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985工程”(985-2-027-39)

作品数:12 被引量:178H指数:7
相关作者:张卫华胡蕾胡佩诚于欣马燕桃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大学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985工程”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3篇经济管理
  • 3篇哲学宗教
  • 3篇社会学

主题

  • 4篇性生活
  • 4篇性生活质量
  • 4篇生活质量
  • 4篇女性
  • 4篇精神分裂症
  • 4篇精神分裂症患...
  • 4篇活质量
  • 4篇分裂症
  • 3篇抑郁
  • 3篇睡眠
  • 2篇多导睡眠图
  • 2篇信度
  • 2篇症状
  • 2篇生命
  • 2篇生命质量
  • 2篇双相
  • 2篇问卷
  • 2篇慢性
  • 2篇精神病
  • 1篇单相

机构

  • 8篇北京大学第六...
  • 5篇北京大学
  • 2篇山东省精神卫...
  • 2篇济宁市精神病...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北京回龙观医...
  • 1篇河北省第六人...

作者

  • 5篇张卫华
  • 4篇胡佩诚
  • 4篇于欣
  • 4篇胡蕾
  • 3篇周东丰
  • 3篇马燕桃
  • 2篇唐茂芹
  • 2篇杨晓东
  • 2篇王爱荣
  • 2篇刘兰芬
  • 2篇司天梅
  • 2篇白录东
  • 2篇曹秉玉
  • 2篇张磊
  • 2篇朱玥
  • 1篇张涛
  • 1篇杜波
  • 1篇周沫
  • 1篇曹庆久
  • 1篇程章

