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省科技攻关计划(JY029-040-2)

作品数:4 被引量:45H指数:3
相关作者:汪开毓何敏张宇孙挺陈德芳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攻关计划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维生素
  • 2篇维生素E
  • 2篇消化酶
  • 2篇消化酶活性
  • 2篇肠道
  • 1篇单胞菌
  • 1篇抑素
  • 1篇生长抑素
  • 1篇嗜麦芽寡养单...
  • 1篇水质
  • 1篇水质指标
  • 1篇重口裂腹鱼
  • 1篇微生物
  • 1篇微生物制剂
  • 1篇胃肠
  • 1篇胃肠道
  • 1篇裂腹鱼
  • 1篇菌群
  • 1篇复合微生物制...
  • 1篇SS

机构

  • 4篇四川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汪开毓
  • 3篇张宇
  • 3篇何敏
  • 2篇孙挺
  • 1篇黄小丽
  • 1篇耿毅
  • 1篇陈德芳

传媒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水产学报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动物营养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复合微生物制剂对重口裂腹鱼生长、消化酶活性、肠道菌群及水质指标的影响被引量:25
2008年
本试验旨在研究复合微生物制剂对重口裂腹鱼生长、肠道消化酶和菌群以及水质指标的影响。选取健康平均体重(250.00±0.50)g的重口裂腹鱼180尾,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复合微生物制剂的试验日粮,试验期120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喂复合微生物制剂可提高重口裂腹鱼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且随养殖时间的增加作用效果越明显;可显著提高前肠、中肠和后肠的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P<0.01);可显著或极显著增加前、中、后肠芽孢杆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菌群数量(P<0.01或P<0.05);可显著或极显著降低试验中、后期水体中活性磷酸盐和氨氮浓度(P<0.01或P<0.05)。由结果可知,复合微生物制剂能改善水质,提高重口裂腹鱼肠道消化酶活性、增加肠道有益菌群数(芽孢杆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促进鱼体生长。
何敏汪开毓张宇孙挺
关键词:重口裂腹鱼复合微生物制剂消化酶肠道菌群水质指标
维生素E对斑点叉尾胃肠道生长抑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生长抑素(Somatostatin,缩写为SS或SRIF)由生长抑素细胞分泌,是一类抑制动物生长的多肽类激素。1973年Brazeau,et al.首先从绵羊下丘脑中分离到生长抑素,并发现其具有抑制垂体生长激素释放的功能。随后的研究发现在圆口动物、软骨鱼类、硬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均有生长抑素SS的分布。目前SS已被确认为一种广泛分布于神经组织和胃肠道的多功能肽,具有激素和神经递质双重作用,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和代谢等多种生理过程。
何敏汪开毓张宇
关键词:SS维生素E胃肠道
维生素E对斑点叉尾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3
2009年
试验研究了饲料中不同含量维生素E对斑点叉尾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选取900尾健康的斑点叉尾,平均体重(5.00±0.50)g,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I、Ⅱ、Ⅲ和Ⅳ处理依次分别添加维生素E 0、50、100和1 000 IU/kg饲料),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75尾。试验期105 d。试验结果显示:在一定添加水平内,维生素E能够显著提高斑点叉尾成活率、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和摄饵量(P<0.01)。当维生素E添加量为100 IU/kg时,以上四个指标均达最高,分别为97.78%±0.96%,2.99%±0.50%,163.71%±5.62%和(7 478.00±62.01)g/尾,均极显著高于维生素E添加量为0IU/kg组(P<0.01);维生素E显著影响斑点叉尾胃肠道、肝胰脏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P<0.01 orP<0.05)。100 IU/kg添加组胃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最高,分别达(29.33±1.66)U/(m in.mg),(196.52±17.28)U/(m in.mg),极显著高于0 IU/kg添加组(P<0.01)和显著高于1 000 IU/kg添加组(P<0.05)。结果表明,维生素E在一定添加水平内能显著提高斑点叉尾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促进鱼体生长。
何敏汪开毓张宇孙挺
关键词:维生素E消化酶
斑点叉尾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病原分离与病理学观察被引量:5
2007年
对2004-2005年四川发生的斑点叉尾(Ictalunes punctatus)急性流行性传染病进行病原学和病理学研究,从自然发病的斑点叉尾肝、肾分离到1株致病菌(CCF00024)。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菌为斑点叉尾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病原菌。根据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其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病鱼的眼观病变主要表现为体表(特别是腹部和下颌)充血、出血和褪色斑,腹部膨大,腹腔内充有淡黄色或带血的腹水,胃肠道黏膜充血、出血,肠道发生套叠,甚至肠脱,肠腔内充满淡黄色或含血的黏液。组织学病变主要表现为全身组织器官广泛性水肿,出血、变性、坏死,以及中性白细胞、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特别是骨骼肌、肝、脾、肾和胃肠道的损伤较为严重。细胞病理学表现为,病鱼肝、脾、肾肠道等器官的细胞均有较为严重的损伤,细胞肿胀,超微结构被破坏,特别是线粒体和细胞核的损伤明显。线粒体表现为肿胀,嵴断裂或溶解消失,呈空囊状;细胞核变形,染色质溶解或发生浓缩、裂解边移,甚至形成类似凋亡小体的结构。
汪开毓耿毅陈德芳黄小丽
关键词: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病理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