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833005)

作品数:7 被引量:6H指数:2
相关作者:侯金良沈世银邵正义王有芬常瑞香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广西无线宽带通信与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星系
  • 2篇星系演化
  • 1篇星体
  • 1篇星系核
  • 1篇旋涡星系
  • 1篇巡天
  • 1篇巡天观测
  • 1篇早型星
  • 1篇射电
  • 1篇射电天文
  • 1篇数值模拟
  • 1篇天文
  • 1篇统计性质
  • 1篇排放性
  • 1篇排放性能
  • 1篇谱指数
  • 1篇阻尼
  • 1篇类星体
  • 1篇混合算法
  • 1篇活动星系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上...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桂林电子科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篇王有芬
  • 2篇邵正义
  • 2篇常瑞香
  • 2篇沈世银
  • 2篇侯金良
  • 1篇付炜
  • 1篇史习珩
  • 1篇甘建铃
  • 1篇王彩虹
  • 1篇安涛
  • 1篇王俊义
  • 1篇傅承启
  • 1篇张波

传媒

  • 5篇天文学进展
  • 1篇天文学报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3
  • 3篇2011
  • 2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Detecting the intrinsic Baldwin Effect of the optical FeII complex in Luminous Seyfert 1 Galaxy Fairall 9
2011年
We analyze the optical spectra of Fairall 9,a luminous Seyfert 1 galaxy.They are obtained from the AGN Watch program that has monitored this object for 9 months.The flux and variation of the optical FeII complex is measured using multi-component profile modeling with FeⅡ templates.A convincing intrinsic Baldwin Effect(BEff) of optical FeⅡ emission blends in Fairall 9 is discovered for the first time.The variation of FeⅡ/Hβ(RFe) in Fairall 9 is obtained.We also detect a marginal anti-correla tion between RFe and the continuum flux in its spectra.This anti-correlation and the relatively broad profile of Hβ in this galaxy support the dichotomy reported by Wang et al.(2005).
HAN XuHuiWANG JingWEI JianYanYANG DaWeiHOU JinLiang
关键词:光学效应活动星系核排放性能
星系的基本面被引量:1
2011年
基本面最早是在早型星系中发现的一种经验标度律,它是一个关于星系的有效半径、中心速度弥散度和有效半径内的平均面亮度之间的紧密相关关系。基本面对早型星系的形成机制、动力学演化理论等提出了很强的观测约束;不仅如此,它还可作为独立的星系距离测定方法,用于哈勃常数的定标和星系本动速度场的测量。对早型星系基本面的研究进展做了简要评述,包括在不同观测波段、不同密度环境、不同红移处测定的基本面,以及观测基本面偏离简单位力定理的理论解释。除此之外,还对旋涡星系的基本面问题进行了专题评论。
王彩虹王有芬沈世银邵正义
关键词:基本面旋涡星系
