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3M542238) 作品数:21 被引量:369 H指数:12 相关作者: 魏世强 江韬 王定勇 闫金龙 卢松 更多>> 相关机构: 西南大学 重庆市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 重庆理工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农业科学 理学 更多>>
三峡库区消落带水体DOM不同分子量组分三维荧光特征 被引量:19 2016年 本研究利用超滤技术和三维荧光光谱,以三峡库区典型消落带水体溶解性有机质(DOM)不同分子量组分为对象,分析和讨论了不同分子量级分的组成差异和输入来源.结果表明,该区域DOM分子量分布情况较为分散,但胶体(M_r1×10~3~0.22μm)和真溶态组分(M_r〈1×10~3)均对DOC总质量贡献相当.不同分子量级分中均存在A、C、B、T峰,其相对含量分配均呈现出一致趋势,即真溶态(M_r〈1×10~3)〉低分子量组分(M_r1×10~3~10×10~3)〉中分子量组分(M_r10×10~3~30×10~3)〉高分子量组分(M_r30×10~3~0.22μm).另外,DOM随超滤分子量等级降低,FI和BIX值增加,"内源"输入特征增强;腐殖化程度降低(HIX值下降).陆源输入主要影响高、中分子组分,而内源输入主要影响低分子及真溶态部分.同时,沿岸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水体DOM性质和组成影响明显.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生态景观结构复杂程度越高,水体DOM不同分子量等级中各荧光组分也越复杂. 陈雪霜 江韬 卢松 魏世强 王定勇 闫金龙关键词:溶解性有机质 三维荧光光谱 消落带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中溶解性有机质(DOM)吸收及荧光光谱特征 被引量:98 2015年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结合荧光区域积分法,分析了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DOM的地化特征.结果表明,各区县消落带土壤CDOM平均浓度大小顺序为:忠县>丰都>涪陵>万州>巫山>云阳>奉节>开县,其中,忠县、丰都和涪陵土壤CDOM浓度[a(355)]、芳香性(SUVA254)和疏水组分(SUVA260)明显高于其它区县,而其腐殖化程度(HIX)均低于其它区县.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DOM中含有类腐殖质荧光团A、C、M和类色氨酸荧光团T,其中紫外区类腐殖质荧光团A的荧光区域积分比例最大.另外,类色氨酸荧光团T与a(355)呈极显著相关(r=0.674,P<0.01),影响CDOM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类蛋白荧光峰T.3D-EEM总荧光强度(TOT)可作为表征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CDOM荧光团浓度的指标.消落带土壤DOM腐殖化程度较低,生物可利用性较高.另外,消落带干湿交替作用对不同高程土壤DOM地化特征影响的差异较小,这可能与当地农业活动、沿岸植物生长以及DOM矿化过程有关. 高洁 江韬 李璐璐 陈雪霜 魏世强 魏世强 闫金龙 王定勇关键词:溶解性有机质 干湿交替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三维荧光光谱 天然日光辐照下两江交汇处溶解性有机质(DOM)光漂白过程:以涪江-嘉陵江为例 被引量:9 2014年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手段,结合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了涪江(FJ)、嘉陵江(JLJ)及两江交汇处(FJ-JLJ)溶解性有机质(DOM)在太阳辐照下的光漂白过程.结果表明,在夏季短期太阳辐射作用下,所有样品的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浓度[a(280)]和荧光峰A、C、M、T均发生了较明显光漂白,降解程度大小顺序为JLJ>FJ-JLJ>FJ.3个采样河段DOM光漂白性质因采样水域周边土地利用类型不同、江水汇合的稀释作用等影响而存在一定差异.以森林系统为陆源输入的JLJ样本光漂白活性最高,城市输入占主导的FJ最低,两江汇合样本居中.DOM经日光辐照后,光谱斜率S和吸光度比值A250/A350增大,腐殖化指数HIX减小,它们可作为光漂白过程中DOM性质变化指标.光漂白过程中,几乎所有样本呈现出陆源特征向自生源特征转化的趋势,尤其IT/IC先降低后显著增加,因此光漂白过程可能会夸大DOM的内源贡献,同时对利用IT/IC评估水体人为影响程度时产生干扰.另外,吸收和荧光光谱参数在评估DOM光漂白过程中结构组分变化的一致性,进一步证明了采用两种互补的光谱手段对DOM地化特征进行辨析的可行性. 高洁 江韬 闫金龙 魏世强 魏世强 卢松 王定勇关键词:三维荧光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估算三峡库区消落带水体、土壤和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DOM)浓度 被引量:29 2014年 溶解性有机质(DOM)是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物质,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是可用光谱测定的DOM组分.基于2012年7月采集的土壤和沉积物样品以及2012年11月采集的水体样品,通过单波长、双波长、吸收光谱斜率(S值)和三波长模型建立CDOM与DOM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模型中三波长模型效果最佳,水体数据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788,土壤数据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933,沉积物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856.