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012Y0009)

作品数:11 被引量:165H指数:7
相关作者:王宏陈彬彬郑秋萍林长城余永江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省气象局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能见度
  • 3篇低能见度
  • 3篇酸雨
  • 3篇PM10
  • 3篇城市
  • 3篇城市群
  • 2篇影响因素
  • 2篇雨量
  • 2篇特征及成因分...
  • 2篇气象
  • 2篇污染
  • 2篇污染物
  • 2篇PM2.5
  • 2篇大气污染
  • 2篇大气污染物
  • 1篇沿海城市群
  • 1篇酸雨频率
  • 1篇气象条件
  • 1篇气象要素
  • 1篇潜势预报

机构

  • 15篇福建省气象局
  • 3篇南京大学

作者

  • 13篇王宏
  • 9篇郑秋萍
  • 8篇陈彬彬
  • 5篇余永江
  • 5篇林长城
  • 4篇林文
  • 2篇刘红年
  • 2篇隋平
  • 2篇杨凯

传媒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2篇自然灾害学报
  • 2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第31届中国...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福建省区域酸雨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19
2016年
利用2007—2014年福建省邵武、福州、永安和厦门4个气象观测站的酸雨监测资料,统计分析了福建省不同区域酸雨的时空变化和强酸雨变化特征,并对酸雨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2007—2014年福建省降水年平均pH值为4.64—4.97,达中度酸性标准,pH值呈逐年升高的趋势,降水酸度呈逐渐减弱的趋势,强酸雨发生频率呈下降的趋势。邵武和福州地区为酸雨高发区,邵武地区降水酸度最强,酸雨和强酸雨发生频率最高,2011年后两个地区降水酸度均减弱,强酸雨发生频率均降低;厦门和永安地区为轻酸雨区,永安地区全年基本无强酸雨发生,由于两个地区酸雨发生频率增加,累积酸雨量比例增大,2012年后两个地区降水酸度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强。福州、厦门和邵武地区月酸雨变化均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冬春季酸雨污染较重,夏季酸雨污染偏轻;永安地区则相反,秋冬季降水呈碱性,春季有轻微的酸雨污染。2007—2014年福建省降水月平均pH值<4.50的概率分别为:永安地区0.0%、厦门地区4.2%、福州地区29.2%和邵武地区42.7%,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城市致酸污染物排放、酸性物质的省际输送、地理环境和天气条件是造成福建省区域性酸雨污染的原因。
陈彬彬王宏郑秋萍杨凯
关键词:PH值
福州市低能见度天气特征及季节模型被引量:3
2016年
利用福州市2006-2011年的天气图、地面观测数据、探空数据等资料,对福州市的雾、霾等低能见度天气根据天气型归类,从能见度、持续时间、垂直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特征分析,总结建立了低能见度天气季节模型:全年中霾与轻雾(雾)均为冬春季较夏秋季多、持续时间长、能见度低,霾过程数远多于轻雾(雾);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霾与轻雾(雾)多出现于变性冷高压以及冷空气前的暖区,冷高压脊控制时易出现辐射雾;春季低能见度天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变化有关,高空槽前、暖区辐合、切变南侧为高发天气;夏季低能见度天气与副热带高压所处位置相关,过程持续时间较短,霾多出现于副热带高压内部,轻雾(雾)则出现于系统边缘;秋季低能见度天气全年最少,多与晚台风和冷空气提前有关。
林文王宏谢祖欣陈彬彬余永江
关键词:低能见度
福建沿海城市群低能见度天气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为分析福建沿海城市群低能见度天气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将福建沿海主要城市分成北部、中部和南部三个城市群,利用2006年1月—2010年12月各城市能见度、相对湿度、降水、天气形势和PM10的浓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部...
郑秋萍林长城王宏陈晓秋刘红年
关键词:低能见度PM10
文献传递
雾日与霾日的判识方法及福州雾、霾分布规律
雾与霾是有本质区别的两种天气现象,但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转化,因此如何判识雾、霾天气现象,以及对历史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判,较为准确地统计雾日数与霾日数,对指导雾、霾的预报有重要意义。国内许多学者在判识雾、霾,统计雾、霾日...
王宏郑秋萍隋平余华
文献传递
福建沿海城市霾天气特征被引量:12
2012年
利用2006年1月—2010年12月福建省沿海6个城市的能见度、相对湿度、降水、天气形势和大气污染物资料,对霾天气时空变化特征、霾与天气形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宁德市每年霾日数最少,为12~26 d;漳州市霾日数最多,为74~118 d;而福州、厦门和泉州三市的霾日数相近.6个城市霾天气主要出现在12月—次年6月,7—11月霾的出现率极低且均以轻微霾为主,所占比例在85.5%以上;持续时间短暂的霾较多,半天和全天的霾较少.在暖区辐合、高空槽和变性冷高压3种天气形势下霾出现频率均较高,分别达到21.2%~49.5%、9.1%~42.3%、6.1%~47.5%.ρ(PM10)与能见度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44~-0.33,并且各城市霾天气下的ρ(PM10)均明显高于非霾天气;ρ(SO2)除莆田市外,ρ(NO2)除漳州市外,其他城市ρ(SO2)和ρ(NO2)均为霾天气高于非霾天气.
