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1706)

作品数:4 被引量:11H指数:3
相关作者:杨菁孔德领孙洪范马桂蕾张超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理工大学南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米粒
  • 3篇纳米粒
  • 1篇星形
  • 1篇星形聚合物
  • 1篇修饰
  • 1篇亚细胞
  • 1篇亚细胞分布
  • 1篇乙醇酸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普鲁兰
  • 1篇细胞
  • 1篇细胞分布
  • 1篇两亲性
  • 1篇两亲性聚合物
  • 1篇纳米胶束
  • 1篇聚己内酯
  • 1篇聚乳酸
  • 1篇聚乳酸聚乙醇...
  • 1篇聚乙醇酸
  • 1篇肌醇

机构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天津理工大学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2篇孙洪范
  • 2篇张超
  • 2篇孔德领
  • 2篇马桂蕾
  • 2篇杨菁
  • 1篇宋存先
  • 1篇张琳华
  • 1篇王海
  • 1篇张政朴
  • 1篇阳紫莹
  • 1篇肖宝
  • 1篇陈永霞
  • 1篇王亮

传媒

  • 2篇国际生物医学...
  • 1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肌醇为核的星形聚己内酯的制备及表征
2014年
目的制备六臂星形聚己内酯并评价其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本体开环聚合法以ε-己内酯为单体,辛酸亚锡为催化剂,肌醇为多功能基团引发剂,合成一系列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六臂星形聚己内酯(6-s-PCLx)(其中x为单体与引发剂的摩尔比)。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凝胶渗透色谱(GPC)、差示扫描热分析法(DSC)对其结构、相对分子质量及热力学性质进行表征。以此材料为载体,采用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空白纳米粒。采用动态光散射法(DL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粒径和形态进行表征,通过WST-1比色法探讨该材料的体外细胞毒性。结果 FT-IR和1H-NMR表明,该聚合物为六臂星形结构;由GPC得出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2 822、31 459、49 533,并呈单峰分布;DSC结果表明,聚合物的熔融温度(Tm)、熔融焓(ΔH)及结晶度(Xc)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升高;制备的纳米粒呈椭圆形,平均粒径在100~200 nm,粒径均一;WST-1比色法证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成功合成六臂星形聚己内酯并制备了纳米粒,细胞实验证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王翠伟刘超阳紫莹朱小卫孙洪范孔德领杨菁宋存先
关键词:聚己内酯纳米粒
胆固醇基修饰的普鲁兰纳米粒的摄取机制及亚细胞分布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研究胆固醇基修饰的普鲁兰(CHSP)纳米粒的体外HepG2细胞的摄取机制及亚细胞分布.方法 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TTC)标记CHSP,透析法制备FITC标记的CHSP(FITC-CHSP)自组装纳米粒并进行表征.采用MTT法考察CHSP纳米粒对HepG2细胞的毒性.选用选择性的内吞途径抑制剂氯丙嗪、菲律宾菌素和阿米洛利来研究HepG2细胞摄取CHSP纳米粒的机制.最后,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对内质网、高尔基体和溶酶体进行染色,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不同的孵育时间CHSP纳米粒的亚细胞分布.结果 成功合成了FITC-CHSP,且FITC-CHSP能在水介质中自组装成纳米粒,该纳米粒呈规则球形,平均粒径为(63.0 ±1.9) nm.MTT结果表明CHSP纳米粒对HepG2细胞无明显的细胞毒性.内吞抑制实验表明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以及巨胞饮途径共同参与了CHSP纳米粒的入胞过程.纳米粒的亚细胞分布实验表明:在研究的孵育时间(4 h)内,并未发现CHSP纳米粒进入高尔基体和内质网;当纳米粒与HepG2细胞孵育30 min时,没有纳米粒定位于溶酶体中,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大量纳米粒分布于溶酶体中.结论 CHSP纳米粒有望成为细胞内递送治疗剂的一种通用载体.
张超杨菁肖宝张琳华王海孙洪范孔德领马桂蕾
关键词:纳米粒亚细胞分布
纳米粒摄取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5年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材料在药物传输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空间.研究细胞对纳米粒的细胞摄取机制,有助于从细胞层次上理解生命体的生理过程和药物的作用机制,掌握细胞治疗的机理;同时也可为构建更加安全有效的纳米药物载体提供依据.综述了纳米粒摄取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在简要介绍纳米粒内吞途径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影响内吞的因素,同时详细介绍了纳米粒内吞途径的常用研究方法.
张超马桂蕾
关键词:纳米粒影响因素
两亲性六臂星型端氨基PEG-PLGA的合成、表征及胶束化行为被引量:5
2013年
采用本体开环聚合法,以乙交酯(GA)和DL-丙交酯(DLA)为原料,肌醇为引发剂,合成了一系列不同分子量的六臂星型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6-s-PLGA50,6-s-PLGA100,6-s-PLGA200,其中50,100,200为原料与引发剂的摩尔比),采用羧基化反应对其端基进行羧化处理.以聚乙二醇4000(PEG4000)为原料用对甲苯磺酰化法得到sTO-PEG-OTs,再进行氨解得到双端氨基PEG(H2N-PEG-NH2).末端羧基6-s-PLGAx通过N-环己基碳二亚胺(DCC)缩合反应与双端氨基PEG连接得到两亲性星型六臂结构的聚合物(6-s-PLGAx-PEG-NH2).分别用核磁共振氢谱法(1H NMR)、凝胶排阻色谱法(GPC)及差示热量热分析法(DSC)等手段对6-s-PLGAx和6-s-PLGAx-PEG-NH2进行了表征.以6-s-PLGA100-PEG-NH2聚合物为例,自组装得到空白的纳米粒子,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法(TEM)和动态光散射法(DLS)考察了粒子的表面形态以及粒径分布特征,用1H NMR分析了胶束的'核-壳'结构.用噻唑蓝四氮唑溴化物(MTT)比色法探讨了该两亲性材料的体外细胞毒性.研究结果表明,合成了不同分子量的两亲性六臂星型端氨基PEG-PLGA,该两亲性聚合物可自组装形成纳米胶束,粒径范围在40~60 nm,与PLGA相比体外细胞毒性无显著性差异.
陈永霞阳紫莹王亮张政朴孔德领杨菁孙洪范宋存先
关键词:纳米胶束两亲性聚合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