角度重释文学的存在及其意义,要关注的是什么使文学成为文学。缪斯是西方传统中由希腊神话传承至今的文艺女神,东朗是存活于中国西南苗族村寨的民间歌师。二者都与"文学"有关,但彼此的身份和命运却又相差甚远,缪斯通过历史过程中的不断变形流传久远,东朗却正在外部世界的围堵中身处濒危。缪斯与东朗代表了人类生命的"内传承",因有它才使人成人,使人成为有想象、能神思、会创作的文化生物。人类的文学性是人类生命的"内传承",也即文学后面的文学,是人类生命的"内传承"而不是其他决定了文学的产生和传承。
徐新建
关键词:文学人类学比较文学
名实与真实:探索“真实性”议题的本土话语分析框架被引量:5
2020年
随着"真实性"讨论在国内学术界的引入和持续升温,需要看到",真实性"的设问本质上表达了西方世界关于何为"真实"的主导观念及权威话语。在当代旅游研究中",真实性"概念被广泛用于分析从西方到非西方不同社会语境中的旅游现象,而其移用过程本身尚未得到充分反思。因此,在前现代的"游"向现代"旅游"转型的过程中,共时维度语境挪移的"真实性"概念仍需重返历时维度的本土观念和实践传统方能得到落实。基于对"名实观"历史、文化、哲学内涵的追溯辨析以及对徐霞客、李时珍身心之"游"的个案讨论,文章通过"名实观"的引入,揭示出本土之"游"以身正名、求实体真的实践伦理面向,首先旨在反思"真实性"普遍话语的理论限度并设定参照维度;进而尝试建立一种新的话语分析框架,在"名-实"关联的社会历史建构视野中,将"真实性"的一般化讨论导向"真实化"的过程态考察,由此检视"真实性"概念嵌入本土话语场和实践场的复杂动因。
李菲
关键词:名实观旅游
心像·物像·绘像:阿尼格冬与藏边社会地方历史的图像隐喻被引量:3
2015年
对嘉绒民间阿尼格冬信仰的图像学考察,强调将其口传、仪式图像系统的源起与变迁、阐释与实践重置于"藏边社会"这一"地方中心性"视域中加以理解,进而揭示出嘉绒族群认同的族源记忆表述、身体感官经验、社会实践策略及其地方历史效果。该图像历史的"之间性"特质亦是"藏边社会"作为"过程"与"方法"的深刻隐喻。
李菲
关键词:嘉绒图像地方历史
山地研究的话语遗产被引量:2
2018年
文章探讨话语遗产问题。以中国西南为例,考察山地研究的话语演变,讨论作为文化承载类型的山地如何在不同时代被关注和表述。通过对《史记·西南夷列传》《徐霞客游记》以来的汉语文献梳理,辨析从"西南夷"到"熟苗地"及至"西南观"与"西南学"的论述演变等内容,由此提出应当关注在历史过程中多元展开的表述方式及其派生的话语遗产。
徐新建
关键词:人类学山地研究
藏族净桑祈颂文及其仪式流变探析
2019年
净桑仪式在我国藏区普遍存在,而且在受藏族宗教文化影响的其他国家中亦广泛存在,是藏族宗教信仰活动中极为古老而鲜活的特殊宗教文化形态,其文化积淀极为深厚。同时,净桑仪式也是有别于藏传佛教经院信仰体系的最具原始本土性和民间草根性的宗教文化形态之一。本文利用部分流传广泛的净桑祈颂文,通过对藏族净桑仪式历史渊源和净桑祈颂文内涵流变的追索梳理,揭示佛教在我国藏区的本土化历程。
旦知肖
关键词:本土化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