同时,利用2013年随机采集的32个土壤样品和36个水体样品对模型精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土壤DOM浓度的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和平均相对误差(MRE)分别为16.5%和16.9%,水体分别为10.32%和9.06%,相比土壤DOM而言,三波长模型对水体DOM的预测精度更高. 李璐璐 江韬 卢松 闫金龙 高洁 魏世强 王定勇 郭念 赵铮关键词:紫外-可见光谱 消落带 溶解性有机质 两江交汇处水体溶解性有机质的吸收和荧光光谱特征:以渠江-嘉陵江、涪江-嘉陵江为例 被引量:12 2015年 利用三维荧光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手段,分析了渠江、涪江和嘉陵江交汇处水体DOM特征变化.结果表明,干支流各采样点水体DOM的FI值<1.4,HIX值>0.8,表现出明显陆源输入特征,整个研究区域水体混合模式为非保守混合,对交汇处水体DOM地化特征变化有一定贡献,但并非主导因素.河流沿岸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交汇处水体DOM特征改变有明显影响,聚类分析发现,所有采样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沿岸以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为主(渠江-嘉陵江交汇处),另一类为沿岸以城市用地为主(涪江-嘉陵江交汇处),前者向干流水体中输入芳香化程度和腐殖化程度较高的DOM,后者以浓度较高而结构相对较简单的DOM输入为主.此外,涪江-嘉陵江交汇处类蛋白质荧光组分信号增强,出现荧光T峰,表明人为活动对水体质量的影响明显. 闫金龙 江韬 高洁 魏世强 卢松 刘江关键词:溶解性有机质 三维荧光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土地利用类型 三峡库区典型农业小流域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紫外-可见及荧光特征 被引量:42 2015年 以三峡库区典型农业小流域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为研究对象,利用紫外-可见和荧光光谱,分析和讨论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包括林地、田地、菜地和民用地)对土壤DOM地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DOM性质差异明显,以林地DOM的芳香性程度较高,腐殖化特征最强,其次为田地;尽管居民用地和菜地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高(均值分别为0.81 g·kg-1和0.89 g·kg-1),但是芳香化程度低,DOM中非生色组分对高DOC含量的贡献明显.所有样本荧光指数(FI)介于自生源特征(FI=1.9)和陆源特征(FI=1.4)之间,自生源(类蛋白组分)和异生源(类腐殖组分)对DOM均有贡献.大部分样本r(T/C)都大于2.0,说明该农业小流域土壤DOM受外来因素尤其是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尤以菜地为代表.另外,不同特征光谱参数对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DOM结构和性质差异性的灵敏程度不同,光谱斜率比值(SR)和腐殖化指数(HIX)不能反映DOM地化特征的差异性,因此单一光谱指标并不能全面提供DOM的特征信息,建议两种光谱分析方法联用. 王齐磊 江韬 赵铮 木志坚 魏世强 闫金龙 梁俭关键词:三峡库区 消落带 紫外-可见光谱 荧光光谱 三峡库区消落带水体CDOM中电荷转移配合物对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影响 被引量:1 2016年 以三峡库区消落带水体CDOM为研究对象,基于'双生色系统'模型,采用Na BH4还原法,研究了DOM还原前后光谱曲线及特征参数变化,探究了电荷转移配合物对DOM吸收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Na BH4还原处理后,可以将原来无特征峰的指数型吸光曲线分为两套具有特征吸收带的吸光曲线.4个采样点中,超过35%的DOM吸光度来自于电荷转移(chargetransfer,CT)配合物,忠县石宝寨和涪陵珍溪DOM中CT配合物作所占比例最高(>50%).因此不能忽略CT配合物对CDOM吸光能力的贡献.经Na BH4还原去除CT结构后,吸光曲线出现蓝移,CDOM浓度[a(355)]降低;而断键导致DOM结构分散,分子尺寸减小,光谱斜率(S)值降低.同时,由于疏水性组分减少,表观芳香程度降低.另外,特征参数SUVA、CDOM和SR在不同DOM样本间对比时,较为稳定,而S275-295受CT影响较明显.同时,在利用短波处CDOM对DOC浓度进行反演时,CT配合物对模型建立影响不大. 江韬 梁俭 张慕雪 王定勇 魏世强 卢松关键词:消落带 溶解性有机质 电荷转移配合物 紫外-可见光谱 吸收光谱 夏、冬季降雨中溶解性有机质(DOM)光谱特征及来源辨析 被引量:28 2015年 利用紫外-可见光谱与三维荧光光谱,结合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模型及火点图,研究了重庆2013年夏、冬两季雨水DOM光谱特征,并对其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雨水DOM与水体、土壤DOM具有类似性质光谱特征,证明降雨DOM也是陆地及水环境中DOM地化特征的重要贡献者.雨水DOM中DOC含量为0.88~12.80 mg·L-1,CDOM含量在3.17~21.11m-1之间,夏、冬两季降雨DOM差异明显(P<0.05).