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02Z4A0)

作品数:18 被引量:71H指数:5
相关作者:黄晓军刘代红刘开彦范志平刘启发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解放军第307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细胞
  • 13篇干细胞
  • 12篇造血
  • 12篇造血干
  • 12篇造血干细胞
  • 9篇造血干细胞移...
  • 9篇干细胞移植
  • 8篇基因
  • 7篇异基因
  • 6篇异基因造血干...
  • 5篇异基因造血干...
  • 5篇粒细胞
  • 4篇移植后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细胞
  • 3篇白血
  • 3篇白血病
  • 2篇血液
  • 2篇移植物抗宿主
  • 2篇移植物抗宿主...

机构

  • 10篇北京大学
  • 7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解放军第30...

作者

  • 10篇黄晓军
  • 7篇刘启发
  • 7篇范志平
  • 7篇刘开彦
  • 7篇刘代红
  • 6篇张钰
  • 6篇许兰平
  • 5篇陈育红
  • 5篇陈欢
  • 4篇韩伟
  • 4篇孙竞
  • 4篇张晓辉
  • 4篇王昱
  • 3篇赵婷
  • 3篇刘艳荣
  • 3篇吴秀丽
  • 3篇徐丹
  • 2篇杜璇
  • 2篇陈银葵
  • 2篇江千里

传媒

  • 3篇中华内科杂志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中华血液学杂...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实用内科...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内科理论与实...

