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1097)
- 作品数:30 被引量:757H指数:14
- 相关作者:蒙吉军王雅周朕王晓东王祺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 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生态效应研究进展被引量:32
- 2014年
- 首先介绍土地利用变化对大气、水、土壤和生物等环境单要素影响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然后从景观生态格局、物质能量流动和生态服务价值等方面综述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综合影响的研究进展;最后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加强学科综合交叉研究、注重多尺度的集成、完善"3S"技术与模拟模型的融合及加强生态环境效应反馈机制研究等建议。
- 王晓东蒙吉军
-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
- 漓江流域干旱与洪涝灾害生态风险评价与管理被引量:6
- 2014年
-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是进行生态风险管理的重要依据。流域生态风险评价应考虑地理单元的整体性和相对独立性。文章基于历史文献资料、自然地理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选择漓江流域主要的自然灾害——干旱和洪涝为风险源,以161个子流域作为评价单元,基于相对风险评价模型,从风险源、脆弱度和抗风险能力3方面来评价流域综合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漓江流域生态风险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高风险区占流域总面积的2.3%,主要分布于临桂县、灵川县北部和兴安县,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景观稳定性差,生态脆弱度高;低风险区和较低风险区占流域总面积的59.0%,集中于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海洋山自然保护区和桂林市区,表现为保护区人为干扰较弱,植被保存完好,景观结构稳定,市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下游阳朔县属中等风险区,存在一定风险隐患。最后基于风险评价结果提出了建立分级旱涝灾害预警机制和生态风险分级管理措施。
- 汪疆玮蒙吉军
- 关键词:生态风险干旱洪涝漓江流域
- 基于多维状态空间法的漓江上游生态旅游承载力空间评价及提升策略被引量:38
- 2015年
- 以生态旅游热点地区漓江上游为研究区,构建生态旅游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基于遥感影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多种数据源,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多维度状态空间方法,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旅游资源3个维度对漓江上游进行生态旅游承载力空间分异评价。结果表明:生态环境承载力总体较高,西部、北部和东北部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强;经济社会承载力总体较低,但区县差异明显,桂林市区较强,灵川县中等,兴安县较弱;旅游资源承载力中等,但桂林市区北部、兴安县城周边、北部山区和灵川南部较高。生态旅游承载力达到和优于理想状态的面积仅占29.28%,空间分布不均衡,西南部、东北部承载力较强,北部、东南部承载力较弱。基于上述结果,提出提升生态旅游承载力的实施途径,为漓江上游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借鉴。
- 杨倩蒙吉军王晓东
- 关键词:状态空间法
-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贵阳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被引量:123
- 2016年
- 贵阳市是我国典型的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在生态重要性、景观连通性和生态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源地识别,根据土地覆被状况、人为干扰程度和夜间灯光数据构建了生态阻力面,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网络,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贵阳市域和市区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贵阳市最重要和重要生态斑块总面积5 393.43 km2,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生态用地斑块的景观连通度总体较高,其中园地最好,林地最差;生态需求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建成区周边。生态源地占总面积的18.56%,集中分布于北部及西南部红枫湖、百花湖等区域;(2)贵阳市生态廊道总长为933.58 km,其中关键廊道长287.6 km,沿东北向西南方向延伸。现状廊道遍布市域,主要为河流水系;潜在廊道和关键廊道98%都为林地,主要分布于北部和西部生态环境较好的山地丘陵区;(3)市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中,生态源地主要集中在百花湖、红枫湖、香纸沟、相思河等风景区,花溪湿地和南明河作为市区关键廊道纵贯南北。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和建设并重、区县间统一规划的"生态系统管理对策,为贵阳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指导。
- 蒙吉军王雅王晓东周朕孙宁
- 关键词:生态廊道
- 基于邻域相关的漓江流域土地利用多情景模拟与景观格局变化被引量:47
- 2014年
- 建模和情景分析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选择旅游业高速发展的漓江流域为研究区,利用基于邻域相关构建空间权重的Auto-logistic模型代替传统的Logistic回归,构建CLUE-S模型,对研究区2020年土地利用格局进行多情景模拟,并通过景观格局指数对比分析不同发展情景下的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利用邻域相关构建空间权重的Auto-logistic模型在预测土地空间分布概率方面较传统的Logistic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②建设用地和草地高度破碎化、水域面积不稳定是漓江流域景观脆弱性的主要来源;③旅游地发展需要稳定、多样的景观格局。一方面要合理控制人为活动主导的用地类型对景观格局的冲击,另一方面应兼顾景观多样性,实现用地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
- 王祺蒙吉军毛熙彦
- 关键词:CLUE-S模型情景模拟漓江流域
- 黑河中游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被引量:52
- 2017年
