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05JJDZH219)

作品数:13 被引量:46H指数:3
相关作者:孙语圣张崇旺孙若男陈立柱洪永平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大学北京大学安徽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历史地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5篇明清
  • 5篇明清时期
  • 3篇文化
  • 2篇尚武
  • 2篇宗族
  • 2篇文化比较
  • 2篇民风
  • 2篇民国
  • 2篇民国时期
  • 1篇信仰
  • 1篇盐商
  • 1篇灾害
  • 1篇战乱
  • 1篇政治
  • 1篇政治视域
  • 1篇三农
  • 1篇三农问题
  • 1篇社会
  • 1篇社会环境
  • 1篇神灵

机构

  • 11篇安徽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1篇安徽理工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安徽省社会科...
  • 1篇安徽社会科学...

作者

  • 8篇孙语圣
  • 2篇张崇旺
  • 2篇孙若男
  • 1篇范君
  • 1篇朱正业
  • 1篇王成兴
  • 1篇洪永平
  • 1篇陈立柱
  • 1篇吴春梅
  • 1篇陈瑞

传媒

  • 2篇安徽史学
  • 2篇农业考古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农史
  • 1篇社会科学
  • 1篇东方论坛(青...
  • 1篇中国经济史研...
  • 1篇阜阳师范学院...
  • 1篇安徽理工大学...
  • 1篇古今农业
  • 1篇民国研究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0
  • 2篇2008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明清时期徽州与淮北礼俗文化比较被引量:1
2020年
徽州和淮北的岁时节庆的文化意蕴和旨趣大体相似,但文化表征和表现形式却有些许不同。徽州比淮北节日中的儒学气息更重,更注重伦理教化,如春节、清明节等;而淮北在中古前期虽也战乱不断,经济重心也毕竟在北方,因魏晋玄学和清谈之风,促生了宴饮游乐的世俗娱乐,增添了节日风俗内容,也使得淮北的节日多了一些浪漫成分,如清明节、重阳节等。自南宋黄河夺淮和频发战乱,直至近代,淮北的节日文化只能因陋就简了。从丧葬习俗来看,因儒学思想的厚重和徽商的滚滚财源以及淮北人的普遍贫困,徽州人比淮北人更加注重繁缛的程序,并投入更多的钱财。但近年来,淮北地区丧事仪式却出现了"喜办"、"俗办"的异化倾向,严重背离现代生活和文明理念;而南方的徽州则没有此俗。
孙语圣
关键词:礼俗文化文化变迁
自然-社会-政治视域下的孙中山环境建设思想
2016年
孙中山的环境建设思想十分丰富,他认为自然环境与政治社会环境紧密相依,不可孤立或分割开来。孙中山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思考遵循着一条显线:政治-社会-自然的思维逻辑。民生主义是其环境建设思想的社会基础,政治-社会-自然的思维逻辑是其环境问题和环境建设思想的思维路径,民主革命是其环境建设思想的驱动力。孙中山环境建设思想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包含着自然、人民、民生、民族、国家、革命、政治、社会等一系列关键性的术语,孙中山以革命为出发点构建出其关于环境建设的完整、有机、庞大的思想体系。
孙语圣孙若男
关键词:孙中山民生主义
神灵与宗教:明清时期徽州与淮北民间信仰之比较被引量:3
2018年
就安徽的行政区域来说,南部的徽州与北部的淮北,历史上的一南一北,两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存在诸多迥异之处。从民间信仰来说,徽州文化与淮北文化同中有异,异大于同。徽州与淮北皆有崇尚自然神、社会神、人鬼神习俗,但徽州社会更倾向祖先崇拜和人神崇拜,渗透着浓厚的儒家思想和宗族伦理气息,这与徽州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厚重宗族伦理对异域思想的排斥密切相关。淮北的民间信仰则更多呈现多元化的特征,有自然神、社会神、人鬼神崇拜,特别是外来的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都在淮北扎下根来,而祖先崇拜则较淡化,这与淮北广袤开放的地理环境、宗族观念不强、淮北人文化状况、域内外频繁的人际流动等因素很有关联。徽州与淮北历史上民间信仰的异同,反映了地方历史地理的特殊性和社会变迁的复杂性。
孙语圣
关键词:民间信仰
灾害与淮河流域尚武好勇的民风文化——兼与徽州地区比较被引量:3
2018年
宋代以降,因黄河夺淮入海,淮河河道渐被淤塞,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频发,持续时间较长。特别是近代以来,淮河流域因军事位置的重要性,战乱亦频发。长时期的灾荒兼之战乱,淮河流域民风劣化,好勇斗狠、啙窳健讼、博饮轻教之风较为凸显。而徽州因历史上北方战乱、北人南迁,世家大族纷纷南下,使其由野蛮之地逐渐儒化,文教之风由此蔚然。同时,不可否认,淮河流域的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也有灿烂辉煌的一面,与同时期其它地区相比,如南边的徽州地区,也不太逊色,只是风格有所不同。
孙语圣
关键词:文化比较
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2015年