年份

  • 3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9
  • 8篇2008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脐带羊膜来源和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控特征比较被引量:2
2011年
本研究旨在比较人脐带羊膜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与骨髓来源MSC的免疫调控能力,为临床开展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实验依据。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人脐带羊膜贴壁细胞,并从细胞形态、生长特性、细胞表型、多向分化能力进行鉴定。利用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比较人脐带羊膜来源MSC与人骨髓来源MSC的免疫调控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人脐带羊膜来源和骨髓来源的MSC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征,即细胞呈成纤维样形态生长,并具有强大的体外扩增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结果显示,脐带羊膜来源MSC高表达CD73、CD90、CD105,而骨髓来源MSC表面标志CD34、CD45以及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表面分子HLA-DR和CD86等为阴性。其诱导多向分化能力结果表明,两组细胞均可向成脂肪、成骨和成软骨分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淋巴细胞转化实验证明,两组MSC均可抑制异体T细胞的增殖,且随MSC数量的增加,抑制效应逐渐增强;RT-PCR检测显示两组MSC表达相同的免疫相关因子。结论:人脐带羊膜来源的MSC可以替代成人骨髓MSC,可作为满足实验和临床需要的MSC重要来源。
徐曼刘元林陈晨廖丽张毅陈虎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骨髓免疫调控
实时定量PCR检测GVHD患者TCR V_γ亚家族基因表达水平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了解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疾病状态下T细胞受体(TCR) Vγ亚家族T细胞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18例GVH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CR VγI~III亚家族基因表达水平进行相对定量检测;12例健康成人外周血样本作为对照。结果GVHD患者外周血中TCR VγII的表达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GVHD患者TCR VγI~III亚家族的表达模式也发生了改变,TCR VγII的表达量比TCR VγI或TCR VγIII的表达量低。结论TCR VγII亚家族的表达低下可能与GVHD的发病相关。
吴秀丽刘启发范志平陈少华杜璇孙竞李扬秋
关键词:移植物抗宿主病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T细胞受体Γ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WT1基因动态检测的意义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初步探索在各类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动态检测WT1基因表达水平对监测微小残留病(MRD)及预测临床复发的意义。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Q)-RT-PCR技术动态检测31例allo-HSCT后患者的WT1基因表达(共计102份骨髓标本),测定其WT1 mRNA及内参基因ABL mRNA拷贝数。结果复发组和未复发组WT1基因中位表达水平分别为0.80%、0.17%,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态检测复发组WT1基因表达,显示WT1基因表达在临床复发前或伴随临床复发时可有明显的升高(均〉1.0%),复发时WT1基因表达水平较复发前一次明显升高(P〈0.05)。结论应用RQ-RT-PCR技术动态检测WT1基因表达,可能是移植后监测MRD及预测复发的一种有希望的手段。
金松刘代红许兰萍陈欢陈育红秦亚溱刘艳荣刘开彦黄晓军
抢先抗巨细胞病毒治疗策略在不同类型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疗效比较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对不同类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患者采用统一的抢先治疗指征,比较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从而评价抢先治疗策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进行异基因HSCT患者318例,自移植后采用实时定量(RQ)-PCR法监测血浆CMV—DNA水平,其中136例出现CMV感染,全相合HSCT31例,亲缘半相合HSCT88例,非血缘HSCT17例。三种类型移植采用相同的抗病毒抢先治疗指征,比较CMV—DNA拷贝数的转阴率、CMV病的发生率及患者的长期生存率。结果136例CMV感染患者分别采用更昔洛韦、膦甲酸钠或缬更昔洛韦进行抗病毒抢先治疗,全相合、半相合及非血缘移植组治疗的中位时间相近,三组患者CMV—DNA最终转阴率相似(96.8%,93.2%,88.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抢先治疗后三组患者发生CMV肺炎及肠炎的比例及死于CMV病几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类型移植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发生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0~Ⅰ度aGVHD患者(P=0.036)。结论不同类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的CMV感染患者,采用基于RQ-PCR监测的抢先治疗策略可达到相同的疗效。
赵晓甦许兰平刘代红陈育红陈欢张晓辉韩伟王昱刘开彦黄晓军
关键词:血液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巨细胞病毒抢先治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粒细胞缺乏期间血流感染的单中心临床分析被引量:16
2011年
目的 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粒细胞缺乏(粒缺)期间血流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经验性治疗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784例HSCT在粒缺期发热的患者,分析其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临床表现、病原菌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784例HSCT患者中441例在粒缺期间出现发热,确定为血流感染者75例,在所有患者中发病率为9.6%(75/784),在粒缺发热患者中发病率为17.0%(75/441).病原菌分布依次为:G-菌株占64.4%,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株占80.9%(38/47),除1株鲍曼不动杆菌外均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G+菌株占30.1%,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比例为50.0%,除1株鹑鸡肠球菌外均对万古霉素敏感;真菌菌株占5.5%,均为念珠菌属.HSCT患者在粒缺期血流感染的病死率为6.7%.结论 我院骨髓移植病房的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依次为G-菌、G+菌和真菌.碳青霉烯类及糖肽类药物分别是前两者治疗的首选.
韩婷婷黄晓军刘开彦刘代红陈欢韩伟张晓辉王昱陈育红王峰蓉赵婷陈瑶许兰平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粒细胞缺乏血流感染病原菌
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的界值初探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评价血清1,3-β-D-葡聚糖(BG)浓度检测对我国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早期诊断的意义并确定其界值。方法按我国IFI的诊断标准,采用Glucatell试剂盒对HSCT后拟诊IFI的36例患者血清标本(每周采血2次)进行BG浓度的检测(G实验)。根据临床回顾性诊断标准定义阳性和阴性病例,按不同G试验阳性标准计算其灵敏度、特异度,最终确定G试验在我国HSCT后患者IFI诊断的界值。结果按试验中所得的单次结果≥80ng/L或连续两次结果≥60ng/L作为界值,得出G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结果分别为81.0%、81.8%、89.5%和69.2%(P=0.002),并以此作为G试验在我国HSCT后IFI诊断的界值。结论G试验在我国HSCT患者IFI诊断的界值与国外基本相同,是一种早期诊断IFI的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纪宇黄晓军