- 土地利用变化直接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是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基于黑河中游2000年和2014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和相关地理信息数据,利用InVEST模型模拟了黑河中游2000年和2014年生境质量、土壤保持量、水源涵养和气体调节4种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及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划分5 km×5 km的格网计算其与土地利用强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定量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4年,黑河中游生境质量一般,土壤保持总量6.92×10~8t,产水量3.93×10~8m^3,固碳4.55×10~7t;2从2000—2014年,生境质量、水源涵养和气体调节能力大幅下降,东南部表现最为显著,土壤保持功能基本稳定;3土地利用强度与土壤保持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与生境质量、水源涵养和气体调节服务均呈正相关关系,表明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提高。研究结果可为黑河中游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借鉴。
- 王雅蒙吉军
- 关键词: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黑河中游
- 黑河中游灌区水资源配置要素对生态用地变化的影响被引量:6
- 2017年
- 以黑河中游绿洲灌区为研究对象,以土地覆被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绿洲灌区统计数据等为数据源,分析了绿洲灌区水资源配置要素对生态用地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河中游灌区总体呈现明显的绿洲扩张、荒漠减少趋势,耕地增加以荒漠和草地的开垦为主,但耕地扩张趋势有所减缓;大部分灌区耕地都呈扩展趋势,前期(2000-2007年)以马营河、大满、友联、西浚、洪水河、梨园河、大都麻和童子坝灌区耕地扩展较为明显,后期(2007-2011年)以友联、梨园河、大都麻、鸭暖、老军和马营河灌区耕地扩展较为明显;各灌区水资源配置要素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性,山丹县和民乐县各灌区水资源配置要素水平相对较低,甘州区灌区水资源配置要素水平两极分化较严重,临泽县和高台县水资源配置要素水平相对较高;灌区各生态用地变化的影响因素差异明显.耕地增加与供需比、干渠密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与灯光、坡度等要素呈负相关关系;草地与供需比呈正相关关系;林地变化的影响因素与耕地变化的影响因素大致相同.研究结果对提高绿洲水土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蒙吉军汪疆玮周朕王雅
- 关键词:生态用地水资源配置绿洲灌区黑河中游
- 基于城市样本的中国城市化与碳排放相关性实证研究被引量:8
- 2018年
- 城市化过程与碳排放部门的空间集聚相伴,对碳排放有着显著且日趋强烈的影响,但目前还缺少基于小样本尺度、大样本容量的计量模型,以深度揭示二者之间的联系渠道。该文以市级尺度样本为基础,利用空间分析方法模拟构建中国城市化与碳排放之间的计量关系模型,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和渠道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化与碳排放之间至少在产业结构、城市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3个维度上存在相关关系,三者的影响力依次递减,也反映了过去10多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运输压力日益增长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考虑碳减排实践的政策设计时,也应针对上述3个层面,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绿色建筑和打造智能绿色交通。同时,研究工作也证明了空间分析方法因其擅长应对区域范围较大而基础数据尺度较小的研究对象,能更好地处理内部空间差异,而在经济社会研究方面具有独到优势。
- 刘明达尤南山刘碧寒
- 关键词:城市化碳排放实证研究
- 基于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黑河中游生态功能区划与生态系统管理被引量:38
- 2017年
- 生态功能区划是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实施区域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途径。以黑河中游为研究区,基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自然地理数据和土地覆被数据(1986、1995、2000、2010、2011年),在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分析的基础上,以最小子流域为基本单元,运用二阶聚类法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并依据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对研究区进行分区管理与生态调控。得出结论:(1)黑河中游生态系统类型以荒漠、草地和农田为主,占总面积的90%;森林、水域、城镇与农村居民点零星分布,所占面积不到10%;1986—2010年,农田经历了减少-扩张-再减少的变化,但城镇与农村居民点一直呈现扩张趋势;(2)西北部生态敏感性明显高于东南部,其中极敏感区(约占24%)主要位于张掖-临泽-高台平原北侧、合黎山、祁连山山前戈壁与荒漠、肃南明花区;高度敏感区(约占58%)分布于走廊中部冲洪积平原;(3)各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空间分布格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非常重要和极重要综合服务功能区约占3.2%,位于走廊中部的黑河干流缓冲区内;中等和一般重要地区约占20%,分布在山丹和民乐境内祁连山、焉支山、龙首山附近;(4)黑河中游可分为祁连山森林草地生态区、走廊冲洪积平原农田生态区和走廊北部平原灌丛荒漠生态区3个生态区8个生态功能区,依其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分为生态保育区、生态协调区和生态控制区3类,进而提出了对应的生态系统管理措施。
- 尤南山蒙吉军
- 关键词:生态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生态功能区划生态系统管理
- 中国生态用地重要性及其格局优化研究进展被引量:48
- 2016年
- 生态用地因提供了比其他用地更多、更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而成为衡量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好坏的依据,也成为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核心内容。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对生态用地的内涵、分类、识别及规划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得出以下结论:(1)生态用地是以发挥生态功能或生态效应为主的土地利用类型,具有非生产性、非建设性、以发挥生态功能、稳定区域生态平衡为主等特点;(2)生态用地重要性识别应该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敏感性、生态脆弱性等方面来衡量,基于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关键生态过程的最小生态用地核算是实现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底线,数量结构与空间布局的协同优化是生态用地格局优化的关键;(3)在多尺度视角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生态用地重要性识别、基于情景分析的生态用地动态模拟、将研究结果应用于生态用地规划编制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也是推动生态系统管理实施的关键。
- 周朕蒙吉军齐杨彭福利
- 关键词:生态用地生态服务功能