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01239) 作品数:7 被引量:11 H指数:2 相关作者: 王威 吴逸明 燕贞 吴拥军 赵勇 更多>> 相关机构: 郑州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 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POT1 RNA干扰与煤焦沥青烟提取物对BEAS-2B细胞端粒的损伤效应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s,BEAS-2B)端粒保卫蛋白1(protection of telomere 1,POT1)的表达下调与煤焦沥青(coal tar pitch,CTP)致端粒损伤的作用。方法 BEAS-2B细胞以CTP组,二甲基亚砜(dimethylsulfoxide,DMSO)溶剂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进行培养。培养至1代、10代、20代和30代时分别对细胞进行POT1基因RNA干扰,然后进行端粒长度、POT1和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的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抑制POT1基因的表达可导致hTERT的mRNA表达水平下调(F=25.008,P<0.001),端粒DNA相对长度缩短(F=14.617,P=0.001),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端粒DNA相对长度缩短(F=15.988,P<0.001)。结论抑制POT1基因表达可间接促进CTP对BASE-2B细胞的端粒损伤作用。 张建功 王思华 李小龙 姚武 燕贞 吴拥军 吴逸明 王威关键词:煤焦沥青 端粒 上皮细胞 RNA干扰 煤焦沥青职业接触人群DNA甲基化和端粒损伤研究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研究煤焦沥青职业接触人群p16、FHIT和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端粒损伤情况,探讨煤焦沥青职业接触有效的生物标志。方法选择某碳素厂180例煤焦沥青职业接触工人为接触组,同期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145例为对照组。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外周血DNA相对端粒长度,实时荧光定量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检测外周血DNAp16、RASSF1A和FHIT基因甲基化率,比较两组端粒相对长度和基因甲基化率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接触组外周血白细胞DNA端粒相对长度[0.83(0.71~0.90)]低于对照组端粒相对长度[1.13(0.72~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95,P〈0.01)。两组p16、FHIT和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性别、年龄和是否吸烟的分层分析后发现,在年龄≤40岁时接触组p16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914,P=0.011)。结论煤焦沥青职业接触可引起人外周血白细胞DNA端粒长度缩短,对p16、FHIT和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无影响。 王艳斌 段晓冉 张育红 王思华 姚武 王诗斌 王威 吴拥军关键词:煤焦沥青 DNA甲基化 端粒 煤焦沥青烟提取物致BEAS-2B恶性转化细胞中心体及其调控蛋白的变化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 分析煤焦沥青烟提取物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恶变过程中细胞内中心体及其调控蛋白的变化,探讨中心体在煤焦沥青烟提取物致肺癌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用中温煤焦沥青烟提取物作为诱导剂,建立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的恶性转化模型,作为煤焦沥青烟提取物染毒组(煤焦沥青组),设溶剂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平行传代培养,用细胞爬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中心体改变,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细胞爬片免疫组化半定量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煤焦沥青组第20代细胞中心体总异常率为6.56%±1.0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40%±0.86%)和溶剂对照组(3.14%±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4.34%±1.04%)和溶剂对照组(4.33%±1.20%)比较,煤焦沥青组第30代细胞中心体总异常比例(22.39%±9.5%)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煤焦沥青组第20、30代细胞的P53、P21基因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Cyclin E基因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和溶剂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煤焦沥青烟提取物诱导BEAS-2B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中心体异常出现在细胞恶性改变前.中心体异常可能是通过P53/P2 1/CyclinE通路异常而引起. 李智涛 冯艳铭 王威 燕贞 王丽霞 祝寒松 赵勇 吴拥军 吴逸明关键词:煤焦沥青 中心体 细胞周期蛋白质类 miR-210基因表达和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miR-210基因表达和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择137例原发性肺癌患者为肺癌组,141名体检健康人为对照组。采集研究对象外周血,分离血浆和血细胞并提取白细胞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浆miR-210表达水平,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miR-210基因多态性。