近年来,皖北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产业项目积极推进,塑造了系列文化精品。尚存在皖北各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高度都较低,集约化程度不高,高层次人才缺乏,项目储备不足,体制和机制需要进一步提升等问题。为此,加快项目谋划,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深挖地方特色资源,推进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做好旅游综合规划,整合皖北文化旅游资源和旅游路线;坚持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协调推进,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落实相关政策支持,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显得犹为重要。
孙语圣张崇旺朱正业王成兴范君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创意
明清时期徽州与淮北衣食文化之比较
2021年
徽州服饰是徽州文化的身体符号,渗透着程朱理学的忍让、中庸和孝慈思想,古朴稳重,清爽淡雅,质料优良,衣服装饰色彩温柔含蓄,与淮北的浓艳色彩对比强烈。相对于徽州来说,淮北人的衣饰穿着显得粗糙、简陋与单调,但从明朝中叶起,随着运河一带商品经济的发展,上流社会的衣饰也随之趋奢。徽州与淮北的饮食文化相差甚大,除主食的差异外,徽州人不善饮酒,但饮茶习俗甚浓;而淮北人则擅长饮酒,博饮之风浓厚,但缺少饮茶的闲情逸致;徽州地处山区,其山珍野味的徽菜特色又有别于地处平原的淮北饮食。从衣食看徽州人和淮北人的生活风尚,富奢与简粗的对比虽较明显,然徽州的富足并不表明徽人皆度奢侈之日,也分场合,且徽人亦并不家家富足;淮北的贫乏亦不说明淮人皆过简陋之日。其差异与共性,与各自的地理环境、经济和物产状况、历史文化、民众性格等诸多因素紧密相关。
孙语圣
关键词: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文化
淮河文化概念之界说被引量:20
2008年
与许多地域文化相比,淮河文化更加复杂而不易把握,这是由于多种因素所决定的,其中淮河文化本身"大象无形"的特点可能较关键。因此,讨论淮河文化概念,首要的工作在于找到认知淮河文化特质的恰当方式,与综合各学科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从而加以概括的方法。通过多层面多角度的探究,我们尝试着给淮河文化一个初步的概括,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而平原文化的特质是为淮河文化基本的或主体的方面。
陈立柱洪永平
关键词:界说
从分散到合作——民国时期安徽解决“三农”问题的制度变迁被引量:3
2010年
受欧洲合作思潮的影响,20世纪初合作思想被认为是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到20年代末30年代初,随着"三农"问题的日趋严重,社会各界认为,在农村建立各种形式的合作组织,是解决"三农"问题不可缺少的手段。在社会各界的推动下,30年代初安徽农村的合作运动发展迅猛,截至抗战全面爆发前夕,全省各个县份基本建立了合作组织,并开展了相应的业务。从这时期安徽省对合作社的设计看,合作社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组织,而是具备多种功能,同时注意各种力量的整合,形成了安徽合作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样,受制于各种因素,这时期安徽农村合作运动的作用是有限的。然而,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制度设计本身的问题毕竟不是一个概念。民国时期安徽农村合作的兴起与发展,并以此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尝试与努力,这无论是在制度上的变迁,还是在实践中的创新,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
吴春梅
关键词:合作社
明清时期两淮盐区的潮灾及其防治
2019年
明清时期尤其是在16—19世纪,两淮盐区多发潮灾,而大风暴潮则因其突发性和狂暴性,给两淮盐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因两淮盐业事关明清王朝的财政和民生,所以明清官府和民间社会皆十分重视两淮盐区潮灾的赈救与防治,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有效的包括救人性命、缓征、带纳、捐课、平粜、赈粥、赈粮、赈银、赈贷、工赈、掩骼、建盐义仓、修捍海堤、筑避潮墩等措施在内的潮灾救防体系。明清两淮盐区潮灾的赈恤和防御,既有传统农业社会灾害救治的共性特征,又有与陆地农业社会、其他盐区的灾害防治体系相区别的独特措施,陆地农业经济和海洋经济在两淮盐区广泛交融,陆海互动,共生发展。
张崇旺
关键词:明清两淮盐区潮灾赈灾盐商
论明清时期芍陂的水事纠纷及其治理被引量:4
2015年
明清两代,芍陂地区频发水事纠纷,纠纷的类型主要有占垦芍陂纠纷、河源阻坝纠纷、拦沟筑坝纠纷、盗决塘埂纠纷、罾网张?纠纷五种。芍陂多元化水事纠纷的产生,与芍陂水生态环境负向变迁、行政区划与水利边界的矛盾、经济利益的冲突不无关系。针对芍陂多种水事纠纷的不同情况,明清地方官府和民间社会通过修复芍陂、加强芍陂管理、制定芍陂水利规约,以及行政会商调解、行政裁决和处罚、诉讼、立碑示禁等多种方式,本着尊重历史、恢复原状、利益均沾、区别对待的原则,构建起了较为有效的水事纠纷治理机制,一定程度上缓和乃至解决了芍陂水事矛盾冲突,对当地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产生了积极意义。
张崇旺
关键词:明清水生态环境水事纠纷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