混合w-facets成像并行算法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大视场成像是低频射电干涉阵列数据处理的核心技术,也是实现未来平方公里阵射电望远镜(square kilometre array, SKA)宏伟科学目标的基础手段。为了改善uv-faceting和w-projection这两种大视场成像算法,研究了它们之间的混合算法(称为w-facets);此外,为了加速该混合算法,提出基于多核CPU和GPU的并行算法。验证性实验表明,与uv-faceting算法相比,该混合算法每束光能降低4 mJy噪声水平,图像的动态范围最高提升2.34 dB;并且,在图像质量最好时,与目前在澳大利亚默奇森宽视场阵列(Murchison widefield array, MWA)项目数据处理中广泛使用的w-stacking算法的结果基本一致。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基于多核CPU的并行算法在一定线程数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可拓展性,当分面数与线程数相等时,加速效果最佳;基于GPU的并行算法加速比高达201.8倍,是多核CPU的并行方法最佳结果的8.9倍左右。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为即将开展的大视场成像相关科学任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参考价值。
于昂劳保强王俊义安涛
关键词:射电天文混合算法
阻尼莱曼α吸收线系统研究进展(Ⅰ)--巡天观测和统计性质被引量:3
2010年
阻尼莱曼α吸收线系统(DLAs)是中性氢柱密度超过2×10^(20) cm^(-2)的类星体吸收线系统。按照现有的观点,DLAs是高红移环境中星系及恒星形成的中性气体库,它们很可能是现今星系的前身。近20年来随着DLAs巡天观测的迅猛发展,尤其是SDSS巡天观测数据的释放,DLAs统计样本达到千计的量级,大大推动了DLAs的观测和研究。由于受到观测的某些限制,样本还有偏,尤其是缺少低红移DLAs,但是,通过大样本DLAs系统的研究,已经获得了有关宇宙中性气体演化的许多信息,如DLAs的数密度在高红移处(z>1.5)是有演化的,但在低红移处基本不演化,从而确认了今天的星系形成于较高红移处。研究也发现DLAs对宇宙质量密度的贡献随红移的演化减弱,DLAs的中性氢气体柱密度分布函数与本地星系的中性氢柱密度分布函数十分相似等一些有趣的结论。着重介绍DLAs的基本知识以及20年来巡天的有关进展,包括DLAs的观测证认、统计特性等,并指出目前DLAs样本不完备的主要原因。
侯金良史习珩傅承启
关键词:类星体星系演化
暗物质晕次结构的演化研究进展
2010年
一般认为暗晕是通过等级成团方式形成的:小质量暗晕先形成,进而通过并合形成较大质量的暗晕。并合后的小质量暗晕形成所谓的次结构,目前关于次结构的演化过程和分布特点尚无明确结论。介绍了利用数值模拟、半解析模型和观测来研究次结构分布和演化的进展,并特别讨论了次结构的并合时标、质量函数和空间分布等特性。
甘建铃常瑞香侯金良
关键词:星系演化暗物质晕次结构数值模拟
同等质量下盘状星系的颜色-尺度关系
2011年
挑选Sloan数字巡天第7次释放数据(SDSS DR7)的主星系样本中近邻的、面向的盘状星系作为星系样本,统计研究了在恒星总质量相等的情况下盘状星系的颜色和尺度之间的相关性,并对相关性的真实性进行了检验.发现对于同等质量的盘状星系,u-r颜色与尺度相关性很弱,而g-r、r-i、r-z颜色与尺度负相关,即星系的尺度越大,颜色越蓝.该结果意味着盘状星系的质量分布对其恒星形成历史影响很大,物质分布越延展的星系,其演化越慢.
付炜常瑞香沈世银张波
关键词:星系
褐矮星的观测特征和搜寻
2013年
褐矮星是亚恒星天体,内核没有稳定的氢燃烧,其质量一般在13至75倍木星质量之间。本质上,褐矮星的内核物理演化过程不同于行星和恒星,观测上我们根据褐矮星不同于行星和恒星的测光和光谱特征来区别证认它们。由于质量小、温度低,在光学波段,它们测光特征表现为光度暗,颜色红;在近红外波段,受大气尘埃、金属丰度等影响,它们有不同寻常的星等、颜色。根据褐矮星的光谱形态与特征谱线,它们可以被分为M、L、T和Y矮星。现在己发现的全部T与Y矮星都是褐矮星,但不是所有的M与L矮星都是褐矮星。介绍了L、T和Y矮星的特征吸收线和光谱分类方法,回顾了早期在星团和双星系统中褐矮星的搜寻,以及现阶段用大视场、长波段深度巡天数据在近邻场区中褐矮星的搜寻。对目前已发现的晚型M和L、T、Y矮星的总数目、温度范围、距离及测量其年龄的方法等做了小结。最后讨论了如何判断L矮星是否为褐矮星,重力、金属丰度和大气尘埃对近红外波段光谱形状的影响,光谱型-J波段绝对星等图上L、T交接处"大鼓包"的形成原因等热点问题。
王有芬邵正义
关键词:褐矮星谱指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