结果:肺癌组血浆miR-210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miR-210 rs11246190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引起肺癌发病风险升高的因素有吸烟(OR=2. 495,95%CI=1. 205~5. 168)、血浆miR-210表达水平(OR=1. 123,95%CI=1. 002~1. 259)和rs11246190位点AA基因型(OR=2. 479,95%CI=1. 271~4. 835)。结论:吸烟、血浆miR-210表达水平及rs11246190位点AA基因型与肺癌易感性有关。 徐勇超 丁明翠 冯晓蕾 段晓冉 王彭彭 刘斌 张辉 魏婉 王威关键词:MIR-210 基因多态性 肺癌 吸烟 单核巨噬细胞在煤焦沥青烟提取物诱导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变中的作用 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单核巨噬细胞(THP-1)在煤焦沥青烟提取物(coaltarpitch,CTP)致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umanbronchialepithelialcells,BEAS-2B)恶变过程中的作用及肿瘤坏死因子0【(tumornecrosisfactoralpha,TNF-α)在该过程中的表达。方法以THP.1和BEAS.2B为研究对象,设立CTP组、苯并(a)芘[B(a)P]组(阳性对照组)、二甲亚砜对照组(溶剂对照组)、BEAS-2B与THP-1共培养组,建立细胞恶性变模型。应用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染色体数目畸变分析、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中不同培养时期(10、20、30代)细胞的恶变情况,利用ELISA方法测定CTP组及共培养组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的含量。结果染色体数目异常在实验的早期(10代)已经显现,表现为非整倍体和多倍体比例增加,二倍体数目减少。在第20代:共培养组克隆形成率(17.63‰±0.97‰)明显高于CTP组(13.94‰±0.84‰)和阳性对照组组(12.96‰±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培养组S期细胞比例(44.49%±0.68%)明显高于CTP组(38.19%±1.26%)和阳性对照组(36.41%±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培养组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含量明显高于CT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HP-1能够加速CTP诱导的BEAS.2B恶变,增加TNF-α的表达水平。 周凡静 张少峰 冯斐斐 燕贞 王威 吴逸明关键词:巨噬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Α 煤焦沥青烟提取物致BEAS-2B恶性转化细胞端粒蛋白的变化 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通过检测端粒保卫蛋白复合体中端粒保卫蛋白1(POT1)、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1(TRF1)和TRF2在煤焦沥青烟致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癌变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煤焦沥青烟致肺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用中温煤焦沥青烟提取物作为诱导剂,建立BEAS-2B的恶性转化模型,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POTI、TRF1和TRF2基因mRNA表达水平;细胞爬片免疫组化半定量法检测其蛋白表达改变。结果BEAS-2B恶性转化细胞POT1和TRF1基因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63±0.04,0.36±0.01)和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36±0.05,0.09±0.03)均下调,与正常对照组(mRNA:POT1:1.00±0.04,TRF1:1.01±0.16;蛋白:POT1:0.55±0.07,TRF1:0.27±0.07)和二甲亚砜溶剂对照组(mRNA:POT1:0.89±0.12,TRF1:0.90±0.08;蛋白:POT1:0.55±0.10,TRF1:0.26±0.04)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EAS-2B恶性转化细胞TRF2基因mRNA表达水平(1.45±0.07)和蛋白表达水平(0.88±0.06)均上调,与正常对照组(mRNA:1.00±0.07,蛋白:0.48±0.06)和二甲亚砜溶剂对照组(mRNA:1.00±0.06,蛋白:0.50±0.06)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煤焦沥青烟致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演化过程中,POT1、TRF1和TRF2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发生变化。 王威 李智涛 祝寒松 赵勇 王丽霞 燕贞 李时恩 许东 吴卫东 吴拥军 吴逸明关键词:煤焦油 端粒 应用创造酶切位点PCR-RFLP检测POT1基因rs1034794位点多态性 2015年 目的建立人端粒保护蛋白1(protection of telomeres 1,POT1)rs1034794位点多态性的检测方法。方法应用创造酶切位点法(created restriction site PCR,CRS-PCR)根据单碱基突变位点的碱基替代情况设计PCR引物。其中1条引物根据突变位点邻近序列设计,引入错配碱基,使得引物3’端和单碱基突变的一种突变型在PCR扩增后形成1个酶切位点,PCR产物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法进行分析。结果设计1对特异引物,其中正向引物3’末端与多态相邻,倒数第三位碱基为错配碱基A可在PCR扩增后与多态T等位基因及相邻片段形成AGCT结构,使用限制性内切酶Alu I酶切效果较好。结论应用CRS-PCR方法创造的酶切位点可以有效而简捷地检测POT1(rs1034794)基因多态性。 王思华 王团伟 段晓冉 邓娜 冯晓蕾 王威 吴逸明关键词:单核苷酸多态性 引物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