郑秋萍林长城王宏陈晓秋余永江
关键词:大气污染物
福建省酸雨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福建省为华东酸雨区所覆盖。随着各地政府积极推进各种大气环境治理措施,能源消费方式与结构也在快速发生变化,酸雨的发展趋势势必发生改变。为了解近年来福建省的酸雨状况,本文根据2007—2014年气象部门在福州、厦门、邵武和永...
陈彬彬王宏杨凯郑秋萍
关键词:酸雨频率
文献传递
福州市PM2.5、PM2.5/PM10分布特征及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初步分析被引量:25
2014年
利用福州市PM2.5、PM10和气象资料,分析PM2.5、PM2.5/PM10的分布特征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福州市细粒子污染程度较轻,春季PM2.5和PM2.5/PM10值均是四季中最高的,其次是冬季,夏季最低;影响PM2.5浓度出现高值的天气系统有:暖区辐合与高空槽前、大陆高压后部和暖区降水三种系统,其中暖区降水天气形势下的PM2.5平均浓度最高,超标率为25.5%;影响PM2.5浓度出现低值的天气系统有:冷高压脊、高压底部和高空槽后,副热带高压及边缘,台风(热带辐合带)及外围系统,在后两种天气系统影响下的PM2.5平均浓度最低,超标率为0;剔除因降水、雾等低能见度个例,PM2.5浓度与能见度的相关系数为-0.626,冬春季的相关系数是夏秋季的1.4倍;PM2.5浓度与单一气象要素(如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相关性不明显,但不同季节、不同气象要素变化的组合对PM2.5浓度有直接影响。
王宏陈晓秋余永江陈彬彬隋平
关键词:大气环境学PM2PM2PM10气象条件
2006—2010年福建沿海城市群低能见度天气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7
2013年
为研究福建沿海城市群低能见度天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将福建沿海城市分成北部、中部和南部3个城市群,利用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各城市能见度、相对湿度、降水、天气形势和PM10浓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部城市群每年霾日只有8—26 d,低能见度主要是由(轻)雾引起的,而中、南部城市群低能见度主要是由霾引起的;各城市群(轻)雾和霾天气主要出现在12月至翌年6月,7—11月出现率极低,而平均能见度夏秋季节高于冬春季节;各城市群的低能见度、(轻)雾和霾均以"短暂"为主,其次是"半天","全天"最少;低涡切变下(轻)雾日数最多,其次是高空槽和暖区辐合,再次是变性冷高压;霾出现频率较高的是暖区辐合、高空槽和变性冷高压3种天气形势;PM10浓度在霾天气下(0.068—0.109 mg·m-3)可达到两倍于(轻)雾(0.044—0.064 mg·m-3)和非低能见度天气下的浓度(0.041—0.072 mg·m-3)。
郑秋萍林长城王宏陈晓秋刘红年
关键词:PM10
厦门市PM_(2.5)与分布特征及能见度关系的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利用2011-2012年厦门市PM2.5监测资料和气象要素资料,分析PM2.5分布规律,及与海陆风、低能见度天气的关系;尝试分不同季节,在不同主导气象要素场背景下,建立PM2.5与能见度的关系式,试图用能见度推算PM2.5浓度,探索AQI预报中PM2.5浓度预报的技术方法。结果表明:厦门市低能见度天气与PM2.5浓度关系密切,通过相对湿度、降水概率、风向风速以及对应典型的天气形势等差异可清晰表现出来;区分季节性气象要素,计算PM2.5浓度与能见度的相关系数,并建立7个关系式,发现夏季PM2.5浓度与能见度显著负相关,夏季是用能见度推算PM2.5浓度相对最容易、最准确的季节;秋冬春三季PM2.5与能见度关系分别可建立两种关系式,主要为负相关关系,且春季预报PM2.5的难度最大。
王宏陈彬彬林文林潜
关键词:PM2.5能见度
福州近地层臭氧分布及其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被引量:45
2012年
利用2009-2010年福州市近地层臭氧的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气象要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找出了易导致臭氧浓度超标的天气类型。结果表明,在工业源、交通源较密集的监测点,臭氧浓度较高;臭氧浓度月分布呈"双峰型",峰值在5月、10月,谷值在1月;浓度的季节排序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绝大部分浓度超标日出现在春末和夏季,冬季则没有;臭氧浓度日分布呈"单峰型",清晨开始明显上升,最高小时浓度出现在午后,夜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低值区;臭氧浓度与温度、日照、太阳辐射显著正相关,与云量、相对湿度、降水量显著负相关,受偏南和偏东风影响时臭氧浓度较高,在SSE方位上小时浓度超标率最高;超标日天气型主要有变性冷高压、地面倒槽和锋前暖区等强暖性、且非常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天气系统。
王宏陈晓秋余永江林长城白亮
关键词:臭氧气象要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