传媒

  • 7篇中国心理卫生...
  • 3篇中华精神科杂...
  • 1篇中国新药杂志
  • 1篇精神医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8
  • 3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精神分裂症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被引量:16
2007年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精神分裂症病理生理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患者组为4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发病后从未治疗组31例,停止治疗组17例。正常对照组(以下简称对照组)为与患者组性别、年龄匹配的41名健康人。对患者组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病情严重程度。血浆 BDNF 浓度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用多变量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结果从未治疗组[(4.5±2.2)μg/L]和停药组患者[(3.9±1.4)μg/L]血浆 BDNF 浓度均低于对照组[(6.5±2.2)μg/L](F 检验,P<0.01);而从未治疗组与停止治疗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的血浆 BDNF 浓度与 PANSS 阴性症状因子分(r=-0.509;P<0.01)及总病期呈负相关(r=-0.426;P<0.01),与发病年龄、PANSS 阳性因子分、总分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 BDNF 浓度低于正常;BDNF 可能是参与精神分裂症病理生理机制的一种重要物质。
张卫华谭云龙周沫周东丰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精神病理学
三种诊断定义对抑郁发作患者中双相障碍的识别效能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比较不同诊断定义对当前抑郁发作患者中双相障碍(BD)的识别效能,并考察有助提高BD识别的临床指标。方法:对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成年患者共95例,实施盲法、横断面筛查。由两位主治以上水平的精神科医生依据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次修订本心境障碍诊断标准做出临床已知诊断,并以此为参照标准,评价DSM-IV、双极性及轻躁狂症状清单(HCL-32)三种诊断定义对BD(包括双相I型及II型)的识别效能;并比较双极性定义筛查BD阳性及阴性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临床已知诊断中BD比例为21%,DSM-IV、双极性及HCL-32对目前抑郁发作患者中BD的识别率分别为8%、48%及61%。三种诊断定义对BD的筛检灵敏度分别为30%、85%及85%,筛检特异度分别为97%、63%及41%,准确度(粗一致率)分别为83%、67%及51%。抑郁患者若伴有不典型抑郁、企图自杀≥2次及既往情感发作≥4次等特征时,双极性定义诊断BD的机率增加。结论:抑郁发作患者中存在相对高比例的BD。双极性定义具有较好的诊断灵敏度,兼有中等特异度及准确度,有助提高BD的识别率。
朱玥马燕桃魏镜于欣
关键词:双相障碍抑郁双极性
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性生活质量及相关因素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从性满意度、性交流、性焦虑、性反应、性态度、性体像6个方面以及整体状况探讨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性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因素。方法:以3所医院门诊就诊的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80名作为研究组,按照年龄(±2岁)、城市所在地与精神分裂症组匹配,选择正常女性180名作为对照组,用女性性生活质量问卷,Olson婚姻质量问卷中的夫妻交流、婚姻满意度、性生活3个分量表进行测查。结果:除性焦虑因子外,患者性生活质量总分及其余各个因子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如,性满意度因子,(20.8±4.4)vs.(25.1±4.8),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提高患者总的性生活质量的因素依次为婚姻满意度高、有子女、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β=0.514,0.258,0.193,均P<0.05);提高性满意度的因素按照作用大小依次为婚姻满意度高、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β=0.577,0.225,均P<0.05);改善患者性交流的因素依次为受教育程度高、病程短、有子女(β=0.462,-0.351,0.298,均P<0.05);改善患者性焦虑的因素依次为婚姻满意度高、年龄低(β=0.458,-0.206,均P<0.001);提高患者性反应的因素依次为月经济收入高、病程短、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β=0.457,-0.200,0.158,均P<0.05);改善患者性态度的因素依次为受教育程度高、疾病严重程度轻、夫妻交流多(β=0.469,-0.445,0.271,均P<0.05);对患者性体像有利的因素依次为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婚姻满意度高、无子女(β=0.776,0.415,-0.196,均P<0.05)。结论:促进患者婚姻家庭的和谐,选用对性功能影响小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使患者的性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胡蕾胡佩诚唐茂芹杨晓东王爱荣刘英曹秉玉刘兰芬白录东朱纬国
关键词:女性精神分裂症性生活质量
单相和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睡眠特征及其认知功能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抑郁障碍患者的睡眠特征及其认知功能状态,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15例复发性抑郁症患者(单相组)、13例双相Ⅰ型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双相组)和15名健康者(对照组),采用多导睡眠仪监测睡眠,并进行认知功能测评,对患者睡眠特征与认知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双相组睡眠潜伏期延长(P=0.004),睡眠效率下降(P=0.007);单相组睡眠效率下降(P=0.038),觉醒次数(P =0.019)增加,入睡后觉醒时间增加(P=0.035),第1期(S1)睡眠时间(P =0.028)及睡眠百分比(P=0.015)均增加,第2期(S2)睡眠百分比增加(P=0.014),第3期(S3)睡眠时间(P=0.002)及睡眠百分比(P=0.002)均减少,快速动眼睡眠(REM)潜伏期延长(P=0.019).单双相组相比睡眠监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认知功能评估方面,单相组学习评分与REM睡眠时间、REM睡眠百分比高度正相关(r值分别为0.63、0.69,P值分别为0.034、0.020),与REM睡眠潜伏期高度负相关(r=-0.74,P=0.009);记忆评分与S2睡眠百分比高度负相关(r=-0.65,P=0.029),与REM睡眠潜伏期高度负相关(r=-0.72,P=0.012).双相组睡眠指标与学习、记忆评分未发现相关性.结论 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存在一定睡眠结构紊乱,单相抑郁症患者存在明显的睡眠进程和睡眠结构紊乱;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的睡眠指标与学习、记忆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可能存在差异.