与夏季相比,冬季降雨DOM分子量较小,芳香性程度较低,腐殖化程度也更低,输入主要以本地和短距离输送为主;而夏季DOM来源较分散.尽管吸收和荧光光谱可用于解析雨水DOM组成和来源,但在光谱特征的解析和来源识别上与其他来源DOM有所区别,传统'内、外源区分'并不适用于雨水DOM. 梁俭 江韬 魏世强 卢松 闫金龙 王齐磊 高洁关键词:溶解性有机质 天然有机质 Effect of Abiotic Factors on the Mercury Reduction Process by Humic Acids in Aqueous Systems 被引量:6 2014年 As a global pollutant process, the reduction of mercury (Hg)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One pathway is through an abiotic reduction with humic acids (HAs), which is controlled by different factors, including initial Hg and HA concentrations, pH, temperature and light. In this study, three humic acids were selected to illustrate the Hg2+ abiotic reduction mechanisms by HAs, and to identify the key limiting factors for reduction rates and amounts. In addition, the initial status of the HAs as a solid or in an aqueous solution were also compared, to help explain why HAs show different dominant characteristics (e.g. complexation or reduction) in the reaction process with Hg. Results indicated that HAs were able to reduce Hg abiotically. Higher initial Hg, higher HA concentrations and either high (8.1) or low (3.6) solution pH decreased the HA reduction capacity. In addition, Hg~ production rate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and the same trend was observed with light exposure. Humic acids added as an aqueous solution resulted in significantly greater HgO production than addition as a bulk solid. Finally, the Hg reduction rate and capacity varied significantly (P 〈 0.05) with HA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These findings helped to explain why HAs showed different dominant characteristics (e.g. complexation or reduction) in the reaction process with of Hg2+ reduction, which indicated that humic substances in sink or a source for Hg. Hg, and evidentially demonstrated the existence of a possible pathway natural environments, especially in water bodies, could act either as a JIANG Tao WEI Shi-Qiang D.C.FLANAGAN LI Meng-Jie LI Xue-Mei WANG Qiang LUO Chang关键词:COMPLEXATION 淹水条件下三峡库区典型消落带土壤释放DOM的光谱特征: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被引量:27 2016年 消落带土壤在淹水发生时释放溶解性有机质(DOM),是上覆水体DOM的重要来源.但同时对淹水释放DOM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的报道并不多见.本文以三峡库区典型消落带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实验,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厌氧淹水和正常淹水条件下,淹水土壤释放DOM的光谱特征.结果表明,消落带4个区域土壤淹水均呈'快速释放-下降-动态平衡'释放规律;释放速率和通量计算表明,DOM释放呈现出'源-汇动态交换'特征.对比两种淹水处理,尽管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无显著差异,但厌氧淹水DOM芳香性(SUVA280)高于正常淹水,而光谱斜率比值(SR)对不同淹水条件不敏感.同时,厌氧淹水时,DOC和CDOM的相关性也明显高于正常淹水.另外,各区域土壤淹水释放DOM存在差异,以忠县石宝寨土壤释放强度最高,尽管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各区域土壤淹水释放DOM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其他地化因素仍需考虑.因此,仅仅关注DOC浓度变化并不足以完全描述DOM的释放特征. 梁俭 江韬 卢松 魏世强 王定勇 陈雪霜 王齐磊关键词:溶解性有机质 三峡库区 消落带 淹水 溶解性有机碳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