关键词:侵袭性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长生存分析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评价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疗效,并分析影响CML长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118例CML患者包括慢性期88例、加速期8例、急变期22例,其中83例接受相关移植、35例无关移植。预处理方案:36例患者用全身照射(TBI)联合环磷酰胺联合(Cy)、82例改良BuCy(白消安、环磷酰胺和阿糖胞苷)。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68例相关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全相合移植用环孢素(CsA)和甲氨蝶呤(MTX),50例无关供者及相关1个以上位点不合者采用CsA、MTX、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或麦考酚酸酯(MMF)。Cox模型分析影响长生存的因素。结果:118例患者除3例死于预处理相关毒性(RRT)外其余均获造血重建。移植后5年累计感染发生率为42.6%,巨细胞病毒血症累计阳性率为41.6%。Ⅱ~Ⅳ度急性GVHD累计发生率为33.3%,其中相关全相合供者(MSD)和无关、相关不相合供者(MRD/URD)发生率分别为23.1%和46.9%(P=0.01);1年累计慢性GVHD发生率为47.8%,其中MSD和MRD/URD慢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51.4%和42.2%(P=0.260)。GVHD致死率为18.3%。移植后5年白血病累计复发率为17%,其中MSD和MRD/URD复发率分别为12.5%和23.9%%(P=0.228)。5年累计总生存(OS)和无病生存(DSF)率分别为69.5%和62.6%,其中MSD与MRD/URD的5年OS率和DSF率分别为78.5%比57.2%和72.7%比48.3%(P=0.018,P=0.017)。慢性期与加速/急变期的5年OS率和DSF率分别79.9%、36.7%和72.4%、32.6%(P<0.001)。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Ⅱ~Ⅳ度急性GVHD、HLA不相合、诊断至移植时间≥1年为OS的独立危险因素。加速期、急变期和三联、四联GVHD预防方案为影响DS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影响CML-allo-HSCT长生存的主要因素是移植的时机、疾病状态、HLA相合程度和移植后GVHD。GVHD是移植后死亡的主要原因。
陈银葵张钰刘启发孙竞范志平徐丹魏永强江千里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血浆巨细胞病毒DNA拷贝数与巨细胞病毒病的关系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评价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Q—PCR)法监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血浆巨细胞病毒(CMV)DNA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之间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318例患者,自移植应采用RQ—PCR每周监测血浆CMV—DNA水平,〉6×10^2拷贝/ml视为CMV-PCR阳性。结果共136例患者(42.8%)检测出1025例次血浆CMV—DNA阳性,首次阳性出现的中位时间为42d,最高拷贝数及初始拷贝数中位值分别为1.5×10^4拷贝/ml和4.5×10^3拷贝/ml。318例患者中共发生CMV肺炎及肠炎23例,累积发病率为7.2%。14例患者在发生CMV病之前出现CMV血症,4例在出现临床表现后方检测出病毒阳性,另有5例CMV血症阴性的患者诊断为CMV疾病。发生CMV病的患者其CMV—DNA最高拷贝数高于未发生组患者(4.3×10^4拷贝/ml比1.3×10^4拷贝/ml,P=0.009),但初始拷贝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10^3拷贝/ml比4.7×10^3拷贝/ml,P=0.63)。CMV-DNA最高拷贝数随着发生CMV感染的次数增加而增高,在发生CMV感染1~4次的患者中,中位数值分别为82.6×10^2、261.3×10^2、440.8×10^2和10659.0×10^2拷贝/ml(P〈0.01),且CMV肺炎及CMV肠炎发病率也从2.7%(5/182)明显上升至50%(2/4)(P=0.001)。结论采用RQ-PCR法监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血浆CMV—DNA水平对CMV病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意义,高CMV—DNA拷贝数及多次感染者预示着CMV病发生概率升高。
陈育红赵晓甦刘开彦许兰平刘代红陈欢张晓辉韩伟王昱赵婷赵晓涛黄晓军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巨细胞病毒
HLA配型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的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分析HLA相合程度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影响。方法 121例CML患者包括:慢性期90例、加速期8例、急变期23例。85例接受相关、36例无关移植。HLA全相合91例、部分相合30例。预处理方案:37例患者用含全身放疗+环磷酰胺、84例改良Bucy(白消安+环磷酰胺+阿糖胞苷)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HLA全相合相关移植用环孢素A+甲氨蝶呤(CsA+MTX),无关及相关HLA位点不合移植者采用CsA+MTX+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霉酚酸酯。COX模型分析影响长生存的因素。结果 121例患者除4例死于预处理相关毒性外、其余117例病人均获造血重建;HLA全相合与不相合移植者Ⅱ~Ⅳ°急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26.1%和53.3%(P=0.006),3年累计慢性GVHD发生率在全相合与不相合者分别为47.4%和49.6%(P=0.947);非复发移植相关死亡(TRM)率在HLA相合与不相合者分别为16.5%和40.0%(P=0.007);5年累积白血病复发率为16.7%、其中HLA相合与不相合者复发率分别为15.3%和22.7%(P=0.396);5年累积总生存(OS)和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70.6%和63.8%,其中OS和DFS在相合者为78.2%和70.3%、不相合者为47.6%和43.3%。多因素分析显示:HLA不合为Ⅱ~Ⅳ°急性GVHD的危险因素,Ⅱ~Ⅳ°急性GVHD为TRM发生的危险因素,HLA不合、急性GVHD、疾病分期为影响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 HLA不相合移植TRM高于相合移植,从而导致OS显著低于HLA全相合移植,长期生存与供受来源无关。
张钰陈银葵范志平徐丹赵捷江千里凌奕文刘灿孙竟刘启发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LA配型
实时定量RT—PCR方法监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AML1-ETO融合基因mRNA水平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评价实时定量RT—PCR(Q—PCR)方法监测AML1-ETO(+)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AML1-ETOmRNA水平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基于TagMan探针的Q—PCR技术检测17例AML1-ETO(+)AML患者allo—HSCT后不同时间骨髓标本AML1-ETOmRNA的表达。AML1-ETOmRNA水平以内参基因abl进行归一化。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评估HSCT后是否达到细胞遗传学完全缓解(CCyR)。结果Q—PCR实验可重复敏感度为5个拷贝。在16例CCyR患者中,1例死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1例死于感染,其余14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68(70~811)d,HSCT后1个月(+1月)AML1-ETO中位水平0(0~0.740),+2月为0.026(0~2.900),+3月为0.039(0~3.300)。移植时间超过12个月的5例患者中,中位随访685(385~811)d,4例仍呈AML1-ETO阳性,中位值0.078(0.003~0.120)。1例复发患者+1月为0,+2月为9.800,+3月为5.600,+110d血液学复发,AML1-ETOmRNA为390.000,+382d死亡。结论1年内AML1-ETO持续低水平阳性不一定预示复发;对AMIJ1—ETO(+)AML患者HSCT后定期动态监测AML1-ETO水平十分必要。
王志东秦亚溱刘艳荣许兰平刘代红刘开彦黄晓军
关键词:非淋巴细胞急性AML1-ETO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