马燕桃朱玥张卫华司天梅于欣张磊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多导睡眠描记术
女性性生活质量问卷的编制和信效度检验被引量:63
2008年
目的:编制适用于我国女性的性生活质量测评工具,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采用文献回顾、个人访谈、专家评定等方法形成初始问卷,先对366名已婚女性的测试结果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再对1529名已婚女性的测试结果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同时还进行了信度分析、效标效度分析。结果: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32个题项,形成六个因子,可解释总方差的63.59%;六个因子依次为性满意度、性交流、性焦虑、性反应、性态度、性体像,因子载荷范围在0.488~0.818之间;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了六因子模型,其结果为χ^2/df=5.247、GFI=0.905、NFI=0.906、TLI=0.914、CFI=0.922、RMSEA=0.053;总的Cronbachα系数为0.937,重测信度为0.925;总量表评分与O lson婚姻质量问卷性生活分量表有较高的相关性(r=0.716,P〈0.01)。结论:女性性生活质量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胡蕾胡佩诚
关键词:性生活质量心理测量学研究女性信度
抗精神病药慢性给药对大鼠海马neuregulin 1与ErbB4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观察抗精神病药慢性给药对大鼠海马内neuregulin 1(神经调节蛋白1,NRG1)与ErbB4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腹腔注射生理氯化钠溶液、氟哌啶醇(1 mg·kg^(-1))、氯氮平(10 mg·kg^(-1))和利培酮(1 mg·kg^(-1)),qd,连续给药4周。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RG1与ErbB4在海马CA1,CA3和齿状回区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慢性给予氟哌啶醇、氯氮平或利培酮均显著上调了海马CA3区NRG1与ErbB4的表达。氯氮平还上调了齿状回区NRG1的表达。结论:抗精神病药慢性给药增加大鼠海马NRG1与ErbB4的表达,这种改变可能与抗精神病药治疗效应有关。
王晓东司天梅
关键词:抗精神病药神经调节蛋白1ERBB4
城市女性性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被引量:19
2008年
目的:探讨城市女性性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女性性生活质量问卷,对1529名城市已婚女性进行调查。以问卷的6个因子(性满意度、性交流、性焦虑、性反应、性态度、性体像)得分的10百分位数作为分界点,因子分≤10百分位数的为低分组,〉10百分位数的为对照组,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性生活质量问卷总均分为106.9±17.2,性满意度因子均分为24.1±4.9,性交流因子均分为17.7±5.1,性焦虑因子均分为26.0±3.9,性反应因子均分为16.2±3.9,性态度因子均分为13.0±3.0,性体像因子均分为10.0±1.9。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年龄组(OR=1.25~16.72,P〈0.01)的女性,出现性满意度低、性交流少、性反应能力低、不接纳手淫的风险性高;汉族(OR=0.53,P〈0.05)、教育程度高(OR=0.40,P〈0.01)的女性,出现性焦虑的风险小;每月收入高的女性(OR=0.35~0.64,P〈0.01),其性生活质量低的风险小;有子女的女性易于出现对形象的不自信(OR=1.63—2.91,P〈0.01),但性满意度低的风险小(OR=0.46,P〈0.05);绝经状态的女性(OR=1.54—2.32,P〈0.05或0.01)出现性满意度低、性焦虑多、性反应能力低、对自我形象不自信的风险性增大;夫妻关系不和睦(OR=3.25~8.87,P〈0.01)是性满意度、性交流,性焦虑的不利因素;丈夫有性功能障碍(OR=3.50~11.40,P〈0.01)是女性性满意度、性反应的不利因素;丈夫有躯体疾病(OR=2.17~3.13,P〈0.05或0.01)的女性易于表现为性满意度低、性焦虑多。结论:社会心理因素对女性性生活质量的各方面都会产生影响。
胡蕾胡佩诚
关键词:城市女性性生活质量
女性性生活质量问卷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信度和效度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女性性生活质量问卷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将3所医院门诊常规就诊并符合入组标准的180名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人群,给予女性性生活质量问卷、Olson婚姻质量问卷中的婚姻满意度、性生活和夫妻交流分量表进行评估,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结果问卷总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19,重测信度为0.875(P<0.01);验证性因子分析统计检验结果显示该模型的各项重要统计指标均达到了统计学要求;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在0.181~0.697之间,各因子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在0.421~0.841之间,均P<0.01;问卷的总分与ENRICH的三个分量表得分相关在0.388~0.688之间(P<0.01),其中总分与性生活分量表相关程度最高。结论女性性生活质量问卷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胡蕾胡佩诚唐茂芹杨晓东王爱荣刘英曹秉玉刘兰芬白录东朱纬国
关键词:性生活质量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信度
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障碍被引量:5
2008年
张卫华周东丰
关键词:快速眼球运动多导睡眠图
精神分裂症患者及一级亲属的脑结构非对称性异常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脑结构非对称性与精神分裂症遗传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对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DSM-Ⅳ)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门诊和住院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患者来自不同家族的一级亲属和正常对照三组各19人进行核磁共振扫描脑结构成像。使用统计学参数图软件SPM2计算全脑灰质结构非对称性指数,并比较三组人群非对称性指数的差异。结果: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相比,颞上回、后扣带回、小脑、顶叶、基底节的结构非对称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级亲属和正常对照相比,颞上回和顶叶的结构非对称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组和一级亲属相比,小脑、顶叶、基底节的非对称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颞上回和顶叶的结构非对称性降低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易感性指标,而后扣带回、小脑、基底节的结构非对称性降低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患病状态有关。
杨磊韩雪程章曹庆久赖云耀王煦杜波任翠玉刘琳张涛原岩波栗克清洪楠于欣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核磁共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